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業小有所成,家庭幸福美滿,當35歲的李先生(化名)正打算在人生路上大展拳腳,卻因確診罕見病VHL?。ㄏE鍫枴值谰C合征)而戛然而止。而如今,得益于我國日益完善的罕見病防治體系,經過規范化治療后,李先生身體逐步向好。在人生路上兜了一圈后,又找回了來時路。
李先生的經歷,是我國2000余萬罕見病患者命運轉變的一個縮影。2025年8月,國家醫保談判基本名單正式公布,創新藥與罕見病藥再度成為政策傾斜重點領域。這一舉措背后,是我國對罕見病患者群體的深切關懷,更是醫療保障體系不斷完善、醫藥科技創新持續突破的重要體現。從VHL病等罕見病入選國家罕見病目錄,到全國診療協作網逐步成型,從基因診斷技術突破到治療藥物研發落地,我國罕見病防治工作正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防控”,構建起政策、醫療、科技、社會協同發力的新格局。
協同合力,構建罕見病防治政策支撐體系
“國家將VHL病等罕見病納入目錄管理,不僅促進了罕見病的規范化管理,更是對患者群體的鄭重承諾?!北本┐髮W第一醫院龔侃教授指出,作為一種全身多器官腫瘤綜合征,VHL病曾因認知不足、診療分散,讓患者陷入“輾轉求醫卻誤診誤治”的困境。而隨著國家罕見病防治頂層設計不斷完善,這一局面正加速改變。
近年來,我國罕見病防治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國家先后發布《罕見病診療指南(2019年版)》《“十四五”全民醫療保障規劃》等重要文件,將罕見病防治納入健康中國建設核心內容。通過建立動態調整機制,持續擴大罕見病管理范圍——從2018年首批121種罕見病納入目錄,到VHL病等疾病入選第二批罕見病目錄,展現了國家層面對罕見病管理的持續重視。
在體系建設方面,全國罕見病診療協作網于2019年成立,現已覆蓋32個?。▍^、市)的551家,形成“國家中心-區域中心-基層醫院”三級診療體系。據悉,國家衛健委在罕見病的診療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公布第二批罕見病目錄,擴大全國罕見病診療協作網的覆蓋范圍。此外,國家藥監局在為罕見病藥品審批開設了綠色通道,國家醫保局也逐年放寬罕見病藥品進入醫保報銷目錄的限制。
醫療保障是確保罕見病患者“用藥無憂”的關鍵環節。我國通過國家醫保談判、帶量采購等機制,顯著降低罕見病用藥價格。多款治療罕見病創新藥經談判后納入醫保,藥價降幅超50%,部分患者年治療費用從數十萬元降至數萬元,極大減輕了患者用藥負擔。
這一系統性努力也得到了業內專家的呼應?!搬t保政策的傾斜,讓罕見病患者正在從‘有藥可醫’向‘有藥敢醫’轉變?!饼徺┙淌谝訴HL病治療為例補充道,“我們也期待相關靶向創新藥也能逐步納入醫保報銷范圍,這將顯著減輕患者長期用藥的經濟壓力。
突破罕見病診療技術瓶頸,保障患者生活質量
在政策體系不斷完善的同時,罕見病診療科技創新的步伐也在不斷加快?!昂币姴≡\療的核心,在于解決‘診得出、治得好’兩大難題?!痹邶徺┙淌诳磥?,早年,我國罕見病診斷依賴進口技術,部分疾病存在“臨床癥狀典型但基因檢測陰性”的情況。為此,龔侃團隊深耕罕見病診斷技術研究近30年,研發出適合中國人群的基因診斷方法,推出“一滴血覆蓋14種遺傳性罕見病”的檢測試劑盒,獲國家專利并在全國數十家三甲醫院推廣應用,將罕見病診斷周期從數月縮短至數天。
多學科協作(MDT)模式的推廣,進一步提升了罕見病診療精準度。針對罕見病多器官受累的特點,我國醫療機構紛紛建立“神經科、眼科、泌尿外科、生殖科”等罕見病多學科聯合診療團隊,為患者制定個體化方案。龔侃教授介紹,在其接診的案例中,一名患者因頭部腫瘤、腎臟腫瘤就診,通過多學科團隊評估,明確診斷為罕見病后,采用“定期監測+靶向治療”方案,如今患者已博士畢業并赴香港大學從事科研工作,“多學科協作讓治療從‘單一器官’轉向‘全身管理’,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生活質量?!?/p>
藥物研發領域,罕見病創新藥的研發管線正在持續豐富與拓展。近年來,在“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優先審評審批等一系列政策支持下,罕見病藥物研發環境不斷優化,創新活力持續增強。越來越多具有臨床價值的創新藥陸續進入研發管線,相關罕見病治療領域的空白正得到有效填補?!坝绕淞钊斯奈璧氖?,去年HIF-2α抑制劑貝組替凡在中國上市,為VHL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帶來更多希望?!饼徺┙淌诒硎?,“過去,因為罕見病患者基數小、研發成本高,企業創新研發動力普遍不足。如今,隨著政策支持力度持續加大,罕見病研發體系日益完善,更多創新療法正不斷涌現?!?/p>
共同參與,凝聚罕見病防治多元力量
罕見病防治離不開全社會共同參與。近年來,我國社會組織、公益力量、患者群體協同發力,構建起“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罕見病關愛體系。中華醫學會罕見病分會、中國泌尿系統遺傳及罕見病聯盟等專業機構,搭建起“政府—醫療機構—患者”溝通橋梁,推動罕見病診療規范落地;多家公益基金會設立罕見病專項基金,為困難患者提供醫療救助、生活幫扶,僅2024年就累計救助患者超萬人次。
患者組織在罕見病防治中發揮著獨特作用。目前,我國已成立各類罕見病患者組織超200家,涵蓋VHL病、漸凍癥、血友病等多個病種。這些組織通過搭建病友交流平臺、開展疾病科普、推動政策倡導,幫助患者提升疾病認知、增強治療信心?!叭珖鳹HL病友群已有500余名患者,大家定期分享診療經驗、新藥進展,不少剛確診的患者在病友鼓勵下逐步走出心理陰霾?!北本┐髮W第一醫院邱建輝博士表示,患者組織已成為罕見病防治體系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社會各界對罕見病的關注度也持續提升。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多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提出“制定罕見病防治法”“建立國家級罕見病專項基金”等建議提案,推動罕見病防治走向法治化、常態化?!昂币姴‰m罕見,但患者的需求不應被忽視?!饼徺┙淌谥赋?,社會關愛的提升,讓罕見病患者從“隱形群體”走向“被看見、被尊重”,為他們融入社會創造了良好環境。
進一步完善防治體系,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盡管我國罕見病防治取得顯著成效,但挑戰依然存在:基層醫療機構罕見病診斷能力不足,部分地區仍存在誤診漏診情況;少數罕見病用藥價格偏高,患者長期用藥可及性有待進一步提升;罕見病科研投入與常見病相比仍有差距,疾病機制研究、創新療法研發需持續加強。
專家表示,面向未來,我國將進一步完善罕見病防治體系。在診療能力建設上,計劃擴大全國罕見病診療協作網覆蓋范圍,加強基層醫生培訓,推動基因檢測、AI輔助診斷等技術向基層延伸;在醫療保障上,將持續優化罕見病用藥審評審批流程,探索“醫保+商業保險+公益救助”多元支付模式,減輕患者負擔;在科研創新上,加大罕見病基礎研究投入,支持多中心臨床試驗,推動更多國產創新藥上市。
“我們的目標,是讓每一位罕見病患者都能享有與正常人相近的壽命和生活質量?!饼徺┙淌诘脑捳Z,道出了我國罕見病防治事業的初心與方向。從政策保障到科技突破,從社會關愛到患者自強,我國正以全方位、多層次的舉措,為罕見病患者筑起健康防線。隨著罕見病防治體系不斷完善,更多像VHL病這樣的罕見病患者,將迎來“病有所醫、醫有所保、生活有盼”的美好未來,這既是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生動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