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由新華網主辦,中國人民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中國政法大學城市發展與治理研究院、《信訪與治理研究》刊物提供學術指導,北京綠動未來傳媒有限公司承辦的“2025數字賦能社會治理·新時代‘楓橋經驗’實踐與發展大會”在北京召開。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沙灣街道“‘祠堂說理’創新基層自治新模式”的經驗做法編入《法治獲得感實踐匯編(2025)》。
番禺區沙灣街作為擁有800多年歷史的嶺南文化古鎮,轄區內100多座古祠堂承載著凝聚鄉情、傳承文脈的重要功能。近年來,沙灣街深挖祠堂在村民心中的認同感、敬畏感,創新性提出“祠堂說理”模式,將閑置祠堂轉化為矛盾調解前沿陣地,在傳承新時代“楓橋經驗”中探索出基層治理新路徑。

建好“三陣一臺”,讓群眾有事理到祠堂說
變祠堂為“調解工作室”,解紛促自治。沙灣祠堂打造成“調解工作室”,成立街“祠堂說理”工作領導小組,調動“五老一賢”(老黨員、老干部、老教師、老知識分子、老政法干警和鄉賢)等群眾力量,利用村民對祠堂的認可度、敬畏感和歸屬感,引導群眾“有事到祠堂說,有理到祠堂講,有糾紛到祠堂解”,深化基層自治。
用祠堂作“普法工作站”,宣傳揚法治。沙灣將村規民約、祖訓家教與現代法治理念結合,爭取地方法院支持,聯動共建祠堂“普法服務站”。充實駐村律師、法律明白人等專業力量到“祠堂說理”隊伍,定期邀請律師授課,提升調解員依法調處能力。
借祠堂搭“道德大講堂”,教化推德治。以三善村張氏祠堂為試點,免費開設道德講堂,傳播“四德”理念,開展宗族先賢、道德模范先進事跡宣傳活動,營造和諧社會氛圍。
打造“祠堂說理”民主協商平臺。祠堂本就是家族議事傳統場所,以此為基礎打造協商平臺,助力鄉村穩定發展。

配好“三要素”,讓群眾有訴求到祠堂講
設場地,開門接訪。街黨工委領導帶頭下訪,組織村干部、黨員、“五老一賢”宣傳,化解觀念問題。制定《沙灣街“祠堂說理”陣地建設設計方案》,規范打造調解工作室,實現軟硬件配套標準化。
組隊伍,多方察訪。從“五老一賢”中為20個村(居)選聘主禮員,吸納“五老一賢”、平安志愿者、網格員、駐村律師等為志愿調解員。發動村民組成“矛盾糾紛收集隊”,及時發現矛盾隱患。
立機制,閉環處訪。為避免工作混亂,沙灣街制定《沙灣街“祠堂說理”調解工作室建設方案》,以紫坭村、沙灣北村為示范點,推動調解工作室規范化管理。

念好“三字訣”,讓群眾有糾紛到祠堂解
家訓立事,明“理”止紛爭。利用各村祠堂家風祖訓、名言警句等孝善元素,開展北帝誕、魯班誕、敬老宴等傳統活動,將鄉賢文化、孝善文化和法治文化融入基層治理,發揮村規家訓的教化作用。
飲茶敘事,促“和”解糾紛。以親和方式化解矛盾,邀請雙方到祠堂,泡熱茶讓其在濃厚文化氛圍中溝通,找準問題癥結。
五老管事,重“情”化矛盾。發揮“五老一賢”的政治、經驗和“人情”優勢,引導當事人以和為貴。
拓場景延內涵,讓“說理”觸角覆蓋全域
針對社區居委會無祠堂的實際情況,沙灣街將這一模式延伸至榕樹下、涼亭中,讓“說理”場景更貼近群眾生活。如古東村在村民聚集的涼亭打造“說理亭”,延續“主禮員主持、鄉賢參與、依法調解”的核心機制;社區居委會則掛牌設立“祠堂說理”工作室,用居民熟悉的“拉家?!狈绞交忄徖锛m紛。這種“形式可變、內核不變”的創新實踐,真正實現從“祠堂說理”到“全域說理”的延伸。
“祠堂說理”機制實施后,矛盾糾紛平均處理周期從傳統方式的10余天縮短至3天,調解成功率從65%大幅提升至90%。2024年,沙灣派出所案件類警情同比下降32.6%,減輕了警務負擔,鄉村治安更和諧穩定,形成“群眾說好、社會認可”的良好氛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