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畫重點丨北京建都史里的中華民族共同體記憶-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04 09:49:01
來源:新華網

國寶畫重點丨北京建都史里的中華民族共同體記憶

字體:

  北京800多年建都史

  是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

  深度交融的歷史

  各民族在北京匯聚交融

  字里行間蘊藏團結密碼

  器物圖形筑牢認同根基

  傳達著

  “和合共美”“天下一家”的精神內核

  

  北京中軸線以東的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里

  “史敘共同體——

  北京建都史中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專題展覽正在進行中

  金奔巴瓶

  通體以蓮瓣紋、如意頭紋、纏枝紋等圖案組成

  體現著清朝中央政府

  對西藏地方政教事務的有效管轄

  是雪域高原長治久安

  和多民族文化交融的見證

  徐揚是清代著名宮廷畫家

  《京師生春詩意圖》

  繪制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

  采用鳥瞰式構圖

  描繪了北京中軸線上的宮廷與市井生活

  民眾生活躍然紙上

  講述了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街頭故事

  瓦當是中國古建筑獨有的裝飾品

  是屋檐頭那塊筒瓦的底

  該瓦當紋樣見證了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三字經》是中國古代傳統啟蒙教材

  直至清末

  滿漢、滿蒙合璧的啟蒙讀物

  一直在民間廣泛流傳

  是中華民族海納百川

  兼收并蓄包容特性的歷史見證

  在宮、殿、樓、閣、門、亭等建筑

  懸掛或鑲嵌的雕有文字的木板或石板

  統稱為“匾額”

  清代紫禁城的各禁門匾額的多語文書寫

  與清朝“大一統”政治格局相表里

  是鞏固和維系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實物例證

  

  本次展覽由北京市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

  攜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民族文化宮共同主辦

  北京市民族團結進步促進中心承辦

  將持續展出至12月31日

  

  制度共建、經濟共榮、文化共育、社會共生

  一部部檔案、一件件史跡

  喚醒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記憶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

  在今天的北京城里依然生生不息

  策劃:胡國香

  統籌:王文源

  記者:陳鐘昊

  設計:姚錦聲(實習)

  專家支持: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中國民族史系主任 丁慧倩

【糾錯】 【責任編輯:王碧姣】
        aⅴ另类天堂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