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由新華網主辦,中國人民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中國政法大學城市發展與治理研究院、《信訪與治理研究》刊物提供學術指導,北京綠動未來傳媒有限公司承辦的“2025數字賦能社會治理·新時代‘楓橋經驗’實踐與發展大會”在北京召開。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人民法院“司法護坡筑民生 楓橋新章映煤?!钡慕涷炞龇ň幦搿斗ㄖ潍@得感實踐匯編(2025)》。
背景與起因
在鄂爾多斯高原腹地,一場因礦產資源開發引發的民生糾紛,意外成為檢驗基層治理現代化水平的實踐樣本。原告馬某某的自建房屋處于煤礦開采區邊緣,因采區地理結構變化導致其自建房的地基發生輕微位移,房屋墻面地面由此出現多處裂痕,馬某某以侵權責任為由將采區的煤炭公司告上法庭,請求煤炭公司承擔侵權責任,為其修復房屋。表面看是簡單的財產損害賠償訴求,實則觸及資源型地區普遍存在的開發利益分配、生態環境修復、群眾權益保障等系統性矛盾。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人民法院礦區法庭創造性地構建起“三維坐標式”解紛體系,最終促成煤炭開采企業出資,為塌陷邊緣區域修筑護坡,在治理修復生態環境同時為村民修復開采帶來的損害,在法治軌道上實現了多方利益平衡。

做法與經過
所謂三維坐標式解紛體系,即縱向維度上,司法機關主動下沉解紛端口。礦區法庭在受理案件初期即識別出該案的技術復雜性——房屋受損原因需綜合地質變動、施工震動、自然風化等多重因素判斷。為了迅速解決馬某某的燃眉之急,盡快完成礦區生態環境修復治理,礦區法庭沒有墨守成規去委托第三方鑒定損失,而是依托基層自治組織紓解村民心結疑慮,聯動企業工程師進行現場勘查提供專業技術支持,通過科學論證,在調解階段引導煤炭開采企業在采區邊緣開采的行為對馬某某房屋造成損害的事實形成共識。這種將專業技術服務前置于訴訟環節的舉措,有效避免了司法資源空轉,將群眾“證明難題”轉化為“解決方案”。

橫向維度上,多元主體形成治理共同體。糾紛調解過程中,友誼街道辦事處發揮屬地管理優勢,統籌協調礦區事業發展中心提供工程規劃支持;蘇計溝村委會激活“鄉賢評理”機制,組織熟悉雙方情況的村民代表參與治理修復方案論證;涉事煤炭企業提供施工保障,將護坡工程與礦區生態修復規劃有機銜接。多方主體在法治框架下形成“責任共擔、方案共商、成果共享”的協作模式,將個案調解過程轉化為完善企業社會責任體系的實踐課堂。
時間維度上,建立全周期生態修復機制。調解協議突破傳統“一次性賠償”模式,創新設置“工程實施—效果評估—長期維護”三階段履約標準。護坡修建不僅滿足當前房屋加固需求,更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理念,同步規劃了植被恢復、水土保持等生態工程。
成效與反響
這種立體化糾紛解決機制產生了多重治理效能。關于群眾權益保障,將傳統財產性賠償升級為“安全居住+生態受益”的雙重獲得感,村民除獲得房屋修繕保障外,還通過參與護坡工程養護獲得持續性勞務收入。關于企業轉型升級,推動資源開發企業由被動賠償轉向主動修復,本案中創新出“治理型賠償”模式。關于生態治理創新,個案中形成的“工程修復+自然恢復”技術標準,為準格爾旗多處歷史遺留礦區生態修復提供了可復制方案。
經驗與啟示
該案的成功實踐,揭示了新時代“楓橋經驗”在資源型地區的進化路徑。當礦產資源開發帶來的經濟收益與生態成本、民生訴求產生碰撞時,司法機關通過調解,搭建法治化協商平臺,將對立性矛盾轉化為建設性對話。這種治理智慧體現為三個重要轉變:從權利救濟向關系修復的司法功能拓展,從個案解決向類案預防的機制創新,從末端處置向前端治理的價值躍遷。這種將民生問題與生態議題捆綁解決的創新思維,為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提供了重要啟示——當綠水青山與百姓安居成為同一治理命題的兩面,高質量發展便獲得了最深厚的民意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