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在文明的星河中,總有人替我們連線古今。他們俯身于斑駁的青銅器前,跋涉在絕壁的山路上,用體溫焐熱發黃的紙頁,將風浪里的記憶化作永恒的坐標。這些“守寶人”也許不能青史留名,卻用平凡的努力拉近了我們與歷史的距離。他們以生命丈量文明的刻度,用孤獨對抗遺忘的洪流。每一次修補都是向時間傾訴的故事,每一次守望都是對未來許下的承諾。讓我們走近這些“守寶人”,聆聽文物背后最動人的心跳。
“南海航道更路經”
俗稱“更路簿”或“更路傳”
“更”指航行里程
“路”指羅盤的針路,即航向
祖述有自,記載成冊
更路簿是每位船長前往南海必備的航海指南
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7月22日,在海南省瓊海市更路簿博物館內拍攝的王振忠家族祖傳更路簿原件。
7月22日,在位于海南省瓊海市的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內,拍攝的駛船更流簿(手抄本)復制品。
7月22日,在位于海南省瓊海市的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內,拍攝的羅盤。
在海南省瓊海市的千年漁港潭門港
港口邊有一座更路簿博物館
7月22日,在海南省瓊海市,一艘船行駛在潭門港內。
7月22日,在海南省瓊海市,王書保站在更路簿博物館外。
館長兼講解員王振忠
是瓊海市級更路簿傳承人
王振忠出生在一個船長之家
他的祖父和父親的航跡曾遍布南海
他在館內珍藏著家族傳承的更路簿
羅盤、老地圖、海撈瓷等老物件
7月22日,在海南省瓊海市,王書保和兒子王振忠站在一艘漁船里看航海設備。
7月31日,在海南省瓊海市更路簿博物館內,王書保(右)為游客講解。
7月22日,在海南省瓊海市更路簿博物館內拍攝的展品。
博物館的誕生
源于一次“回家”
2012年,在北京玩音樂的王振忠
接到爺爺的電話
“潭門變了,該回來看看”
他返鄉后發現昔日漁港正在轉型
而父親王書保最擔心的
卻是《更路簿》無人再讀
7月22日,在海南省瓊海市更路簿博物館內,王振忠(左)和王書保整理更路簿復印件。
王書保是國家級非遺
“南海航道更路經”傳承人
航海四十余年后
王書保把羅盤和簿冊
交到兒子王振忠手里
“你把它擺到岸上,讓年輕人聽得懂、看得見”
7月31日,在海南省瓊海市更路簿博物館內,王書保(左)為游客講解。
7月22日,在海南省瓊海市更路簿博物館內,王書保整理更路簿復印件。
7月31日,在海南省瓊海市更路簿博物館內,王書保(右)為游客講解。
7月31日,在海南省瓊海市更路簿博物館內,王書保(右三)為游客講解。
3月22日,游客在海南省瓊海市更路簿博物館內參觀。
于是,王振忠開始建館、布展、做講解
那本最重要的《更路簿》
被鄭重陳列在嶄新的更路簿博物館正中
開館后,更路簿博物館迎來無數游客
那本古舊的小冊子
經父子之口訴說千年故事
王振忠在2025年中國航海日-國家級非遺項目探更路經千年智慧·揚新青年航海之志“南海航道更路經”研學活動中講解。(受訪者供圖)
7月22日,在海南省瓊海市更路簿博物館內,王振忠(左)和王書保整理更路簿復印件。
7月31日,游客在海南省瓊海市更路簿博物館內參觀。
王振忠說
館不大,但能讓更多人把南海的經緯
祖輩的膽魄記在心里
這就是它的意義
7月22日,在海南省瓊海市潭門鎮,王振忠(左)和王書保在船上遠眺。
7月22日,在海南省瓊海市潭門鎮,王書保在遛狗。
7月24日,在海南省瓊海市潭門鎮,人們在漁船邊。
7月24日,在海南省瓊海市潭門鎮,一名男子在修理漁船。
如今,王書保經常和兒子王振忠一起
為一批又一批訪客講解
臉上是掩不住的欣慰
一本更路簿,兩代守寶人
羅盤的指針,泛黃的冊頁
曾經帶著他們出海
現在又帶著他們回到這里
父親的心愿有了回音
兒子的未來有了方向
7月31日,在海南省瓊海市更路簿博物館內,王書保(右二)為游客講解。
7月22日,王振忠(左)和王書保在在海南省瓊海市更路簿博物館內。
7月22日,在海南省瓊海市潭門鎮,王振忠(右)和王書保在家中喝茶聊天。
7月22日,在海南省瓊海市潭門鎮,王振忠在父母家中檢查家犬耳朵情況。
7月31日,王書保坐在海南省瓊海市更路簿博物館外。
“當年更路簿帶著我平安回家,現在我希望有更多人了解它,了解我們的南海故事?!?/strong>
記者:張麗蕓、程婷婷
編輯:方欣
設計:胡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