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強國建設新征程上,為進一步助力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師生涯全過程,并轉化為廣大教師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教育部教師工作司聯合人民網、新華網、學習強國平臺共同開展策劃,推出“教育家精神萬里行”訪談欄目,邀請教育領域專家學者和一線教師深入研討、分享感悟,共同書寫好新時代的“強師答卷”。
近日,華南理工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唐洪武在接受新華網專訪時,介紹了學校推動教育家精神深化于教,著力自主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和重點領域急需緊缺人才,鍛造大國良師投身教書育人事業,實現服務國家戰略能力顯著躍升的相關舉措。
問題:在推動教育家精神貫穿教師課堂教學、科學研究、社會實踐各環節,筑牢教育家精神踐行主陣地方面,高校應該從哪些方面持續下功夫?
唐洪武:一是深耕課堂教學,推動教育家精神深化于教。高校是人才培養的主陣地,要全方位支持教師站穩講臺、站好講臺,引導教師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啟智潤心、因材施教,提高教書育人能力。華工緊抓實抓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關注課堂教學的良性互動,完善“思政課程+通識課程+專業課程+實踐研習”課程思政體系,推動教師以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影響學生。全國道德模范榮譽稱號獲得者、華南理工大學何鏡堂教授秉持“紅色建筑觀”,將專業教學與大國工程緊密結合,培養學生的“建筑魂、中國心”。
二是聚焦創新導向,推動教育家精神提升于研。高校是科技創新的策源地,要以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推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發揮科研績效激勵作用,帶動教師勤學篤行、求是創新,成為科技創新的主力軍。華工扎實推進國家大學科技園優化重塑,深度參與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持教師面向“國之大者”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引領教師在科技強國實踐中展現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擔當,培育的“魚航員”斑馬魚搭乘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進入太空。
三是厚植人民情懷,推動教育家精神延展于境。高校是優秀人才的聚集地,要發揮教師主體作用,將教師育人使命與服務國家戰略、構建自主知識體系、深化產教融合緊密交織,厚植有溫度、有力度、有深度的教育家精神沃土。華工賡續“紅色甲工”基因,積極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組織教師深入科技企業、鄉村一線開展研修,將實踐成果轉化為可借鑒、可復制的理論成果,為廣東“百千萬工程”推進提供前瞻性決策參考,讓教師在知行合一中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
問題:實現科技自主創新和人才自主培養良性互動,教育要進一步發揮先導性、基礎性支撐作用。這其中,教師隊伍應如何發揮關鍵作用?
唐洪武:一是使命賦能,激發內生動力。教師要不斷增強歷史使命感和職業榮譽感,壓實教書育人第一責任,實現從會教、到善教,再到樂教的提升。華工出臺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工作方案,實施富有特色的教師教學榮譽制度,推出“敬匠心教師風采展”等專欄,報道了超百位優秀導師事跡,營造了尊師重教、優秀人才爭相從教的良好氛圍,激勵教師潛心教書育人、培根鑄魂,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大先生”。
二是科教融匯,雙向引領發展。教師要在以教學促進科研、以科研推動教學的良性互動中育英才、出成果、作貢獻。華工將優勢科研資源融入人才自主培養環節,鼓勵教師在省部級以上重大基礎科研項目、關鍵技術攻關項目和國際合作項目中遴選符合學生特點的科研任務,建設具有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的深度學習課堂,構建起具有華工特色的科教融匯教學體系。
三是產教融合,創新協同育人。教師要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以“使命驅動+創新協同”激活自身動能,在產教融合的浪潮中筑牢強國人才根基。華工以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建設為示范,全面加強與大企、大院、大所的合作,教師深入參與集成電路、新材料、人工智能、生物醫療器械等關鍵領域的科研攻關,做實產教融合“共同體”,著力自主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和重點領域急需緊缺人才。
問題:當前,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智能機器人等新技術對教育變革產生廣泛影響。在全面推進數字化賦能教師隊伍建設過程中,學校主要推出了哪些舉措?
唐洪武:一是頂層設計喚醒意識。華工全面貫徹落實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實施《華南理工大學教師教學能力提升計劃(2025—2027)》,將信息化教學及AI工具應用培訓列入三年輪訓,把人工智能素養作為新時期教師職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持續增強智慧教育供給能力,推動教師形成“數據驅動教學”的思維共識。
二是加強培訓提升技能。華工依托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建設AI賦能教師成長支持平臺,開展智慧教學設計、AI工具實訓、混合式教學等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培訓,以新技術打造“智能助教”和“數字人教師”。比如,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分析授課內容和師生行為數據,綜合評價課堂教學情況,生成面向知識點的知識圖譜等課件資源,拓展教師教學技能邊界。
三是夯基筑臺營造場景。華工搭建了“一站式服務”平臺和“智慧教學管理”系統,建設了具備知識圖譜構建、智能出題、作業輔助的“百步梯學堂”,以及智慧教學平臺、未來學習中心、AIGC工具集等。依托物聯網和AI算法,構建智慧能源管理平臺,打造教育新范式和教學新形態,為教師提供節能、高效、舒適的教學科研環境。
四是轉變綜合評價機制。華工大力實施人工智能全面賦能本科教育教學工作方案,構建“數智”評價體系,重點評估教師教學實效、育人能力與科研貢獻的綜合表現,推動教師形成數據驅動、持續改進的工作思維與職業行為。比如,法學院L-code智能法律項目,這一師生共同實施的“AI+”雙創活動,在司法實踐場景取得新突破。
問題:面向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目標,您心目中高等教育發展的理想圖景是怎樣的?教育家精神如何發揮引領作用?
唐洪武:到2035年,我國一定能建成教育強國。具體而言,高等教育將培育更多的時代新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鍛造更多的大國良師投身教書育人事業,孕育更多的頂尖科學家和卓越工程師攻堅前沿科技領域,產生更多的重大科技成果加速產業創新,創造更多的優質資源面向全球開放共享。高等教育將實現服務國家戰略能力的顯著躍升,內部治理的現代化水平顯著躍升。
在邁向這一理想圖景的進程中,教育家精神作為貫穿始終的價值主線和時代風尚,是引領教育工作者的精神坐標、推動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核心動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的重要源泉。教育家精神引領高校錨定教育、科技、人才協同發展方向,堅持師德師風第一標準,推動實施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在教師培養培訓、管理評價、榮譽激勵全鏈條中筑牢根基,加快建設新時代高水平教師隊伍。教育家精神引領教師這一教育實踐的主體,不斷增強理論涵養、教書育人、服務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案例,在解決產業、行業實際問題中培養學生創新、創造能力,自覺將教育初心使命轉化為服務教育強國建設的具體行動,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