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銘記那段不能忘卻的屈辱與崢嶸并存的歲月,常德市武陵區、湖南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傾力制作推出的七集微紀錄片《永不塵封的檔案》,近期,在湖南衛視《湖南新聞聯播》《午間新聞》《首發》等多個平臺播出,引發受眾激烈共情共鳴。
紀錄片以獨家珍貴檔案為線索,按照時間順序,將常德大轟炸、常德細菌戰、常德保衛戰等重大歷史事件串聯起來,為觀眾重現了那段硝煙彌漫的歷史。這種以檔案為軸的敘事方式,不僅賦予了紀錄片極高的可信度,更讓歷史有了實實在在的載體,每一頁檔案都在訴說著當年的故事。通過這些塵封的檔案,受眾能夠真切地感受到歷史的厚重與真實,觸摸到那些在戰爭中掙扎、抗爭的靈魂。
《永不塵封的檔案》的內涵是豐富感人的。這里有侵華日軍的殘忍與冷酷。比如,第一集《常德大轟炸》中, 火熱之中”的敘述,讓侵華日軍的罪行無需過多渲染,便已令人窒息;第二集《無聲的幽靈》更將這種殘忍推向極致,日軍731部隊投下的帶菌雜物,化作“吃人”的鼠疫幽靈,影像中“家家出葬、戶戶抬喪”的場景,把細菌戰的隱秘罪惡赤裸裸地呈現在觀眾面前,讓人看清戰爭背后更卑劣的人性之惡。
但這部紀錄片的重量不只在于控訴,還在于記錄常德人民在絕境中的抗爭與堅守——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之源。比如,第五、六集《血戰城郊》《喋血城垣》,中國守軍的勇毅讓人熱淚盈眶:8529名中國軍人面對數倍于己的侵華日軍,在涂家湖鏖戰八天不退,死傷過半后仍依托常德城垣死戰,醫護兵、炊事兵拿起扁擔、長矛、梭鏢與日軍進行血拼和肉搏,以身殉國的忠勇永遠留在了影像記憶里,更讓人熱血奔涌。
《永不塵封的檔案》的意義更在于喚起人們對歷史的記憶與反思。在和平年代,人們容易遺忘戰爭的傷痛,但這部紀錄片提醒我們,今天的和平是無數先烈用他們的血肉之軀換來的,我們應當銘記歷史,珍惜和平。對于年輕一代來說,這部紀錄片是一部愛國主義教材。當年輕觀眾看到醫護兵用扁擔拼殺的檔案記載,會明白“英雄”不是課本中的文字,而是在危難中挺身而出的普通人,激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讓他們更加堅定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砥礪前行。
從紀錄片的制作角度來看,主創團隊運用真實的檔案資料、歷史影像和戰爭遺址實地拍攝相結合的方式,營造出強烈的歷史氛圍感。面對常德抗戰這段滿是血淚的歷史,創作者對戰爭造成的人道主義災難,時隔這么多年后,并非煽情控訴,而是理性清醒,客觀呈現,情感節制。比如講述日軍大轟炸的殘酷,沒有堆砌血腥畫面,只是通過幸存者“炸彈落處,母親把我壓在身下,再抬頭時,防空洞避難人全軍覆沒”的平靜口述。即便在描述常德保衛戰最激烈的交戰場景時,紀錄片的敘述仍保持克制與冷靜。這種克制式敘述符合紀錄片紀實美學的客觀原則。然而紀錄片的立意是高遠的,它借檔案和影像,與歷史亡靈的對話,也是對他們的尊重、“招魂”,更是對后人的告慰和警策。
嚴格說,如果按照紀錄片的真實原則來衡量,《永不塵封的檔案》對“常德抗戰”系列事件的“記錄性”是不足的。畢竟常德大轟炸、常德細菌戰、常德保衛戰等事件已過去80余年,戰火早已銷毀部分現場痕跡,完整親歷者更是寥寥無幾,完全紀實幾乎無可能。但是大量泛黃的戰地報告、傷亡統計冊、兵力損失表,再加上幸存者以及家屬訪談與歷史場景的補拍,使得這部紀錄片自帶厚重的文獻質感。
但歷史從不是孤立存在的非實物“非遺”式遺存,而是作為記憶留存在人們的心里面,文化傳播的介質如書籍方志里的文字記載、影像作品中的畫面定格,物質遺留的斑駁痕跡或精神層面的永恒傳承,都是記憶的具象化表達。無論是大歷史還是小人物的小歷史,無論是輝煌燦爛抑或痛苦不堪,完整的記憶均構成為我們最真實、最完整的人的存在、文明的存在——這恰是微紀錄片《永不塵封的檔案》的創作內核。
《永不塵封的檔案》對真相的虔誠“顯影”,讓80年前常德的血與火、痛與韌走出塵封,既是對無數無名英烈的祭奠,也是對抗戰勝利80周年的紀念。在仍有雜音試圖模糊歷史、淡化苦難的當下,這份“可觸摸的記憶”在提醒我們:勿忘歷史,吾輩自強?。汉?曾高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