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網媒看貴州?錦繡展黔程”網絡媒體基層行活動走進黔南都勻,在青山綠水間觸摸非遺技藝的鮮活脈搏。
當布依族染織的靛藍暈染時尚裙擺,當水族馬尾繡的銀線勾勒現代鏡框,當苗族破線繡的光澤點亮特殊課堂——黔南非遺正以“老技藝+新玩法”的姿態,點亮非遺人生。
從都勻小院到時裝周T臺,布依技藝走出“時尚范”
2012年的都勻,一間普通民宅里,吾土吾生的雛形悄然萌發。

彼時,創始人韋祥龍帶著幾名布依族婦女,守著染缸與針線,將祖輩傳下的染織、拼布技藝,縫進樸素的布包里。兩年后,在當地部門扶持下,家庭工坊升級為公司,非遺技藝開始踏上“破圈”之路。
走進吾土吾生的展廳,靛藍染就的衣服、拼布點綴的布包、刺繡裝飾的抱枕琳瑯滿目。這些融入布依文化元素的文創產品,背后藏著200余名本地婦女的生計與驕傲。

“我們的根在布依繡品里,但枝葉要向時尚伸展?!表f祥龍說,團隊里的三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深研都勻布依族紋樣與色彩,將傳統“蠟染”“挑花”技藝融入現代設計:原本用于背帶的幾何紋,成了連衣裙的腰線裝飾;古老的植物染工藝,染出了年輕人追捧的莫蘭迪色系。
這份“守正創新”,讓吾土吾生多次站上中國國際時裝周、北京設計周的舞臺,甚至亮相央視《穿在身上的中國》,讓布依技藝從深山走向全國視野。

“錦繡計劃”更給品牌插上了規范發展的翅膀。如今每件產品的吊牌上,不僅印著“錦繡計劃·婦女手工”的標識,還清晰寫著制作者的名字——消費者買的是文創,繡娘獲得的是認可,非遺傳承的鏈條在此刻變得可觸可感。
目前,吾土吾生的產品已進駐貴陽青云市集,更遠銷北上廣深,還為知名品牌代工,形成了“設計—生產—銷售”的完整閉環,讓布依技藝真正“繡”出市場價值。
從百年背帶到輕奢單品,水族銀線“繡”活市場
提起馬尾繡,三都水族自治縣的人們總會想到宋水仙——這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用三十年光陰,讓這項水族“指尖瑰寶”煥發生機。

20世紀90年代,宋水仙就背著行囊走遍水族村寨,收集即將遺失的老繡片。那時的馬尾繡,只藏在水族婦女的背帶、孩童的童帽、老人的翹肩鞋上,是“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私藏。
直到一次,外國游客看到她用百年舊背帶背孩子,竟愿出300元高價購買——要知道,當時新背帶市場價僅65元至75元。這件事讓宋水仙猛然覺醒:“老技藝里藏著大價值!”

2000年,她開始嘗試將馬尾繡做成小件飾品;2006年,三都首家馬尾繡工藝品店開業,非遺市場化的第一步就此邁出。2015年是關鍵的轉折點,宋水仙團隊與深圳輕奢侈品牌合作,將馬尾繡的銀線縫進手包、鏡框,讓傳統技藝與輕奢審美碰撞出火花。
如今,店里的馬尾繡小相框、裝飾畫成了年輕人的文創新寵,原本呆板的傳統紋樣,變成了可擺、可掛,可戴的生活美學單品。

“錦繡計劃幫我們補上了‘標準化’這一課?!彼嗡尚χf,過去繡娘憑經驗配色,現在通過培訓掌握了時尚配色邏輯;過去產品樣式隨意,現在有了統一的生產標準。如今,她的團隊穩定帶動100余名繡娘就業,訂單忙時能間接輻射2000多人,累計培訓超3萬人次。
從破線繡技到特殊課堂,苗族彩線“織”暖初心
“破線繡難就難在‘細’,要把一根線拆成幾縷,再繡出光澤,全靠手上的功夫?!痹诙紕蛭魃酱髽蚺缘暮\苗繡展示店里,胡運正展示著自己的胸針,是采用苗繡中最難的技法破線繡。這位來自三都的苗族手藝人,自幼跟著家人學繡,如今成了苗繡傳承的播種者。

2012年,胡運正式將苗繡作為事業,從小小的繡娘工坊,到創辦公司,再到2024年5月開設展示門店,她一步步將苗繡從“傳統服飾裝飾”變成“生活文創”。
去年,她創新推出“苗繡+銀飾”“苗繡+馬尾繡”系列——苗繡胸針可別在大衣上,苗繡銀飾掛件能裝飾包包,這些“可穿戴、可實用”的文創,成了深圳、廣州、汕頭等地消費者的心頭好,甚至有人找上門定制苗繡旗袍,讓苗繡技藝走進高端定制市場。

“錦繡計劃培養的數十名繡娘,是我們的核心力量?!焙\說,但她心中還有一份更柔軟的堅持。2018年起,她帶著苗繡走進黔南州特殊教育學校、啟航學校,給特殊學生傳授刺繡技藝。
“這些孩子很專注,繡出來的作品比常人更精致?!比缃?,工作室里不少主力作品都出自這些孩子之手,苗繡不僅成了他們的謀生技能,更成了照亮心靈的“光”。此外,胡運還將苗繡帶進中小學、高校課堂,“要讓孩子知道,我們苗族的針線里,藏著祖輩的智慧,不能在我們這代斷了根?!?/p>

在“錦繡計劃”的助力下,這些扎根鄉土的手作品牌,正以一針一線串聯起文化傳承與民生福祉,讓千年非遺織就更絢爛的共富圖景。(王艷霞 周梓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