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化中蘊含的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勇于擔當的精神品質,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高度契合,能夠進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鮮活性、實效性,引導廣大青年學生樹立遠大崇高理想,積極投身到強國建設的偉大實踐中。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意蘊與實踐路徑,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意蘊
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增強青年學生主流意識形態認同。增強青年學生的主流意識形態認同,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為青年學生提供了明確的價值導向和行為準則,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抵御各種錯誤思潮的能力。
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紅色文化是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在紅色文化的浸潤和滋養下,青年學生既能夠“守正”,始終堅守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更加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紅色文化發揚好。
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更好地發揮立德樹人主陣地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樹人的主渠道、主陣地。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對“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根本問題的深刻回應,也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和針對性的有效途徑。紅色文化將“立德”的要求融入課堂教學、校園文化、社會實踐等“樹人”的全過程、各環節,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良好效果,使高校能夠真正擔負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職責使命。
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路徑
要實現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需要進一步增強理論穿透力、提升課堂引領力、激發實踐驅動力、涵養文化浸潤力,讓紅色文化融得進、融得好、融得活、融得透,更好地發揮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獨特作用。
增強理論穿透力,確保紅色文化“融得進”。要讓紅色文化真正融入思政教育,必須進一步強化理論闡釋的深度與力度,提升紅色文化的理論穿透力。這就要求我們應當深刻理解紅色文化的理論內涵,將其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有機結合,與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有機結合,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揭示紅色文化與科學理論之間的內在邏輯關聯,形成具有邏輯嚴密性、理論說服力的知識體系,使紅色文化更加具有理論穿透力,紅色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內在耦合性,成為具有深厚底蘊和時代價值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
提升課堂引領力,推動紅色文化“融得好”。紅色文化要想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得好”,就必須牢牢抓住課堂這個主陣地。一方面,要提升思政課堂引領力,通過專題講授、案例分析、討論交流等多種形式,將紅色文化中的理想信念、價值觀念、道德準則等融入思政教學內容,讓紅色文化與思政課教學體系更融通。另一方面,要提升專業課堂引領力,深入挖掘專業課程中所蘊含的隱性紅色文化元素,并結合不同學科專業特點,將適配度高、融合度好的紅色文化元素和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專業知識體系。通過思政課堂與專業課堂協同發力,確保紅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得巧妙、融得有效、融出美感、融出特色”。
激發實踐驅動力,促進紅色文化“融得活”。實踐是深化認知的關鍵,要不斷探索以紅色文化為載體、紅色資源為主體的大思政實踐教育模式,將紅色文化育人有機融入各類實踐活動之中。通過多樣化的實踐活動,讓青年學生親身感知紅色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獨特魅力,增強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鼓勵青年學生結合自身專業特點,推動紅色文化與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學科跨界融合,將紅色文化元素融入科技創新、文藝創作、產品設計、文化旅游、社會服務等各領域,讓紅色文化“活”起來、“火”起來。比如,用VR技術還原歷史場景,用插畫形式重繪英雄事跡,用文藝表演再現革命故事,讓紅色文化在創新實踐中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涵養文化浸潤力,實現紅色文化“融得透”。高校是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前沿陣地,肩負著培養時代新人、推動文化傳承發展的職責使命。將紅色文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內核,讓紅色文化浸潤校園文化、浸潤課堂內外、浸潤學生心靈。這種“浸潤”,并非簡單的形式疊加,而是通過環境熏陶、活動感染、媒介傳播等多元路徑,讓紅色文化“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地融入青年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實現從“看見”到“理解”再到“踐行”的深層轉化。讓青年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紅色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從而增強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推動紅色文化“融”得更加深入透徹。
(劉菡,南昌師范學院)
【基金項目】江西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青年專項課題(項目編號:21QN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