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歲的徐先生是一名長期在辦公室伏案工作的職場人,工作壓力大,久坐少動,加之多年來吸煙、糖尿病控制不佳,逐漸埋下了血管健康的隱患。前不久,他因嚴重的下肢動脈硬化閉塞,被迫從股動脈到腘動脈全程植入支架。本以為能就此擺脫“下肢間歇性跛行”的困擾,卻沒想到癥狀很快復發,甚至發展到夜間腳部疼痛,常常痛到無法入眠,讓他焦慮無助。一次偶然的機會,徐先生了解到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血管外科在復雜血管病變治療上的豐富經驗與先進技術,便慕名來到馮家烜主任的專家門診。
馮家烜在詳細體檢和閱片后發現,其股淺動脈支架內出現長段閉塞。由于病情在短期內復發,提示是動脈內膜過度增生堵塞了血管。若想挽救患肢并維持長期通暢,就必須精準切除支架內過度增生的內膜與斑塊,重新恢復管腔通暢。然而,目前現有的血管腔內治療器械尚難以實現這一精確目標,治療面臨巨大挑戰。
就在徐先生和家屬焦急萬分之際,全球首創的實時腔內影像引導下斑塊旋切裝置,依托瑞金醫院海南醫院臨床藥械“先行先試”政策,率先在瑞金醫院海南醫院成功落地,為疑難復雜血管病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8月24日,在瑞金醫院海南分院,馮家烜主任帶領團隊,在孫羽東教授、于敏教授等手術室團隊的通力協作下,為徐先生順利實施了創新手術。術前造影顯示,徐先生的再閉塞病變從股淺動脈起始處支架一直延伸至膝下動脈,小腿和足部幾乎毫無血流——這正是他夜間疼痛難以入眠的根源。此次手術采用的,是全球首創的實時腔內影像引導下斑塊旋切導管。該裝置將有“血管腔內活體病理”之稱的光學相干斷層成像(OCT),與高速定向旋切刀頭創新性結合,就像把醫生直接帶入病變血管腔內。借助實時影像,醫生不僅能清晰識別需要切除的病變斑塊,還能精準區分支架金屬網格與周圍正常動脈壁,從而像外科醫生在顯微鏡下切腫瘤一樣,逐點刮除病灶,最大限度保留健康血管與支架結構。
手術中,馮家烜主任團隊在OCT的精準“指引”下,穩步推進切除。切下來的斑塊在托盤中清晰可見,顏色泛黃,質地堅硬脆裂——直觀地展示了動脈硬化帶來的嚴重危害。得益于腔內OCT成像,醫生無需長時間依賴X線透視,不僅提升了操作精準度,還顯著減少了患者及醫護人員的輻射暴露。術后,徐先生的下肢動脈搏動恢復清晰,腿部疼痛明顯緩解,冰涼的腳逐漸恢復溫暖。
馮家烜主任介紹,這款實時腔內影像引導下斑塊旋切導管,此前歐美已有臨床應用經驗,此次在瑞金醫院海南分院成功落地,標志著我國外周動脈硬化閉塞癥的腔內微創治療正式進入“實時可視化”的精準時代。
“徐先生的康復,既是新技術精準治療的成果,更是后續基礎疾病管理的新起點?!痹谛g后查房時,馮家烜主任特別提醒。他指出,徐先生支架內病變的再次復發,與長期吸煙和糖尿病控制不佳密切相關。血管不能僅僅被簡單視作一根“輸水管”,而是一個結構復雜、功能精細的器官。血管內層覆蓋著緊密排列的內皮細胞,它們不僅參與物質交換,還具有重要的內分泌和免疫調節功能;中層的平滑肌細胞維持血管收縮舒張,并能分化為多種細胞,調節血管的“骨架”——彈力纖維。然而,吸煙、糖尿病等危險因素,就像在血管上長期“慢性投毒”,逐漸破壞內皮的保護屏障,使得大量巨噬細胞進入中膜,帶來持續炎癥,讓血管逐步“變硬”,并加速斑塊的形成和破裂。針對這一問題,馮家烜聯合內分泌科、呼吸科等多學科團隊,為徐先生量身定制了戒煙和藥物管理方案。他強調:“只有把基礎疾病管好了,才能從源頭上抑制斑塊生長,讓血管健康實現長期‘保鮮’?!?/p>
這項新技術究竟好在哪里?能否惠及更多人?傳統的腔內治療往往依賴球囊擴張或支架植入,醫生無法直接“看見”血管內部的病變,只能依靠影像學間接判斷,切除斑塊時存在“夠不著、切不凈、容易傷到正常血管”的難題,因而復發率較高。而這款下肢動脈腔內“可視化”斑塊旋切裝置,將OCT高清血管內影像與定向旋切刀頭結合,醫生能夠在血管腔內實時直視病灶,像做顯微外科一樣“對準哪里切哪里”,既能把斑塊切得干凈徹底,又能保護血管壁和支架結構,實現真正意義上的 “像切腫瘤一樣精準”。
據介紹,這一創新技術去年已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的創新醫療器械認定。隨著未來國產化進程的推進,更多患者將能以更可及的方式受益于這項“可視化”斑塊切除技術。如果再結合全周期的基礎疾病管理(如控糖、戒煙、降脂)與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導,就能在“看得見”的精準治療和“管得好”的長期防護雙重守護下,大幅降低外周血管疾病的致殘率與致死率。(胡浩量、溫兆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