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數農時代的豐收節不僅是慶祝物質豐收的節日,更是展示農業現代化成果的重要窗口。在數字農業背景下,“豐收”的內涵已從“產量的豐收”拓展至“數據的豐收”“產業融合的豐收”。在豐收節期間,新華網“數農時代”欄目推出豐收節特別專題,從新農人、新農技、新農田、新農企、新農資等多角度進行了采訪,進一步探索科技與農業的深度融合。
新華網山東9月24日電(曹素妨)當機器狗走進大棚,當集裝箱里長出蔬菜,當手機成為新農具——壽光的新農人,正用數字技術重新定義“豐收”。豐收不僅是五谷豐登的喜悅,更是數據賦能、技術落地、人才回歸的現代化新“豐”景。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眽酃馐形M織部副部長李效憲介紹,自2022年實施“賈思勰·新農人行動”以來,壽光已構建起一支高素質農業人才隊伍。截至2024年底,已有125人獲新型職業農民職稱,約2.7萬人獲農民技術員職稱。通過實施桑梓人才計劃、在外人才“雁歸計劃”等,每年吸引5000多名青年人才回壽光創新創業。
“我想把工業的想法嫁接到農業中?!?0后新農人王怡紅帶領團隊研發的“天權”智能機器狗,能自主巡檢大棚,識別病蟲害準確率超98%,替代人工完成60%以上巡檢任務,并通過5G實時回傳數據,實現“感知-決策-執行”閉環管理。
新農人王貝貝推廣的數字化集裝箱植物工廠,在封閉環境中模擬自然光照與微風,實現水肥循環、無蟲害生產,一個40尺集裝箱相當于兩畝地產量,產品已出口至多國。
00后新農人張玉山感嘆:“以前放風、打藥、澆水全靠人力,現在一部手機全搞定?!笔謾C成為新農具,數據成為新農資,這正是數字農業帶來的真切改變。
技術,不是為了炫技,而是為了“潤物細無聲”地服務農戶。王怡紅強調,配套服務與技術形成合力,才能真正確保農戶“一看就會用、一用就見效”。
從“靠經驗”到“靠數據”,從“面朝黃土”到“面朝屏幕”,壽光的新農人用技術讓農業變得更智能、更輕松、更高效。豐收節之際,他們交出的不只是飽滿的果實,更是充滿科技含量的農業未來。
(劉軼卓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