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相冊丨當AI“喚醒”春運老照片,這些關鍵詞是否勾起了你的回憶?-新華網
  • <li id="kkkkk"><wbr id="kkkkk"></wbr></li>
  • <li id="kkkkk"></li>
  • <tt id="kkkkk"></tt><tt id="kkkkk"><table id="kkkkk"></table></tt>
  • <li id="kkkkk"><tt id="kkkkk"></tt></li>
  •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01/14 21:23:46
    來源:新華社

    時光相冊丨當AI“喚醒”春運老照片,這些關鍵詞是否勾起了你的回憶?

    字體:

    1月14日

    2025年春運大幕拉開

    2025年1月14日,動車組列車在鐵路天津動車客車段動車運用所停車場整裝待發(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2025年1月14日,在深圳北站,乘客準備乘車出行。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改革開放以后

    我國人口得以大規模流動

    春運成為社會關注焦點

    1979年

    春運歷史性突破1億人次

    為了團圓過年

    春運已成為人們一年一度最大規模的遷徙活動

    1995年春運期間,在廣州火車站,來自四川的“打工妹”趕早乘火車準備回家過年。新華社記者 陳學思 攝

    動圖由AI生成

    1996年2月24日,成都火車站出現節后第一個春運高峰。新華社記者 熊汝清 攝

    動圖由AI生成

    40多年來

    春運的方方面面發生了巨大變化

    當一張張春運老照片被AI“喚醒”

    變成生動的動態畫面

    有哪些勾起了你的回憶?

    2009年1月22日,在廣州火車站,一名回湖北黃岡過年的旅客(右一)剛剛坐上火車,就趕緊給家里打電話報信。新華社記者 盧漢欣 攝

    動圖由AI生成

    排隊買票

    1979年

    我國春運歷史性突破1億人次

    “一票難求”成為春運的焦點

    40多年間

    從通宵打地鋪排隊買票到手機購票

    人們的春節旅程變得越來越輕松便捷

    2003年1月20日,來自安徽的程勉珍父女一到福州火車站就買到了回家的火車票。新華社記者 丁海軍 攝

    動圖由AI生成

    2005年1月17日,幾名外來務工者在溫州火車站臨時售票處前休息,等待購買回家的火車票。新華社發(盧春雨 攝)

    2009年1月2日,在寧波國際會展中心春運臨時售票點,一名排了兩天隊的購票者披著棉被等待買票。 新華社發(張培堅 攝)

    2013年1月29日,長沙火車站售票窗口前,工作人員告知一名女士當年2月14號長沙至廣州的臥鋪還有余票后,這名女士難掩喜悅。新華社記者 李尕 攝

    2014年12月7日,一名北京市民通過12306手機客戶端訂購春運首日火車票。新華社發(王躍嶺 攝)

    2018年2月9日,一名旅客在重慶火車北站的自助設備上取出用手機APP預訂的火車票。 新華社記者 劉潺 攝

    “棚代客車”

    20世紀八九十年代

    由于受當時運力的限制

    鐵路部門在春運期間的客車空前緊張

    對于短途路線

    只能用裝貨物的棚車進行簡單改造

    替代運送旅客的客車

    因而車內設施較為簡陋

    直到1997年春運

    才取消了“以棚代客”的做法

    1994年,在濟南鐵路局“棚代客車”上,乘務員在向乘客講解臨時搭建的簡易廁所使用注意事項。 新華社發 (傅振祥 攝)

    1995年1月12日,廣州至成都的首列“棚代客車”在廣州火車站發出。 新華社記者 陳學思 攝

    檢票打孔

    在“硬板票”和“軟紙票”時代

    檢票需要人工打孔

    鐵路檢票員會仔細驗票

    用檢票鉗在票的一側剪一個小口

    由于春運客流大

    檢票打孔的方式易造成擁堵

    此后

    從“磁卡票”推出

    到刷身份證進站

    檢票方式的變化

    極大便利了春運路上的人們

    2007年2月3日,乘客正在通過北京西站檢票口。 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 攝

    2015年2月4日,旅客在石家莊火車站檢票進站。新華社記者 朱旭東 攝

    2019年1月21日,旅客在鄭州火車站“刷臉”進站。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鉆車窗

    由于春運客流量巨大

    早期鐵路運力相對有限

    列車車次安排難以滿足所有人的出行需求

    很多人即使買到了票

    也擔心無法上車

    所以會出現搶著上車的現象

    如今的春運

    乘客們自覺排隊候車

    在工作人員引導下有序上車

    這種變化折射出

    交通運輸系統的完善

    和乘客文明素質的提升

    2007年2月26日,在湖北省武漢市漢口火車站,一名乘客試圖從車窗上車。新華社發

    2023年1月27日,黔北地區務工人員排隊乘坐G1339次列車從遵義南站出發前往浙江杭州。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送開水

    早期的春運

    候車大廳、站臺、車廂

    志愿者或工作人員推著推車

    送開水的身影隨處可見

    一杯開水溫暖了寒冷而疲憊的旅程

    如今

    候車大廳和車廂內飲水設施的普及

    和站內各式各樣的餐飲店鋪

    滿足了人們更多元化的需求

    1984年春運期間,在石家莊火車站,工作人員為過往旅客送開水。新華社記者 趙連升 攝

    1994年春運期間,西安火車站“免費送水隊”隊員為旅客送水。新華社記者 陶明 攝

    動圖由AI生成

    方便面

    自帶方便面

    沖上就是一頓飯

    這是曾經春運火車上的“標配”

    那聲“泡面飲料礦泉水,花生瓜子八寶粥”

    如今已成為一代人的回憶

    現在旅客只需在手機上

    一鍵挑選各色美食

    熱氣騰騰的飯菜可以直送座位

    2011年1月19日,旅客在合肥火車站候車室吃方便面。新華社記者 李健 攝

    動圖由AI生成

    2023年1月19日,餐飲服務員為預定餐食的旅客送餐。新華社記者 王翔 攝

    “摩托大軍”

    十幾年前

    浩浩蕩蕩的摩托大軍從珠三角地區出發

    沿著國道

    向廣西、貴州、云南、四川等地騎行返鄉

    成為春運的獨特場景

    頂峰時期“摩托大軍”多達百萬之數

    2013年以來

    “摩托大軍”數量逐年下降

    并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2013年2月3日,在廣東打工的周克兵帶著家人騎行回老家廣西靖西,這是一家人在廣西藤縣短暫休息。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2017年1月19日,在廣東佛山務工的廣西籍務工人員陳一鋒、徐麗寧夫婦(前)騎行在回家過年的路上。 新華社記者 王建華 攝

    動圖由AI生成

    “大包小包”

    隨著城鄉差距的縮小和物流系統的完善

    過去常見的大編織袋、超大行李箱

    已逐漸被輕量化的行李取代

    北方人南下“取暖”

    南方人北上“貓冬”

    人們的團圓方式也更加多元

    春運路上

    少了沉重的行囊

    多了幾分輕松愜意

    2009年1月8日,一批準備返鄉過年的務工人員在長沙火車站。 新華社記者 李尕 攝

    2010年1月30日,在江西南昌火車站,一位背負著超大行李的母親懷抱孩子匆忙趕車。新華社記者 周科 攝

    2013年1月25日,下了火車的“小候鳥”沈毅跟著媽媽從浙江杭州回重慶秀山縣老家過春節。新華社記者 陳誠 攝

    動圖由AI生成

    2024年2月17日,旅客從天津西站南出站通道出站。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春運路上

    還有送別的擁抱

    不舍的淚水

    車窗上的“保重”

    相視一笑的默契

    ……

    這些不變的溫情

    化解旅途的疲憊

    溫暖你我的心

    2005年1月25日,一對情侶在濟南火車站站臺戀戀不舍地擁別。新華社記者 徐速繪 攝

    2010年1月30日,在上?;疖囌菊厩皬V場,一對候車的情侶一起分享音樂。新華社記者 裴鑫 攝

    2011年1月18日,一名在寧波工作的男子送別回甘肅老家過年的父母,父母在車窗上寫下了“保重”兩個字。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動圖由AI生成

      2011年1月24日凌晨,田仕彬(右)和鮑琴(左)走在寂靜的湖北恩施市街道上,準備天亮后找車回鶴峰縣。他們歷經火車的擁擠、山路的顛簸,經過一天一夜艱辛旅程后,才終于到達家里與親人團聚。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

    動圖由AI生成

    2019年1月21日,一對夫妻在杭州火車東站接受“幸福照相館”的免費合影服務。 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2024年1月26日,在內蒙古工作的李振南帶著兩個兒子在沈陽站中轉,準備回黑龍江佳木斯市過年。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 攝

    2025年1月14日,在西安站候車大廳,小朋友和家人準備進站乘車。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從綠皮車到動車“陸地艦隊”

    從泡面、饅頭到“舌尖上的中國”

    從“摩托大軍”到自駕新能源汽車

    ……

    變化的春運

    印證著時代的步伐

    也映照著人們不變的團圓情愫

    未來

    隨著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

    春運還將繼續發生變化

    但無論如何改變

    那份深深的鄉愁和對家的向往

    將永遠都在

    制作:蔡湘鑫 邱少煜 楊植森

    【糾錯】 【責任編輯:王雪】
      aⅴ另类天堂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