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過路經濟”變“留量經濟”-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19 10:15:08
來源:光明日報

讓“過路經濟”變“留量經濟”

字體:

  在傳統認知里,高速公路服務區是功能主義的典型代表——一個滿足司乘人員加油、如廁、進餐等基本需求的“功能性節點”。其空間設計往往千篇一律,商業業態高度同質化,在旅客的行程中扮演著“必要但無趣”的角色,是旅途記憶中一個模糊的、亟待被快速穿越的片段。

  然而,這一固有模式在新時代的消費升級與文旅融合大潮中得到升級。從江蘇陽澄湖的“詩畫江南”,到貴州平塘的“天空之橋”,從天津王慶坨的“津門縮影”,到廣東柏橋的“荔鄉水韻”,一批新型服務區以令人驚艷的姿態進入公眾視野。它們不再是高速公路的附屬品,而是主動成為區域文化的展示窗口、旅游資源的連接器和消費體驗的創新場。這一轉變的核心,是服務區角色定位的根本性重塑:從被動承接“流量”的“過路站”,轉變為主動創造“留量”的“目的地”。這不僅是建筑形態和商業模式的升級,更是發展理念的一次深刻變革,標志著服務區從交通網絡的“后勤保障點”向區域經濟“價值放大器”的戰略轉型,實現了一系列的價值躍升。

  從社會維度看,升級后的服務區實現了從功能“補給站”到“綜合樞紐”的體驗革新。服務區的價值在于服務人,其提質升級的首要任務是重構民生服務體系,彰顯社會公共服務屬性,使其成為新型公共空間。此前,交通運輸部出臺《高速公路服務區服務質量等級評定辦法》,除評估服務區基礎設施配置情況外,還對服務區管理水平、服務品質進行評價,由此重塑服務區社會角色,推動服務質量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跨越。有的服務區推動文化展示與交通服務全面融合,成為地方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地域文化傳播的“活態博物館”。還有的通過開放式布局打破服務區的物理邊界,成為連接城鄉的民生樞紐,譬如設立專區展示優質農副產品和文旅產品,既解決農產品銷售難題,又豐富旅客消費選擇。這種“雙向開放”的服務格局,使服務區從依附于高速的封閉空間,轉變為服務城鄉統籌發展的公共平臺。

  從生態維度看,升級后的服務區實現了從能源“消耗點”到綠色“生態窗口”的轉型突破。傳統高速公路服務區通常被視為高能耗、高排放的“資源消耗點”,其運營伴隨著大量的能源消耗、水資源浪費和固體廢棄物產生。在“雙碳”目標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指引下,服務區的生態轉型關乎可持續發展,其轉型突破的核心,在于將服務區從一個被動的生態負荷體,轉變為一個主動的、具有示范效應的綠色“生態窗口”。

  從經濟維度看,升級后的服務區實現了從封閉“經營點”到開放“經濟節點”的效益轉化。服務區坐擁巨大的人流、車流、物流等“流量富礦”,但長期以來經濟模式封閉、孤立,商業業態單一、附加值低,與區域經濟關聯度弱。因此,各地都在探索打破服務區的封閉性,通過模式創新與業態融合,催生出更多新的商業模式,并將服務區重塑為一個集聚、轉化和放大經濟價值的商業綜合體,向“交通、生態、旅游、消費”復合功能型場所轉型升級,實現經濟效益的乘數效應。

  當然,這個“流量富礦”還可以繼續深度開發。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民眾消費能力實現了躍升,對品質和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更加重視體驗消費、情緒消費。各地服務區可以利用數字化手段,構建“數字孿生”服務區,通過Wi-Fi探針、智能支付、視頻分析等技術,構建服務區的數字鏡像,實時掌握客流畫像、消費偏好、停留時長等數據,將一次性“流量”轉化為可識別、可分析、可運營的“留量”。

  各地服務區還需要更好地打破物理與業態邊界,因地制宜,結合本地特色產業資源,進行產業鏈全面重構,培育出“交通+文旅”“交通+商貿”“服務區+新能源”等新業態,形成經濟增長新引擎。同時,進一步拓展功能,可將服務區的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深度融合,使其成為區域經濟網絡中的關鍵節點。在條件允許的服務區,探索土地功能的復合利用,兼容商業、文旅、輕型制造、倉儲等功能,吸引多元化投資,形成產業微集群。(作者:李雨益,中共中央黨?!矅倚姓W院〕社會與生態文明教研部助理研究員)

【糾錯】 【責任編輯:王志艷】
        aⅴ另类天堂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