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走筆丨“心靈故鄉”的守護與追尋-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19 10:04:10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新華走筆丨“心靈故鄉”的守護與追尋

字體:

  月是故鄉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心靈故鄉、精神家園,就是自己的文化與文明。但這心之所依、情之所系,并非理所當然地“山就在那里”。悠久燦爛的古印第安文明,300多年殖民地的慘痛經歷,民族獨立后200多年的艱難求索,拒做斷線風箏、無根浮萍的拉丁美洲,對“心靈故鄉”的艱難守護與執著追尋,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上留下了深沉而又厚重的篇章。在這片古老又年輕的土地上,拉美文明新畫卷正在徐徐展開,拉美人民的神與魂躍然其上。

  智利卡拉馬的丘基卡馬塔銅礦及金礦礦山景象。丘基卡馬塔是智利最大的銅礦。新華社資料圖

  一個村莊與一座銅礦

  智利海拔2600米的阿塔卡馬沙漠,坐落著世界最大露天銅礦丘基卡馬塔銅礦。這里是地球上最干燥的地方之一,幾乎終年無雨。那幾千米長、幾百米深的礦坑,那廢料堆成的一道道連綿山嶺,那一排排齊整的工房……這座建于1915年的老礦,把自己的百年足跡牢牢刻印在荒漠深處,成為智利工業文明的著名“地標”。

  我們幾年前到這里采訪時,這座百年銅礦正積極嘗試通過轉型變得“年輕”起來。他們全力推進從地上開采轉入地下開采。在機器合鳴的施工現場,銅礦地下項目主管艾迪森自信地介紹,已探明地下銅儲量43億噸,礦藏達1000米厚,至少可再開采100年。銅礦計劃用12年時間收回42億美元投資。

  離核心礦區不遠處,零散地住著一些土著印第安人。汽車在蜿蜒的公路上行駛,車后塵土飛揚,陽光熾烈得刺眼。同車的公司員工指著立在路旁的一塊土黃色巨石說,經專家考證,那石頭上刻的是幾千年前土著人的文字。下車細看,石頭上的象形文字清晰可見。

  我們走進路邊一個簡易的印第安博物館,里面只有一位皮膚黝黑的中年婦女安靜地坐著,虔誠地守護著這方文明。見有人進來,她熱情地打招呼。展廳里物品不多,有大大小小的石器、陶器、動物骨頭制作的器具,還有動物骨架,整張的毛皮,黃色、紫色的玉米等,由此可以想見古印第安人的生產、生活場景。

  車行數里,我們來到一個印第安人聚居的村子。街道不寬,做了硬化,房屋院落井然有序,屋頂上都覆蓋著干草。街道邊停著幾輛轎車。村里有一個電腦室,里面放置著銅礦公司贊助的5臺電腦,一群已放學的孩子圍著電腦,嘰嘰喳喳地議論著網上看到的新鮮事;有的學生戴著耳機投入地聽音樂。據介紹,村里還有一個用土著語言播報新聞的電臺。

  村里最高、最顯眼的建筑是一座教堂,這也是智利最早的教堂。1536年,西班牙人佩德羅·德·巴爾迪維亞在這里建起這座木結構的教堂。槍炮與宗教,西班牙殖民者當年靠這文武兩手,竊占了廣袤富饒的南美大陸。

  這個村的名字,土著語叫邱邱(Chiuchiu),意即河流匯集的地方?,F在看來已名不副實,村旁確有一條小河,但水流很細。

  在很長一個歷史時期,印第安文明就像江河一樣,自在地流動、奔涌。但這種寧靜與自主,被歐洲殖民擴張的狂濤巨浪無情地席卷。再后來,又受到工業化浪潮的沖擊、滌蕩。這是印第安人無可選擇的命運,但印第安文明即使在這樣偏遠的地方,也依舊倔強地細流綿延。

  這是7月23日在墨西哥瓦哈卡州瓦哈卡市一家餐廳拍攝的油炸螞蚱塔可餅。新華社記者 李夢馨 攝

  一個國家與一種美食

  如果說邱邱村前潺潺流動的小溪,是古老文明根脈相傳的“淺吟低唱”,那么墨西哥的塔可(Taco)就可謂“靜水流深”。

  塔可,即墨西哥卷餅,稱得上是墨西哥最具代表性的美食。

  一張玉米薄餅,包夾起蔬菜或雞肉、豬肉、牛肉、海鮮等,再伴以用番茄、青椒、洋蔥等不同新鮮蔬菜切成小丁后攪拌而成的醬料,人們就可以津津有味地享用了。

  包卷著百味精華的塔可,不僅是墨西哥人的當家食物,也深受不少外國人喜愛。

  墨西哥是“玉米的故鄉”。玉米在墨西哥傳統飲食中居于基礎地位。傳統墨西哥菜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10年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走在墨西哥城市街頭,不時可見大大小小的攤點在售賣熱氣騰騰的玉米美食。塔可是當仁不讓的主角,同時還有玉米棒、炸玉米片、玉米餅湯、玉米肉粽、甜玉米酒、玉米蛋糕、玉米冰激凌等。這濃濃的玉米氣味,繚繞、滋養了墨西哥上萬年,歷久而彌香。

  玉米,對墨西哥人而言,不單是一種食品,更是一種文化,承載著墨西哥人悠久綿延的信仰。

  墨西哥古代文明悠久燦爛。早在一萬多年前,墨西哥古印第安人率先培育了玉米。玉米是古代美洲文明的支柱。著名的瑪雅文明、阿茲特克文明都將民族的誕生與玉米聯系起來。

  墨西哥人常自豪地說:“沒有玉米,就沒有國家”“我們都是玉米人”。他們以太陽的位置和玉米的種植來劃分一年的9個節氣。2019年,墨西哥參議院通過法案,確立每年9月29日為“全國玉米日”,以此表明玉米不僅是墨西哥食物支柱,更是其“祖先起源的文化表現形式”,“具有國家文化價值”。

  文明如水,柔軟而又堅韌。不管是被西班牙殖民者攔腰截斷、強制改變流向,還是后來受到美國重點“照顧”、被迫改道,墨西哥文明之河在包納與更新中,終不失其主脈與浩蕩。正如墨西哥詩人奧克塔維奧·帕斯所引以為傲的:墨西哥革命是對自身的尋覓和對母親的回歸。與墨西哥人民的任何接觸,無論多么短暫,都會感受到在西方的形式下跳動著古老的信仰。

  一個大陸與一種孤獨

  “我們從未得到過片刻的安寧……”“對我們最大的挑戰,是我們沒有足夠的常規手段來讓人們相信我們生活的現實。朋友們,這就是我們感到孤獨的癥結所在?!?/p>

  哥倫比亞作家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1982年在領取諾貝爾文學獎時,以《拉丁美洲的孤獨》為題發表長篇感言。

  小說《百年孤獨》是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作品用魔幻現實主義風格,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充滿傳奇色彩的坎坷經歷和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史。這個虛構的故事是一個關于哥倫比亞歷史的令人信服的寓言,是對現代拉丁美洲的生活、愛情、激情、個性的尋覓性探索,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

  這是2014年3月6日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拍攝的馬爾克斯在其生日當天的資料照片。新華社/美聯

  頒獎現場,馬爾克斯身著加勒比人日常穿的白色利奇裝,佩戴代表好運的黃玫瑰花,與滿堂身穿黑色燕尾服的嘉賓形成鮮明對照。

  “拉美不愿意,也沒有理由成為任他人擺布的棋子。她除了希望自己保持在西半球的獨立自主地位,沒有任何不切實際的幻想?!瘪R爾克斯鮮明表達了拉美游走在西方文明邊緣的孤獨感,以及對西方文化霸權的不滿與抗議。

  馬爾克斯的演講結束語意味深長,充滿對未來的期盼與向往:“到那時,那些命中注定成為百年孤獨的家族,將最終得到在地球上永遠生存的第二次機會?!?/p>

  拉美大陸是世界上一片獨特的文明山河,文化圖層厚重混雜、斑斕多彩。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后,歐洲殖民者無情地“蕩平”了印第安文明。像墨西哥憲法廣場教堂這一拉美地區最大的天主教堂,就是西班牙殖民者在被摧毀的阿茲特克神廟地基上建立起來的。從歐洲移植來的宗教、制度、語言等社會文化要素全面占據主導地位,并逐漸形成印歐兩種文化的混合結構。此外,拉美傳統文化還先后同亞洲文化、非洲文化等長期碰撞、磨合。一種“混合文化”在拉美大陸孕育而出。

  19世紀,拉美風起云涌的獨立運動,開啟了拉美民族國家發展進步的新篇章。但這注定是孤獨、艱難的跋涉。

  拉美大地上的印第安文明而今已不只是一種“文明的歷史”,而是正從拉美現實的點滴生活中慢慢延展溢出的文明。同時,與人種混血相一致的“文化混血”,使拉丁美洲不斷生成著文明的新樣貌、新色彩。

  節慶是一個國家重要的文化表達方式,承載著深厚、細膩的民族情感。每年11月1日和2日的亡靈節,是墨西哥人緬懷親人和慶祝生命之美的重要節日。人們搭建私人祭壇,擺放骷髏糖、萬壽菊和逝者生前喜愛的食物,并攜帶這些物品前往墓地祭奠逝者。節日期間,人們會把自己的臉涂成五顏六色的骷髏頭的樣子,載歌載舞,以快樂祭奠悲傷。

  據學者研究,這個節日是通過將西方的萬圣節傳統與當地原住民習俗結合而成。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墨西哥亡靈節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美好生活”,即信奉生命在與大自然和諧共處中延續,尊崇自然界生物的多樣化和世界的平衡秩序,這一印第安人的古老思想,正日益受到拉美國家政府及民眾推崇、傳承和踐行。一次去哥斯達黎加出差,我在一家餐館看到餐具紙袋上用西班牙文和中文醒目地寫著“美好生活”。這個有“中美洲花園”之譽的國家已多次入選有關國際機構評選的“全球最幸福國家”榜單。

  我是誰?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不斷追叩、回應這一靈魂之問的拉美人,正在逐漸走出“百年孤獨”。

  而今,在拉美大地上蜿蜒流淌的文明之河,正日益清晰鮮亮地表達著拉美人的心靈之約、文化自覺和文明自信:這里有追求和創造美好生活的夢想,有使古老文明恢復青春、拒絕孤獨的力量,有包納融合、變革前行的土壤,有萬眾對公平正義的崇尚,有自尊的被壓迫者的哲學,有獨樹一幟、異彩紛呈的文藝。(作者:王進業)

【糾錯】 【責任編輯:王頔】
        aⅴ另类天堂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