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最近,“國社之鏡·世紀光影”新華社新聞攝影展在全國開展,一大批老照片以百姓視角和光影藝術,生動記錄時代風云和輝煌成就。我們發起尋訪活動,回訪老照片中的人物,聆聽跨越時空的對話。
今年75歲的嚴宏昌,與新中國同歲。這個與村民們拼著身家性命干起“大包干”的莊稼漢,見證了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小崗村的奮進歷程。
回想起過去的日子,嚴宏昌直言很苦?!按蟀伞敝?,嚴宏昌和家人住在茅草房,遇到下雨,屋頂漏水,床鋪濕漉漉的,晚上沒法睡好覺;穿的衣服破了補、補了破,用作補丁的布料還很難找;一雙塑料涼鞋被嚴宏昌視作寶貝,鞋帶斷了就用燒紅的鐵具將其燙軟粘好,然后繼續穿。
扒火車外出討飯曾是貧窮的小崗人最大的營生。年輕的嚴宏昌想不通,“有手有腳有田的壯勞力,怎么就吃不飽飯”,他不愿意拿個碗去別人家門口要飯。1973年,嚴宏昌外出闖蕩,挖藕、修路、搞建筑,成為“小包工頭”。
窮則思變。為了解決吃飽飯的問題,小崗生產隊把在外謀生的“能人”嚴宏昌請了回來,期待他給隊里出主意?!吧a隊農民出勤不出力,遇上大旱,只有分田到戶才能提高生產效率,救活大家?!薄按蟀伞睅ь^人嚴宏昌回憶說,“當時那是一條紅線?!?“1978年冬夜,我們18個農民醞釀了這件史無前例的大事?!眹篮瓴f,大家提前商量,每家派一個代表,不要說去哪兒,也不要說開會,就像溜門一樣,從前頭或者后頭一個一個到了嚴立華家,在一紙契約上摁下“紅手印”,把田地“分”到各家,搞起“大包干”——“保證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實行“大包干”后的第一年,小崗生產隊迎來大豐收。40多年間,在“紅手印”感召下,小崗人爭當改革先鋒,不斷開拓創新、勇闖新路,這座鄉村正煥發著勃勃生機。 嚴宏昌親歷了一個普通村莊翻天覆地的變化。舊時的茅草房已變成了小崗村“當年農家”景點;干凈規整的社區和特色民宿排列在改革大道兩旁;紅色鄉村旅游、教育培訓、鄉村電商產業等全面發展。2023年,小崗村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1420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900元。
如今,嚴宏昌的晚年時光很幸福。平日里,他會逛逛村里的新地標,到學校給學生講述小崗村的歷史,花不少時間閱讀關于農村改革發展的書籍,嚴宏昌的孩子們以他為榜樣,在各自的領域努力奮斗著。
“小崗精神,是要一代一代傳下去的?!眹篮瓴f,小崗還要繼續與時代同頻共振,只有改革不止步,老百姓才能擁有更加美好的生活。
記者:黃博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