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3月10日電(記者 宮曉倩)人工智能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成為熱議話題。政府工作報告提到,“激發數字經濟創新活力。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同時部署“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大力發展銀發經濟”。
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醫藥投資有限公司董事、國藥勵展展覽有限公司董事于清明接受新華網采訪時表示,面對銀發經濟新藍海,采用人工智能賦能家用醫療器械、康復輔助用具產業,助力居家養老、智慧養老,將可能帶來巨大的市場消費。
數據顯示,2024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3.1億,占全國總人口的22%,養老服務的剛性需求不斷增加。于清明表示,近年來,不少企業積極迎接銀發經濟,開始布局家用醫療器械、康復輔具器械賽道。但是,現有家用醫療器械在適老化設計、市場可及性、服務保障性等方面存在一些痛點和不足,甚至導致老年人“不會用、用不起、用不好”的現象。
于清明認為,為了更好、更快地滿足老年人群日益增長的美好晚年生活期盼,應該積極借助人工智能(AI)、移動互聯、機器人、大數據等技術賦能醫療器械創新,精準填補適老型家用醫療器械和康復輔助設備的市場缺口、產品短板,帶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滿足居家智慧養老需求。
對此,他建議,一是全鏈條支持適老型家用醫療器械、康復輔助設備產業創新。設立適老型醫療器械創新專項基金;對企業研發創新適老型醫療器械給予一定稅收優惠;加速產品審評審批,進行醫保擴容,將部分適老型產品納入醫保目錄;同時,在居家養老試點城市推廣智能護理機器人等應用,培育規?;袌?;二是積極采用人工智能賦能適老型醫療器械創新迭代。加快研發AI+小型化、智能化、家庭化、可穿戴適老型醫療器械,如智能護理床、智能排泄輔助設備、智能自我檢測設備、認知障礙干預設備、智能康復訓練系統,通過虛擬現實(VR)技術實現慢病患者居家運動功能重建。同時,研發輔助起坐、震動按摩、智能叫醒等居家養老輔助設備。強制要求產品符合一鍵報警、語音交互、字體放大、大屏顯示等適老化設計;三是實現家用醫療器械數據與社區、醫療衛生機構互聯聯通,探索家庭醫生、子女聯網監護,實現居家健康監測與機構診療的有效銜接,提升居家養老照護的安全性,共同構建覆蓋老年人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體系;四是積極拓展縣域市場,優化服務體系,解決老年人“不會用、用不起、用不好”的痛點;五是加強產品質量監管,完善風險防控機制,確保產品質量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