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悅聽】汪曾祺:我想念昆明的雨-新華網
  • <li id="kkkkk"><wbr id="kkkkk"></wbr></li>
  • <li id="kkkkk"></li>
  • <tt id="kkkkk"></tt><tt id="kkkkk"><table id="kkkkk"></table></tt>
  • <li id="kkkkk"><tt id="kkkkk"></tt></li>
  • 【新華悅聽】汪曾祺:我想念昆明的雨

    2025-06-18 15:19:40 來源:新華網

      新華悅聽,值得一聽。大家好,我是來自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的大學生品讀人張炫燁。今天為您推薦的是汪曾祺的《昆明的雨》。

      你聽過有人把防空警報聲當成是美食鬧鐘嗎?汪曾祺在《昆明的雨》里就寫過這樣一個名場面——警報一響,別人撒腿就跑,他呢,卻琢磨著怎么往松樹林里跑,為啥?因為那里有好吃的松子:“我就是被炸死了也不能當個餓死鬼??!那松子是蘸椒鹽好吃,還是原味香呢?”這種生死關頭還惦記吃的精神,正是汪老筆下昆明雨季的靈魂。而且這本書里藏著許多許多這樣的“彩蛋”,你隨手翻開一頁,就能撞見一位可愛的老頭蹲在時光褶皺里沖你擠著眼睛,他對你說:“快看,這個才是生活!”

      《昆明的雨》這一整本書,就像一鍋汪老在用自己記憶慢慢燉出來的“菌子湯”。表面看好像是在寫雨,但其實里頭咕嘟咕嘟地冒著七年的昆明煙火氣。你瞧,他連仙人掌都能寫出花來,他寫:昆明人把倒掛的仙人掌當做是門神,菜園子用它扎籬笆來擋豬羊,末了還開出一朵金燦燦的花,就這樣“啪”地甩你一臉生命的倔強。

      更絕的是他筆下的菌子江湖,汪老寫得比武俠小說還要精彩——牛肝菌滑嫩得像少女的臉,青頭菌戴著頂綠帽子裝假正經,那干巴菌丑得像牛糞堆,但是下鍋一炒,鮮得叫人直拍大腿:“這玩意兒居然能吃?!” 最逗的是他寫見手青中毒,說看見小人兒跳舞也不要害怕,末了還要補上一刀:“菌子沒熟透,蒜放少了!”

      但是說到吃,汪老簡直是昆明街頭美食的“活地圖”。他告訴你吉慶祥的火腿月餅得掰開就著熱茶吃,油酥皮簌簌往下掉的時候,甜咸香各種滋味在嘴里能炸成煙花;寫正義路汽鍋雞的湯色清亮的像琥珀一樣,這雞非得用武定的壯雞才夠味;就連泡在茶館里的窮學生時代,他都能從玻璃柜挖出寶藏——黑黢黢的“摩登粑粑”用粗面烤得焦香,配著免費續杯的濃茶,硬是把這清苦日子咂摸出來甜味。

      最為絕妙的是他筆下的昆明人。他寫賣楊梅的苗族小姑娘戴著小花帽,繡花鞋尖翹得像月牙一樣,一聲“賣楊梅——”酥得滿街雨絲都在打轉。房東寡婦天天摘緬桂花去賣,偏要挨家挨戶送上一盤子帶雨珠的花,硬是把租客關系處成了鄰里情。汪老說這個叫“心軟軟的”,但是要我們說,這是用緬桂香把戰亂年代的苦都腌成了甜味。

      要說起文字配方的使用,汪老絕對是個“語言巫師”。他寫楊梅叫“火炭梅”,看見這仨字嘴里立刻就泛起了酸水;他寫緬桂花開成樹,“把房間都映綠了”,瞬間滿眼都是晃動的樹影子。最后,他還不忘吐槽北京人管緬桂叫“把兒蘭”,他在書里說:“這名字真不好聽!”這種碎碎念的可愛勁兒,活像鄰家爺爺跟你在嘮嗑。

      當你翻完一整本書,你會明白為什么汪老被稱為“人間美食雷達”兼“生活顯微鏡”。因為他能在轟炸機轟鳴里聽到松子裂殼的脆響,在寡婦送花時嘗到亂世里的暖,甚至能從一鍋菌子里燉出整個昆明的魂。如果說文字真的有香氣,那么這本書里便記錄的是中國散文史上最鮮活的那縷煙火氣。下次下雨時,不妨翻開《昆明的雨》,讓汪曾祺帶你穿越回那個青石板會唱歌、連警報聲都飄著松子香的昆明城。

    《昆明的雨》

    汪曾祺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內容簡介

      《昆明的雨》記錄了汪曾祺先生1939-1946年在云南的七年間所行、所住、所逛、所泡、所觀、所感、所師、所友,內容涉及昆明的市井人文、飲食花草、師情學誼,反映了在抗戰時期云南人、昆明人的生活情形及西南聯大師生在云南工作、學習的情形。

    aⅴ另类天堂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