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老”好了:“老醯兒”的樂團夢-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29 21:32:25
來源:新華網

生活“老”好了:“老醯兒”的樂團夢

字體:

  海報制作:張哲

  新華社太原10月29日電(記者張哲)街巷深處,一間小屋門口掛著一張手寫的門牌——“老醯(xī)樂齋”,這是87歲的王紹曾給自己的音樂工作室起的名字。

  “老醯樂齋”的門牌。新華社記者張哲攝

  推開門,十平米的空間被收拾得滿滿當當:靠墻立著兩組木質柜,抽屜里碼著手寫的樂譜和自編的民樂教材;中間一張舊木桌上,攤著剛改到一半的《牛郎織女》曲譜;墻上貼滿藍綠相間的便簽,記錄著指揮技法要點。王紹曾俯著身,輕輕擦掉譜子上的一處修改痕跡。窗外傳來幾聲鳥鳴,恰好和他譜曲的哼鳴聲,湊成了一段細碎的樂音。

  王紹曾與音樂的緣分,要從1956年說起。那時他還是一名工人,日子雖忙碌,卻總擠著時間琢磨音樂:“邊工作邊自學,從識譜開始,慢慢摸著手風琴、二胡,越學越喜歡?!边@份“喜歡”沒有隨著歲月褪色,反而成了他半生的堅守。

  2007年,他牽頭組織了一支民樂團,取名“太原市老醯民樂團”——“‘醯’是山西醋的意思,外鄉人常叫山西人‘老醯’,我覺得這不是戲稱,是我們的‘文化品牌’,得讓樂團帶著這股山西味兒走下去?!睅资陙?,樂團演奏的曲子,幾乎都是他親手創作的山西民樂,“要讓大家聽到咱山西民樂的根兒?!蓖踅B曾說道。

  王紹曾正在修改樂譜。新華社記者張哲攝

  這支樂團沒有門檻,成員基本都是六七十歲的老人。王紹曾常說:“只要真心對待音樂,誰來都歡迎?!眻F里的規矩就四條——愛好、自愿、奉獻、無私。前后算下來,進進出出的成員有200多人,流動性雖大,卻始終聚著一股熱乎氣:“有人來了,從不會演奏到會演奏;有人離開,音樂也能幫助他陶冶情操?!敝劣谟柧毞绞?,王紹曾運用“以曲代功”的法子:“業余有業余的練法,通過排演當周的曲子,慢慢把基本功磨扎實,大家也學得有勁頭?!?/p>

  每周日的排練室里,總能看到他挺拔的身影:他站在樂團的中心,手腕輕抬,指揮棒劃出弧線,《交城的山》的旋律便淌了出來。若有人音準偏了,他皺下眉,指揮棒輕輕點向對方的譜子,無須多言,樂手便立刻調整,整個排練室滿是悠揚的民歌韻味。

  王紹曾正在指揮樂團演奏。新華社記者張哲攝

  可曾想,這位能流暢指揮樂團、寫出幾百首曲子的老人,所有音樂技能都是“自學”的?!白髑?、和聲、樂理,全是自己啃書學的,指揮的教材我攢了15本?!比缃袼晔乱迅?,聽力急劇下降,日常得佩戴助聽器,可只要站在排練場,樂手們哪怕彈錯一個音節,他都能立刻聽出來:“音樂刻在心里了,哪不對一準兒能感覺出來?!?/p>

  木柜里陳列著王紹曾自己手寫的樂譜。新華社記者張哲攝

  王紹曾寫的曲子有幾百余首,還培訓過130多個鑼鼓團隊、80多個合唱團隊、20多個樂團,“有的鑼鼓隊幾百人,有的幾十人,能讓更多人接觸民樂,就是我的成就?!彼傉f,現在唱民歌的人少,民間藝人也少,“傳承的事兒,就得靠我們這些愛好者扛起來,普及面越大,大家才能越懂得欣賞民樂?!?/p>

  “我晚年最大的快樂,就是和大家一起把民樂傳下去、創出新?!蓖踅B曾說。

  樂團與合唱團正在一同排演。新華社記者張哲攝

  “下一步,我想組織一場音樂會,從頭到尾都演奏我們自己的作品——這是我的愿望,也是我還在堅持的理由?!标柟馔高^樹葉,在他手寫的樂譜上灑下點點光斑,那些彎彎曲曲的音符,仿佛正順著光,慢慢長成山西民樂的新模樣。

【糾錯】 【責任編輯:趙陽】
        aⅴ另类天堂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