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募捐|保護長城加我一個-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3/14 15:46:32
來源:新華網

慈善募捐|保護長城加我一個

字體:

  長城是什么?長城自戰國秦漢起,舉國之力修建增筑。明代修筑了東起遼寧虎山,西至甘肅嘉峪關的萬里長城,同周邊的關城、堡驛、烽燧等建筑,一同構建出中國歷時最長、規模最大的軍事防御體系。這里有刀與火的碰撞,血與汗的揮灑,肝與膽的相照。熱血男兒上戰場,當為馬革裹尸還。這里有一顆雄心,滿眼心酸,萬里征程,歷史與現代的交錯從長城這里開始。

  提到長城,大家眼前閃過的是巍峨雄偉的八達嶺長城,一夫當開,萬夫莫開的山海關,還是飽覽戈壁風光的嘉峪關?據統計,現存的歷代長城共計21196.18千米,更多的長城仍處于不為人所關注的狀態,面臨悄悄消失的威脅。它曾經高大挺拔的身姿已經滿目瘡痍,堅固的墻體已經坍塌傾頹,毀于戰火,要么毀于風雨,要么毀于人為,摧毀了它原本威武雄壯的身姿?,F在的長城保護需要我們關注與支持!2016年9月由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啟動“保護長城,加我一個”長城保護項目,以公募的方式倡導社會力量參與長城保護。2017年籌得第一期款項用于河北喜峰口西段長城第一期工程,目前項目展開施工,進展順利。此次我們將延續上一個項目的保護理念,對廣武長城2段9號敵臺進行修繕保護。

  遍覽各地長城,廣武長城是保存狀況較好的一段長城。廣武長城樓臺密集,形態各異,以2段9號敵臺造型獨特,為人稱道。但是由于自然和人類行為的影響,敵臺正面臨逐步消失的威脅:民國時期,山西王閻錫山曾駐軍廣武長城,在9號敵臺下挖造炮臺,挖空了9號敵臺的西南角夯土地基和正下方的山體。雪上加霜的是,上世紀6-70年代,敵臺的外包磚和條石被當地村民剝離挪做他用,炮臺則被當做防空洞。導致敵臺損毀愈加嚴重。也許明天,也許下一代,它的身影就會消失在我們的土地上。長城作為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偉大的建筑奇跡之一,為了讓我們的子孫后代能繼續感受真實的它,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1)周邊環境

  廣武明長城蜿蜒分布于山西省山陰縣南部恒山支脈之上,修筑于明代洪武七年(1374),并于萬歷三年(1575)重建,東起廣武村,西至百草口山,是雁門關北側的二道防線,它曾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中原的必經之地,尤其在明代是重軍駐守戰事頻繁的地區,遺留下大量的戰場痕跡,這片區域直到清代才逐步穩定,從軍事關隘轉變為商貿關卡。

  (2)9號敵臺

  9號敵臺矗立于山北坡地上,是新廣武城最北端的至高點。整個敵臺可分為地基和磚砌建筑兩部分。地基為夯土筑成,條石包裹。磚砌建筑可分為上下兩層,下層東西兩側同長城連接,如同跨坐在長城上的頑童。墻面上共有兩個券門和五個箭窗。券門用梯形磚壘砌,造型簡單,工藝精準。門上鑲嵌有精美的仿木結構垂花門磚雕和雕花匾額。五個箭窗都分布在下層的北側,北望平川一覽無余,是壓制南下軍隊的重要制高點。沿北側石階而上,就進入了上層,可惜上層僅留下部分鋪地方磚,雜草叢生,已經成為鳥兒的樂園。9號敵臺未經調查編號前有很多趣味性的稱呼。當地人因敵臺臺體和西側小平臺似母子相依的形態,稱其為子母樓。后來東側長城斷裂,形成兩側雙耳的造型,又被稱為雙耳樓,也有村民稱之為官帽樓?;蛟S子母樓的稱呼要比9號敵臺更為人所熟知。

  (3)敵臺現狀

  1、地基周邊包裹的條石脫落,夯土地基裸露,受到風雨侵蝕;

  2、墻體包磚小區域脫落,出現裂縫和豁口,有墻體滑落的危險;

  3、鋪地磚脫落殘損,滲水問題較為嚴重;

  4、敵臺地基和山體內被炮臺挖空的區域,有沉降塌方的危險。

  目前的9敵臺如同病困交加的老人,需要社會力量的救助。每個人的點滴幫助,就能讓造型獨特的9號敵臺安穩度過危險,繼續見證我們下一代,下下一代的生活故事。讓我們一起,為保護長城加油助力!

  “保護長城,加我一個”,點滴心意,從9號敵臺做起!

【糾錯】 【責任編輯:劉蘭芳】
      aⅴ另类天堂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