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沈陽9月8日電(曹素妨)9月7日,由新華網主辦的“人工智能+工業場景融合發展論壇暨新華網思客會”在遼寧沈陽成功舉辦。作為2025全球工業互聯網大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次論壇聚焦人工智能技術與工業深度融合,推動制造業走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在“數智化背景下的跨界賦能與場景創新”圓桌討論環節,來自學界、產業界、法律界的多位嘉賓齊聚一堂,分享真知灼見,共話數智未來。
跨界融合成為工業新質生產力核心引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通用航空與飛行學院副院長、教授張洪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通用航空與飛行學院副院長、教授張洪海以低空經濟為例,闡釋了數字科技如何賦能產業跨界融合。他提出,打造“數智低空飛行服務平臺”,融合地理信息、氣象、通信等各類數據要素及政府、企業等多方跨界資源,是實現低空數智化服務的中樞大腦,不僅有助于低空安全高效運行,更有助于產業優化布局,實現“安全、降本、增效、增值”多重目標。他重點介紹了團隊和南京市交通集團聯合開發的“南京市低空飛行服務平臺”,作為全國首發正式上線的低空飛行服務平臺,已具備同時保障5萬架次的飛服能力,支撐南京構建完整低空產業矩陣,形成了數智時代“智造+低空”融合發展的南京方案,有望成為引領低空經濟安全健康發展的“中國樣本”。
北京零重空間CEO張北
北京零重空間CEO張北則從商業航天角度指出,中國已成為世界上遙感應用最廣泛的國家,但在應用深度上仍有提升空間。他強調,AI能夠顯著提升衛星數據處理的效率和質量,將原需大量人力的工作轉為AI分擔。同時,航天/衛星是許多應用的基礎設施,未來的智能交通和低空經濟發展離不開低軌衛星通信網絡和導航支持?!罢J知到基礎設施的重要性并從一開始就充分利用好基礎設施,十分必要?!?emsp;
清雁科技(北京)有限公司CEO張英偉
清雁科技CEO張英偉分享了一個科技企業與傳統礦業跨界的典型案例。通過多維數據捕捉礦址反射信息,結合大模型與增強檢索技術,生成智能探礦報告,顯著降低傳統探礦的高風險與高投入。這一實踐表明,AI+數據正在解決傳統行業的長期痛點。
元聚變(上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孫峻峰
元聚變(上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孫峻峰結合與某頭部車企的合作案例,提出AI正在推動工業企業從“以制造為中心”轉向“以用戶為中心”。該企業擁有近2000萬用戶,正在探索如何基于AI+數據能力挖掘車主家庭場景的深度價值。他指出,在人與場景的關系中,時間價值最高的場景排序是家、辦公室、車?!澳潮妭髅阶プ‰娞堇锏乃槠瑫r間,成就了百億營收千億市值。而以該車企千萬級車主家庭的年度消費支出,規??蛇_萬億。如何在車與車主的關系中挖掘更多價值,必須依賴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支撐?!?/p>
數據共享與安全:創新必須面對的雙生命題
隨著數據成為第五大生產要素,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促進數據流通與利用,成為圓桌討論的焦點
中國信息協會數據要素專委會常務副主任潘菲
中國信息協會數據要素專委會常務副主任潘菲指出,數據流通與利用正邁入全新發展階段。她強調應系統構建“全流程數據管理”體系,在數據存儲的初始環節即需統籌規劃銷毀機制,以實現數據安全與合規利用的有效平衡。目前,其所在機構正與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協同推進數據銷毀標準的研制工作,為數據安全保駕護航。
上海市法學會金融法研究會副秘書長江翔宇
上海市協力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法學博士、上海市法學會金融法研究會副秘書長江翔宇分享了中遠??婆c某中小工業制造業MES平臺的典型案例。中遠??频拇晫毊a品通過數據+AI形成全球最精準的船舶與港口產品,并實現數據資產入表;某企業通過MES平臺幫助中小企業提升數字化水平,并利用平臺數據在保護商業秘密前提下合規利用數據開發數據產品。他指出,數據價值與AI賦能未必直接體現在利潤倍增,而更多是降本增效,提高企業經營決策水平。針對可信數據空間建設,江翔宇認為這是國家數據局推進的重要數據流通利用基礎設施,具有深遠意義。但他同時提醒,雖然可信數據空間使用區塊鏈、隱私計算等技術保證數據交互安全,但不能直接解決數據本身的合規問題?!叭绾伪WC進入可信數據空間的數據來源合規、取得授權,以及如何結合技術和法律規則低成本確保合規,都是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彼麖娬{,數據流通利用的前提是遵守個人信息保護法、數據安全法等法律法規,嚴守不侵犯個人隱私和商業秘密、不危害國家安全的底線。
北京市律師協會數字經濟與人工智能領域專委會委員位艷玲
北京市律師協會數字經濟與人工智能領域專委會委員位艷玲進一步指出,數據共享與安全本質是生產關系如何適應新生產力的問題。她建議確立“保護創新”和“包容審慎”兩大原則,通過建立違法清單、信用工具與稅收激勵等多維度機制,推動數據合規實踐落地。
數智化轉型亟需重塑人才與組織
百度AI技術生態副總經理周奇基于生態賦能和服務超67萬家企業的經驗指出,AI滲透率行業差異顯著,其根本取決于數據質量、業務流程可變性和成本支撐能力。面對智能化變革,企業亟需兩類人才:數據驅動的產品經理和AI架構師。前者需具備用數據重構產品的能力,后者則需洞察技術如何融入全業務流程。他強調,“未來3-5年,這兩類人才非常緊缺,必須提前儲備?!?emsp;
百度AI技術生態副總經理周奇
孫峻峰進一步提出“T型人才”是當下和未來最有價值的人才模式?!耙粰M代表知識與能力的寬度,一縱代表對某個領域的深度?!彼J為,找到有自驅動意愿和強學習能力的人,通過輪崗和項目實踐是有效的培養途徑,傳統授課式路徑基本無效或效率極低。
江翔宇從企業實踐角度補充道,企業數字化需要投入一定成本,應與業務發展和經營情況匹配,循序漸進?!瓣P鍵是要有擁抱未來的認知,不用無謂焦慮?!?/p>
與數智時代同行,跨界共創未來
本場圓桌會議不僅深入探討了人工智能在航天、交通、礦業、汽車等領域的落地案例,也更進一步觸及數據安全、合規框架與人才組織等支撐體系的關鍵問題。在數智化浪潮下,單一領域的技術突破已難以應對復雜場景的需求,跨界融合、生態協同已成為推動工業智能化發展的必由之路。
遼寧大學廣播影視學院院長、教授、博導沈國華
正如圓桌對話主持人遼寧大學廣播影視學院院長沈國華在總結中所說:“讓我們與數智時代同步,同道同行,一起奔跑!”這場討論充分表明,只有通過政、產、學、研、用、融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推動創新,真正實現人工智能與工業場景的深度融合,為中國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