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記者調查發現,多地政府通過網絡平臺發放給公眾的部分緊俏消費券,竟然被“黃?!苯睾?。有“黃?!惫辉诰W上叫囂,“需要哪個面額搶哪個,大額券你們很難搶到?!?/p>
一段時間以來,多地為了提振市場信心、激發區域消費活力,向公眾發放各類消費券。比如,天津發放了1600萬元的餐飲、文旅消費券;廣州發放了1億元“食在廣州”餐飲消費券……
本是利好企業、改善民生的“大紅包”,卻被“黃?!倍⑸?,淪為賺差價的“肥肉”。
從近期曝光的多起涉消費券違法犯罪案件看,有些“黃?!蓖ㄟ^外掛軟件,可同時操控成百上千臺設備進行搶券;還有些“黃?!蓖ㄟ^軟件模擬IP地址、修改GPS定位,實現跨地區搶券。更值得關注的是,通過驗證碼手機截屏,視頻通話人臉識別等方式,無論是“黃?!弊孕袚屬彽南M券,還是代搶的消費券,都能順利通過核驗。一系列操作,使得消費券的發放、使用限定規則如同虛設。
“黃?!睋尩饺笤偌觾r倒賣,有的甚至勾結商家套取政府補貼。這不僅讓消費券的普惠性大打折扣,也損害了消費者和一些商家的合法利益,更涉嫌違法,擾亂市場秩序。
豈能讓“黃?!苯睾M券!必須斬斷“黃?!鄙煜蛳M券的“黑手”。
不少專家和網民支招——“用技術打敗技術”。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把該補的漏洞補上,讓“黃?!睙o“技”可施。平臺應加大對消費券轉賣信息的巡查力度;對“黃?!焙突锿_取補貼的商家要重點打擊……
多方合力打擊“黃?!?,讓消費券實實在在惠及廣大群眾。(文案:黃浩)
【糾錯】 【責任編輯:馬若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