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直播打賞遠離“打劫”陰影-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10 09:02:27
來源:法治日報

讓直播打賞遠離“打劫”陰影

字體:

  近日,中央網信辦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為期2個月的“清朗·整治網絡直播打賞亂象”專項行動,聚焦娛樂性團播、私域直播等重點領域,從嚴打擊低俗團播引誘打賞、虛假人設誘騙打賞、誘導未成年人打賞以及刺激用戶非理性打賞等4方面突出問題。此次專項行動直指直播打賞這一細分領域的頑瘴痼疾,體現出監管部門深入治理網絡生態、堅決整肅行業亂象的決心。

  直播打賞本是一種網民通過自愿打賞表達對內容認可,激勵創作者持續輸出優質內容的良性互動機制。然而,在“流量至上”與“快錢邏輯”的驅使下,這一機制正被嚴重扭曲和異化:從用戶基于情感共鳴和價值認可而進行的自愿支持,演變為部分MCN機構(負責簽約、包裝、運營主播的網紅經紀公司)與主播處心積慮設置的“財富收割陷阱”。層出不窮的誘導套路,不僅讓大量普通網民,尤其是判斷力尚不成熟的未成年人深陷其中,更嚴重侵蝕勤勞致富的社會價值觀,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和家庭財產安全構成威脅。

  細察此次專項行動鎖定的四類亂象,不難發現其已遠超早期粗放式的“低俗擦邊”,呈現出組織化、技術化、操控性與體系化交織的新特征。以低俗團播為例,其已從“單打獨斗”,升級為“集團軍作戰”。在MCN機構的策劃主導下,部分直播高度劇本化、表演集體化,或采用“翻牌選妃”“蒙面摸人”等互動設計,或使用“跪爬”“嘶喊哭泣”等引人不適方式,將低俗行為包裝成互動玩法,誘導用戶在看似“自愿”的氛圍中一步步落入有組織的斂財圈套。

  在營造虛假人設誘騙打賞方面,技術濫用成為重要推手。除編造“貧困戶”“海歸精英”等傳統人設劇本外,一些主播和MCN機構還借助AI技術生成高度逼真、難辨真偽的音視頻內容,使騙局更具欺騙性。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不法分子還通過搭建僅對特定用戶開放的私域直播間,精準鎖定老年人等特定群體,在封閉、私密的環境中實施詐騙,手段隱蔽、危害深遠。

  而在誘導未成年人打賞方面,一些主播的操控手段也頗具隱蔽性和危害性。他們常以“戀人”“朋友”等身份接近未成年人,通過情感誘導逐步實施精神控制,慫恿誘導其進行打賞。更有甚者,直接教唆未成年人盜用家長身份信息和支付密碼,以繞過平臺的未成年人保護機制。在未成年人與不法分子“聯手”規避平臺監管的情況下,家庭防線與平臺審核機制形同虛設。

  在刺激用戶非理性打賞方面,部分平臺同樣難辭其咎。它們不僅未設置打賞上限,也缺乏消費提醒機制,反而將打賞金額作為主播和用戶排名的主要乃至唯一標準,營造鼓勵攀比的“金幣競賽場”。此外,平臺賦予高額打賞用戶“防禁言”“防踢出直播間”等特殊權限,并在PK(主播對戰)環節設計“打賞入股”“驗資局”等玩法,吸引用戶通過打賞獲取特殊權限,這種做法既扭曲了公平原則,也助長了炫富攀比的不良風氣。

  針對這些亂象開展專項行動,無疑能迅速形成有力震懾,但要杜絕亂象“春風吹又生”,關鍵在于形成常態化、長效化治理。直播平臺必須真正尊重用戶權益,健全管理機制,從前端堵住漏洞。MCN機構也應加強對其簽約主播的培訓與管理,摒棄唯流量論的畸形導向。網絡主播更應清醒認識到,真正的“長久之道”在于持續輸出優質的內容、建立真誠的互動關系,任何靠套路“騙”來的打賞,終將反噬自身信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治理直播打賞亂象,不僅是對行業底線的堅守,而且是對行業價值的重塑。此次“清朗”專項行動,既是對亂象的“刮骨療毒”,更是對行業發展方向的強力校準。期待通過平臺自查、機構自律、監管嚴管與用戶監督形成的多元共治合力,徹底鏟除亂象滋生的土壤。唯有讓直播打賞遠離“打劫”的陰影,回歸價值認同的本源,直播行業方能告別“野路子”,走上陽光大道。 (姚 倩)

【糾錯】 【責任編輯:張倩】
        aⅴ另类天堂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