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在北京誕生,是取材自《三國演義》的戲曲;2025年,《哪吒2》沖進全球影史票房榜前五,靈感來源于中國傳統神話。從《定軍山》到《哪吒2》,中國電影已經走過了漫漫的120年。
今年是中國電影誕生120周年,也恰逢世界電影誕生130周年。中國電影120年來,光影與文學的羈絆、傳統的生命力、技術的革新始終交織起伏。
在2025年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即將啟幕之際,新華網文化產業中心專訪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著名編劇張冀,回望中國電影120年,深談電影發展中的“變”與“不變”。
以下為訪談實錄:
文學與電影的羈絆始終未斷
新華網文化產業:站在中國電影發展120周年的節點,從您的專業視角來看,文學、劇本與電影的關系經歷了怎樣的演變?
張冀:文學、劇本與電影的關系并非一成不變,這120年里,電影和文學的關系是有起伏變化的。在1980年代,以第五代電影導演為代表的電影作品,更強調電影語言,但并不是說強調電影語言本體就是忽略文學。我們現在回看電影的發展,它始終與文學產生深深的關聯,處在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里,我認為這種變化是良性的,這也與時代變化緊密相關。比如現在,很多長篇小說、嚴肅的傳統文學,又受到電影、長劇的關注,有很多翻拍,這就說明時代浪潮的回歸。
傳統題材始終有旺盛的生命力
新華網文化產業:在題材選擇上,傳統元素似乎一直是中國電影的重要養分,能否結合不同時代的案例談談這種“不變”的特質?
張冀:要知道,我們第一部電影《定軍山》本身就是戲曲電影,可見傳統題材從一開始就扎根在國產電影里。再看120年后的今天,《哪吒2》在春節檔創造了票房奇跡,本質上也是傳統題材在新時代的成功表達,這其實就是一種“不變”,一種輪回。
傳統依然有它的魅力和生命力,關鍵是我們如何在新的技術環境、時代背景下去講述這些故事。
同時,我們中國電影也一直有現實主義的文學傳統,有深厚的現實主義根基,像《烏鴉與麻雀》《一江春水向東流》這些經典影片,我們總能從傳統里汲取創作養分。在1990年代,香港電影比較興盛的時候,大家不太討論現實主義,更追求電影的娛樂化、類型化。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能明顯感受到現實主義回歸的趨勢和浪潮。我個人一直在從事類似于現實主義的創作,也始終認可那些經典的現實主義電影,這些都是我們要堅守的“傳統”。
技術革新與AI挑戰:電影行業的“新課題”
新華網文化產業:技術的革新,對電影的創作邏輯和故事內核,是否會產生影響?尤其在當下AI時代,電影行業面臨著怎樣的挑戰與機遇?
張冀:技術的革新,包括媒介的變化,對電影的發展至關重要,而且越到后期,這種影響越顯著。每一次媒介和技術的變化,都重塑了電影的創作與傳播方式。
電影對技術一直很敏感,它能吸納很多新技術的運用。中國電影已經進入了一個完全新的、充滿挑戰與發展的時代,給我們每個人都提出了新的挑戰,我覺得首先要做的是面對它、擁抱它、了解它,最終學會運用它。
以我比較熟悉的劇本創作為例,我覺得大部分人現在都已經用AI的工具在做前期策劃工作,以前要開很多會,或者花很多時間找資料,但現在,特別是年輕的編劇,已經會非常熟練地用各種工具、軟件,來替代一些傳統的策劃工作或者資料搜查的工作。
其實AI已經運用于劇本創作了,只是現在還沒那么穩定,效果還沒有那么明顯。但是特別在前期工作中,AI已經在發生作用,它會幫助我們在一個創作的前期過程中節省很多時間,增強效率。
如果回歸市場與大眾審美層面,觀眾最基本的需求始終是“好故事”和“真情感”。這就要求電影創作必須提升文學性,守住電影的傳統屬性。電影作為藝術,分商業片、文藝片、類型片等不同類型,但某種程度上,大眾更認同以故事為主、以情感為主,尤其是能生動敘事、關注民生話題、貼近大眾生活的作品。而且中國電影的發展,一直和國家的歷史、社會脈搏緊密相連,創作觀念上也倚重文學和現實主義。
守住本土表達與積極“走出去”
新華網文化產業:在世界電影的坐標系上,中國電影有哪些獨特性?
張冀: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中國電影經歷過一些階段。1980年代,我們曾非??释@得國外電影節展的認同,但后來意識到,我們有龐大的觀眾市場,創作就回歸到本土表達,這時候接近于現實主義的創作,貼近身邊人、身邊事、身邊時代,讓我們更能理解認同的感受和情感的創作越來越多。
從這個層面來說,我覺得中國電影第一要務是守住本土,不僅是守住自己的市場,更是守住我們自己的本土表達,深耕國內,其實是最基本的保障。
守住之后,我們也要比過去更積極地“走出去”,當然這并不容易,華語電影天然面臨語言的障礙,還有審美方式的差異,需要再做很多努力。
金雞百花電影節是行業風向標
新華網文化產業:2025年金雞百花電影節即將啟幕,您認為電影節展對電影行業有哪些意義?
張冀:首先,它最具體的一個功能是對行業創作風向有引導作用,明確我們鼓勵什么、提倡什么,我們這個民族的審美要求、審美意識是什么,我們要宣揚什么,我們鼓勵什么風格的藝術創作。
特別在某種程度上沒有那么市場化運作的電影創作,比如有些電影可能不側重商業屬性,更注重藝術表達,這類作品特別需要獎項的認可和鼓勵,所以金雞、百花這樣的獎項,就非常非常的重要。
金雞百花電影節近年來一直跟廈門合作,能深度推動城市文旅與電影產業的深度結合,給廈門這座城市的發展帶來有利影響。
電影節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儀式感的東西。其實電影本身就有儀式化的東西,電影節也是一種儀式。儀式不只是形式,還有深刻的文化內涵,這些內涵需要通過儀式來表達出來。
策劃:段世文 林明
統籌:李欣 王碧姣
采訪:王坤朔
拍攝:丁梓朔
剪輯:趙勝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