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23日,由中國農業期刊網編輯委員會、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等機構聯合主辦,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信息研究所、《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編輯部等機構承辦的“2025年中國農業期刊學術年會”在廣州市召開。會議聚焦“大數據與人工智能背景下中國農業期刊的集群化發展”這一主題,深入探討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對農業期刊發展的影響,積極推動農業期刊集群化建設與數字化轉型。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黨委書記、《廣東農業科學》主編、編委會主任鄧詣群。圖片來源:中國農業期刊網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黨委書記、《廣東農業科學》主編、編委會主任鄧詣群致辭時表示,科研人員既要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更要寫在高質量期刊上。同時呼吁專家學者圍繞智庫性建設,集約化辦刊,進一步加強交流合作,互學互鑒,共同推進中國農業的高質量期刊建設和發展。
中國科技期刊編輯學會政策咨詢與發展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魏秀菊。圖片來源:中國農業期刊網
中國科技期刊編輯學會政策咨詢與發展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魏秀菊致辭時強調,期刊集群化發展的數字化重要性,并提出農業期刊應服務于國家戰略需求,促進學術成果轉化。同時,呼吁期刊人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共同探討農業期刊的新路徑。
廣東省科技期刊編輯學會理事長、廣東省期刊協會副會長吳惠勤。圖片來源:中國農業期刊網
廣東省科技期刊編輯學會理事長、廣東省期刊協會副會長吳惠勤在致辭中系統介紹了廣東省科技期刊編輯學會的發展歷史及未來規劃,提出以黨建為引領、合作為紐帶、創新為驅動推動行業發展,為農業期刊領域提供經驗交流與思路借鑒平臺,進一步促進廣東科技期刊行業發展。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廣東農業科學》編委會副主任易干軍。圖片來源:中國農業期刊網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廣東農業科學》編委會副主任易干軍以“農業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的探索與思考”為題,圍繞國家政策導向、行業發展現狀、地方實踐案例及未來方向展開分析。他表示,未來需從資源配置與集群發展、數字化與平臺建設、人才與創新能力提升、傳播與產業服務創新四大方向推進農業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
新華網“學術中國”商務負責人周益增作主旨報告。圖片來源:中國農業期刊網
新華網“學術中國”商務負責人周益增在主旨報告中提到,“學術中國”平臺聚焦學術期刊發展痛點,精準發力:一方面建立原創保護與版權運營協同機制,保障學術成果價值不流失;另一方面研發學術查重、AIGC檢測、專利檢測與評估等專業化工具,適配期刊審稿、專利關聯核驗等場景需求。平臺以硬核技術為支撐,為全國農業科技期刊及更多學術期刊的內容質量提升、合規發展提供堅實保障,助力學術出版行業高質量前行,切實貢獻平臺力量。
北京卓眾出版有限公司總編輯張品純。圖片來源:中國農業期刊網
北京卓眾出版有限公司總編輯張品純“以期刊集群化發展有多種模式”為題,強調了期刊集群化的重要性。他提出了期刊集群化經營的六大核心觀點,分別是:集群化是資源共享的及時化經營、核心是高質量產品經營、發展模式可自主選擇、進程需循序漸進、配套措施比數量更重要,以及要研究KPI并拓寬領域;同時,他還強調需關注政策走向、加強行業交流,提升服務與運營水平,助力期刊集群化高效發展。
重慶理工大學期刊社社長,重慶市科技期刊編輯學會理事長彭熙。圖片來源:中國農業期刊網
重慶理工大學期刊社社長、重慶市科技期刊編輯學會理事長彭熙表示,始終以“擇一事終一生,不為繁華易匠心”為核心信念,在推動期刊發展與行業進步中強調,行業需兼顧“容錯試錯”探索精神與主動擁抱AI技術的創新意識,重塑期刊行業生態。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副主編、中國農業期刊網編輯委員會主任、編審袁文業。圖片來源:中國農業期刊網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副主編、中國農業期刊網編輯委員會主任、編審袁文業表示,中國農業期刊網旨在推動農業期刊抱團發展,助力其實現高質量發展與融媒體轉型。五年來,已搭建起包含專家指導委員會、編輯委員會在內的完善組織架構。未來,中國農業期刊網將進一步拓展平臺功能,重點結合科技小院模式、圍繞糧食安全保障,響應國家號召推動農業期刊持續發展。
河南農業大學期刊中心主任鄧俊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編輯部主任、編審溫曉平,中國農業大學圖書館研究館員、《中國農業文摘-農業工程》執行主編王寶濟,《新疆農業科學》副主編張瓊等200多人參加本次會議。本次年會通過多元視角的分享與深度研討,為大數據、人工智能浪潮下農業期刊的集群化發展與數字化轉型凝聚了行業共識、明晰了實踐方向。未來,農業期刊行業將進一步發揮學術傳播與產業服務價值,為中國農業科技事業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強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