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報制作:張哲
新華社太原10月29日電(記者張哲)午后的陽光穿過太原晉祠博物館的古槐枝葉,在圣母殿前灑下斑駁光影。75歲的王永先拎著裝滿斗拱模型和手繪圖的工具箱,拉著小推車慢慢走近。他熟練地撐開手機支架,調整好角度,從箱子里取出一個1/15比例的圣母殿斗拱模型,對著鏡頭輕輕頷首:“大家好,我是古建筑斗拱學堂的王老師,今天咱們聊聊這座宋代古建筑?!?/p>
2020年,一次偶然的機會讓他與短視頻結緣?!暗谝淮纬鲧R就在這圣母殿前,沒想到視頻發出去,點贊一下子就上來了,有幾十萬?!闭f起初試短視頻的經歷,他眼里閃著光。這份認可,讓他找到了連接古建筑與大眾的新方式:一部手機,就能讓更多人看見古建之美。
王永先在做視頻拍攝準備工作。新華社發(白志斌攝)
生于山西、長于山西的王永先,對古建的熱愛是從童年的耳濡目染里“生長”出來的。1972年,二十多歲的他正式踏上文物保護之路,這一走便是53年。曾在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山西省文物局前身)工作的他,和眾多文物工作者行走各地,或丈量尺寸,或修梁換柱,一起搶救保護了五臺山佛光寺、顯通寺、殊像寺、朔州崇福寺、應縣木塔等一大批重要的山西古建瑰寶。結合實踐和研究成果,王永先出版發表《唐五代木構古建筑實例》《山西古代彩塑品賞》《古代壁畫臨摹技術》等多種專著及論文,發表古建筑照片上千張,并多年在大學講授《營造法式》和《古建筑保護》課程。
從青春年少時在荒山野嶺間勘察測繪,到退休后伏案整理老工匠的修繕技法,再到如今成為創作幾百集科普短視頻,收獲全網百萬粉絲的“斗拱爺爺”,他的人生軌跡始終與古建筑緊密相連。
古建筑科普從來不是易事,那些“柱生起”“減柱法”的專業術語,曾是橫在大眾與古建之間的鴻溝。為了架起這座“橋”,王永先成了最有耐心的“翻譯者”:他翻出厚厚的手繪圖冊,紙上每一筆都是他對斗拱結構的細致拆解,遇到網友不清楚的榫卯關系,他就邊畫邊講,把復雜原理拆成“家常話”。
“斗拱是古建筑的靈魂構件,起著承重、懸挑還有美學作用。我們廣大的文物工作者其實和斗拱一樣,是‘承上啟下’的角色?!彼钢鴪D里的斗拱,語氣鄭重地說,“老工匠們把修繕的技法傳授給我,我得通過鏡頭把這些‘絕招’傳遞出去,讓全世界都知道中國古建筑有多美,這里面藏著多少哲學智慧?!?/p>

王永先展示古建筑手繪圖。新華社記者張哲攝
今年9月,為了彌補山西之外的古建科普空白,他開啟了一場“自駕古建科普行”:從太原出發,一路走過河南、河北、山東、浙江、福建、廣東等地,拍攝制作嵩山少林寺、南靖田螺坑土樓、滕王閣等數集科普短視頻,近一個月奔波了6000多公里?!坝袝r候一天開700多公里的車,腰酸背痛,兩條腿腫得和饅頭一樣。但看到短視頻發出去,粉絲說‘跟著您云游全國古建’,就覺得這一切都值得,我想讓全中國的著名古建筑,都能最大限度呈現在大家眼前?!蓖跤老日f。

王永先在整理自己制作的斗拱模型。新華社記者張哲攝
“一部手機很小,卻能裝下中國古建的千年智慧。我想讓大家都喜歡古建筑講堂,讓更多人愛上中華傳統文化?!蓖跤老日f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