◇聊城、淄博、青島等地探索借助慈善力量送安寧“上門”,依托基層醫療機構建筑安寧“港灣”,守護更多農村老年人有生命尊嚴、有生活質量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對生命最后一程生活質量和生命尊嚴的關注,體現在各種服務細節中
◇缺人,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安寧療護服務在農村地區的可及性和全面性
“白賺了三年!”老人家屬的一句話,讓山東省淄博市高新區石橋中心衛生院安寧療護科主任平冬看到了安寧療護漸入鄉村的意義所在。
入院時,劉云香(化名)已經年過七旬?!爱敃r老人全身不能動,預期生命不超過6個月。我們通過按摩、針灸幫她緩解痛苦。精心照護之下,老人在這里住了三年?!逼蕉嬖V《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平東時常被病人家屬的感謝之情“暖到”。一位病人在團隊的照護下安然離世。一天,家屬趕集路過衛生院,特地走進來,從口袋里掏出一把糖塞到醫護人員手里。
2023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印發的《關于開展第三批安寧療護試點工作的通知》提出,建立覆蓋試點地區全域、城鄉兼顧的安寧療護服務體系。
在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總數已經超過2000萬人的山東省,聊城、淄博、青島等地探索借助慈善力量送安寧“上門”,依托基層醫療機構建筑安寧“港灣”,守護更多農村老年人有生命尊嚴、有生活質量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公益護航居家安寧
社工姚榮,與平東做著同一件事:把安寧療護對生命終末期人群的關懷,向鄉村延伸。
2011年,在慈善基金會的資助下,聊城市成立山東首家提供居家安寧療護服務的專業機構——聊城市人民醫院寧養院,將居家安寧這一新鮮事物落地。
21.9多萬公里,寧養院的家訪車里程表,記錄了姚榮所在團隊十余年間走街串巷,送安寧療護服務進農村的持續努力。由醫生田銀璞、護士于云霞、社工姚榮等組成的八人團隊,以寧養院為圓心,跑遍了方圓50公里的大部分村莊。
寧養院以經濟困難為前置條件,為生命終末期患者提供免費服務?;颊呋蚣覍偬峤回毨ёC明、二級以上醫院診斷證明等材料后,寧養院會在10個工作日內完成居家探訪,確認符合服務標準后,提供定期上門服務。
服務期間,出診、門診、護理指導、心理疏導等所有安寧療護服務和癥狀控制藥品,全部由醫院和慈善基金會負擔。2021~2023年度,寧養院共為1344位患者提供居家安寧療護服務,為患者節省自費部分醫藥費合計450余萬元,人均減負約3358元。
“在家中接受保守治療的患者不同程度地使用過鎮痛藥,但普遍缺乏用藥指導?!碧镢y璞說,“我們可以綜合考慮疼痛程度、規律、部位、耐藥的可能性等因素,及時適量有效用藥?!弊o理團隊負責指導家屬進行舒適護理,比如處理壓瘡、潰瘍,管護導尿管、體腔引流管等管道。
“由于病痛纏身,一些老人認為自己拖累了家庭?!睋碛行睦韺W碩士學位的姚榮,會與病人握手交談,引導其回顧生命中的美好時光。寧養院還會定期組織家屬聚會,“讓大家喘口氣、減減壓,彼此打打氣?!?/p>
基層衛生機構筑建安寧港灣
對于病情復雜的臨終老人來說,機構是更合適的選擇。
淄博、聊城、菏澤、濟南、青島、日照……2019年以來,山東省共有6個地市先后成為全國安寧療護試點地區。以淄博為例,目前當地開展安寧療護服務的各類機構已達50家。其中,石橋中心衛生院等7家鄉鎮衛生院主要面向農村居民筑建“安寧港灣”。
每周洗一次澡,每天擦身洗臉,每隔1小時平整病床床單;剪掉病服的后背部分,減少臥床病人不適感;手工制作耳廓護墊,減少壓瘡……對生命最后一程生活質量和生命尊嚴的關注,體現在各種服務細節中?!盀槭耪卟料瓷眢w,我們會遮擋隱私部位,將對生命的尊重貫穿服務全程?!逼蕉f。
開設安寧療護床位后,淄博市桓臺縣田莊鎮中心衛生院院長田姍姍和膠州市里岔鎮里岔衛生院院長崔廣偉發現,周邊村鎮的需求“冒出來了”,“經常有人打電話咨詢,想申請入住”。
自2019年起,桓臺縣田莊鎮中心衛生院依托“嵌入”其中的養老機構開設安寧療護專區,目前已累計入住500余人。里岔衛生院開設的30張安寧療護病床,已穩定運行多年,收治的病人為全鎮的特困、五保老人,費用由當地政府承擔。
“長期臥床的病人,容易患壓瘡、墜積性肺炎、尿路感染、下肢靜脈血栓等并發癥。有衛生院做后盾,安寧療護專區配備醫護團隊和護理員,開展24小時照護?!碧飱檴櫧榻B說,護理員每隔兩小時為病人翻身、拍背、按摩,夜里還會定時為氣管切開患者吸痰。
讓患者好好活到最后
多位受訪者認為,安寧療護在農村地區仍處于起步階段。
理念上的差距是第一步?;颊弑救酥?,是安寧療護的前提。以此為基礎,患者、家屬以及照護團隊共同決策,讓患者按照本人期待的方式好好活到最后。但在農村,這道坎兒還很難邁過。
平冬曾服務過這樣一個家庭:一位家屬同意罹患肺癌多發轉移的老人進行安寧療護,但另一位家屬卻痛哭著拒絕:“俺娘不一定沒救了!”平冬理解,這一聲哭喊的背后,有不甘喪親的劇痛,也有對安寧療護的誤解。
缺人,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安寧療護服務在農村地區的可及性和全面性。平冬所在的科室設有20張安寧療護床位,配有3名專職護士、2名護工,但沒有社工,沒有志愿者,也沒有心理咨詢師。
在這里,“醫”的作用基本可以滿足“少痛”所需,“護”的負擔相對較重?!澳呐率橇魇?,臨終的老人也容易嗆到,一次喂飯最少要40分鐘?!逼蕉f。至于進行心理疏導和哀傷撫慰,則基本由她和同事邊自學邊開展。即將退休的她,希望能有更多舉措為鄉村安寧療護事業吸引人才、留下人才。
即便自己所投身的事業還有多重門檻待跨越,于云霞仍選擇懷抱希望堅守?!皦ι系腻\旗越掛越滿,同行者越走越多?!痹谒磥?,這是守護“日落”的意義,也代表安寧療護理念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和認可。(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李志浩)
(《瞭望》2024年第1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