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車產業電動化、智能化與網聯化的浪潮下,汽車芯片作為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的核心技術之一,正在面臨著全新的生態樣貌和技術挑戰。中汽中心首席專家、中汽研科技芯片研究部副部長夏顯召,深入剖析汽車芯片產業技術與生態面臨的核心挑戰與創新路徑,為汽車芯片產業的未來發展提供了系統性思考與前瞻性建議。
專家介紹:
夏顯召,博士,高級工程師,中汽中心首席專家、中汽研科技芯片研究部副部長、中國汽車芯片標準檢測認證聯盟副秘書長、全國汽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汽車芯片標準專家。主要負責汽車芯片標準研究、檢測認證、質量提升工作,作為核心專家參與起草《國家汽車芯片標準體系建設指南》,牽頭《汽車芯片信息安全技術規范》等多項汽車芯片國行標制定,牽頭汽車芯片“3+X”測試評價技術體系制定,牽頭汽車芯片安全認證體系制定,牽頭汽車芯片產品可靠性及安全性審查認證規程制定,對芯片上車應用發揮了重要推動作用。承擔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20余項,發表論文20余篇,授權發明專利30余項。
談及發展歷程,夏顯召表示,2020年以前,我國汽車芯片進口率高達95%,缺芯導致的產業低潮,讓車企將提升供應鏈韌性和抗風險性作為優先戰略布局,中國汽車芯片產業得以在近年內快速發展。他進一步說明,當前國產汽車芯片發展需要注意三個方面:
一是國內芯片種類及數量爆發,企業選型難。由于大量的芯片企業向汽車芯片產業涌入,行業尚未形成對芯片產品技術、公司能力等考量的全面系統化的統一規范。汽車芯片涉及種類多、型號廣,雖整車企業大部分已成立芯片選型相關部門或院所,但專業人才仍處于短缺狀態,選型工作難度大。
二是芯片與應用方案匹配難。芯片匹配應用關鍵點是芯片與軟件、操作系統的匹配(軟硬件匹配),這對芯片企業、Tier1、整車企業三方聯動提出極高要求,如何在智能網聯及新能源新車型開發周期接近減半的條件下,提出與之匹配的高效、安全的芯片系統驗證方案,是當前行業需要解決的難題。
三是產品競爭力有待提升。雖然國產芯片目前在汽車上已取得了可喜的上車應用成果,但在產品和配套工具成熟度方面尚需完善,需要產品經歷多次應用迭代升級才能解決。同時,還需要形成“芯片企業-零部件供應商-整車企業”之間的可信聯動模式,通過下游應用企業的不斷試錯,才能帶動芯片安全及可靠性水平、質量和性價比的整體提升。
同時,夏顯召認為我國汽車芯片發展分為五個周期:
2020年前,中國的汽車芯片行業處于靜默期。國內汽車芯片行業基本表現出以國外進口為主、國產芯片需求弱的狀態。
2020年至2023年,處于野蠻發展期。缺芯導致汽車減產,車企緊急導入國內芯片產品,提升了對于國內芯片選型及上車應用的訴求。
2023年至2026年,處于國產芯片爆發增長期。芯片企業數量增加,產品品類增加但產品質量良莠不齊。車企提出了對于三方機構依托標準開展產品測試或審查的需求。
2026年至2030年,處于平穩增長期。汽車芯片頭部企業已經在市場上占有較高的份額,會進一步提升產品質量、性能、安全性及產品的性價比,與國際上的優秀產品進行競爭,車企的訴求變成擇優而用。
2030年后,處于成熟期。國內產品與國外產品處于同樣的技術水平,此時比拼的是產品的競爭力、性價比、生態,屆時將是中國汽車產業協同芯片產業走向世界前沿的一個標志性階段。
面對汽車芯片從研發到應用的過程中的主要難題,夏顯召說:“在芯片設計方面,存在核心IP、高端EDA驗證工具受限的問題。汽車芯片設計研發階段基礎核心技術仍存在較大短板,沒辦法一蹴而就。同時,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品定義和形態在快速迭代,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中的芯片功能、性能也在應勢而變。在新的技術變革下,如何打造符合未來需求的優秀產品,是對芯片企業的巨大挑戰。在芯片應用生態方面,存在對國內自主品牌認可度低的問題。由于當前行業較少的芯片研發從需求導入開始,無法從研發階段就對應用方案進行完全匹配的響應,需要通過研發系統及整車匹配驗證技術,輔以標準檢測驗證,加速整車企業對國產芯片的技術認可度?!?/p>
在汽車芯片產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面對技術革新與生態構建的雙重挑戰,需以系統性思維和前瞻性布局,推動產業技術與標準的深度融合。通過加強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完善芯片設計與應用的標準化體系,提升我國芯片的市場競爭力與生態適配性。未來,中汽研科技將繼續深化汽車芯片的測試與認證體系,助力產業生態健康發展,為中國汽車芯片走向世界前沿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