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編京劇《齊白石》榮獲第十八屆文華劇目獎-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06 09:18:13
來源:北京日報

新編京劇《齊白石》榮獲第十八屆文華劇目獎

字體:

  11月4日,第十八屆文華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本屆文華獎評選類別涵蓋文華劇目獎、文華節目獎、文華單項獎及文華評論獎四大類別。經嚴格評審,全國共15個劇目脫穎而出,榮獲第十八屆文華劇目獎。北京京劇院新編京劇《齊白石》名列其中,成為本屆京劇類作品中當之無愧的佳作。

  守正創新

  讓國粹藝術融入時代語境

  11月4日晚,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閉幕式在重慶大劇院隆重舉行,北京京劇院新編京劇《齊白石》憑借深厚的文化內涵、細膩的創作底蘊、精湛的藝術呈現與鮮明的時代氣息,繼2024年榮獲第十七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后,又在本屆中國藝術節期間成功摘得第十八屆文華劇目獎桂冠。

  京劇舞臺上,文人戲實不多見,在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的全面指導下,一部《齊白石》,北京京劇院籌備了近三年。2023年12月,《齊白石》在長安大戲院首演,幾百個日夜的匠心打磨、輾轉推敲,在舞臺上凝結展現。這是文化戰線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的具體實踐。

  兩個小時的有限篇幅內,編劇步川舍棄了傳記式的鋪陳,緊扣齊白石藝術生涯最具戲劇能量的“衰年變法”作為主軸,以“變法”前、中、后三個時空節點為棱鏡,濃墨重彩地展現了齊白石“別舊我,得新我”的勇氣和蛻變,今人對其的審視、回望,奠定了《齊白石》“守正創新”的基調。

  一邊是堅守京劇本體的藝術特色,一邊是探索適應當下審美的突破,主創團隊以一絲不茍的精神推動創排工作。角色與演員配置上,全劇流派紛呈、行當齊全,劇組中有兩位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七位一級演員,北京京劇院青年奚派名家張建峰飾演的齊白石,以“委婉細膩、清新雅致”的唱腔和扎實的表演功底,繼承并發展了“以文人演文人,以真情表真情”的奚派傳統,成功塑造了一個癡迷藝術、不畏權貴的藝術家齊白石形象;北京京劇院領銜主演、葉派小生名家李宏圖唱腔韻味十足,表演圓熟自然,讓謙恭有禮、溫文爾雅的青年梅蘭芳躍然于臺上;北京京劇院青年梅派名家竇曉璇飾演的寶珠,表演細膩溫婉,唱腔中正平和,她與齊白石之間的相知相許,成為全劇令人難忘的溫情段落。

  音樂和唱腔設計上,著名戲曲作曲家朱紹玉摒棄中規中矩,但求妙趣橫生,曲藝、京鼓、花鼓戲、北京民歌等多種素材的融入,徽調中古老腔調“花撥子”的挖掘化用,讓全劇音樂生動悅耳;舞臺表現上,導演傅勇凡通過數層輕盈的紗幕與多媒體投影技術,揮灑出一幅氣韻生動、空靈留白的水墨長卷。湘潭老屋、北平畫室、寫生自然,場景的虛實轉換行云流水,引領觀眾徜徉在齊白石融于筆墨、藏于丹青的精神天地中……

  精進打磨

  讓宏大主題變得可知可感

  歸根結底,《齊白石》的藝術靈感何來?“人民性”是一切構思生發的根基。全劇以相當濃厚的筆墨描繪了齊白石如何從人民大眾的日常生活中汲取養分,揭示了其畫作中生機盎然、樸拙趣味的來源,讓“藝術為人民”的宏大主題變得可知可感。劇院領導、主創人員多次前往北京畫院深度采風,研習齊白石畫作的藝術風格,體會齊白石的藝術境界。此外,劇中繪畫術語的表達、畫作素材的使用、老北京城市井面貌和叫賣聲的還原,也都經過了專業畫家、民俗專家的嚴謹論證,北京優質文化資源協同發力、跨界融合,共同成就了《齊白石》“京腔京韻唱國畫,守正創新見精神”的藝術底色。

  精益求精,篤行不怠,自2023年上演以來,《齊白石》的打磨提升始終不斷,北京京劇院多層次、多角度邀請專家“問診把脈”,突出刻畫齊白石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藝術情懷。在第二次加工提高期間,《齊白石》在唱腔設計、故事情節等方面再次進行細微調整,“小調整,大變樣”。無論是齊白石出場時先聲奪人的“悶簾導板”,還是“齊梅之交”的唱腔優化,抑或是表現市井煙火時錯落有致的叫賣聲,這些細微之處都讓人物更加細膩、飽滿、真實,生動合理地契合人物性格和內心變化。

  多維觸及

  讓傳統文化根植廣闊土壤

  帶著京劇藝術的醇厚腔魂、國畫丹青的靈動墨趣,舉北京京劇院全院之力精心雕琢的《齊白石》,作為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第十八屆文華獎展演參評劇目于10月24日和25日登臺成都高新中演大劇院:一張張垂落的半透明幕布似國畫宣紙,光影之間,荷花在水面蕩出圈圈漣漪。在這派朦朧詩性的意境里,演員表演真摯到位,樂隊“腔隨情走、樂伴戲行”。連續兩晚,劇場座無虛席,喝彩不斷,有人贊嘆京劇的精深美妙,也有人愛這份戲畫交融的“中式浪漫”,而觀眾的熱情回應,已在兩年間伴著《齊白石》走過京冀基層劇院、大中學校園,近50場演出不僅亮出了“大戲看北京”的實力和底氣,也助力國粹藝術在更廣闊深厚的土壤中生根發芽。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備受關注、傳播語境日新月異的當下,《齊白石》堅持多維觸及更多觀眾。立題之初與創排過程中,劇組把“觀眾視角”前置,通過前期市場調研、觀眾座談會等形式,提前把握當代審美需求。在四川成都參加藝術節期間,主創團隊走進文化館分享感悟,以“劇中人”的形象融入商圈“快閃”亮相,各類集合了齊白石畫作與熊貓元素的文創產品把作品的文化內涵精巧濃縮。同時,線上直播打破空間壁壘,讓網絡評論區與劇場的觀眾席遙相呼應。演出結束后,除了專業劇評人的意見,每位購票觀眾的觀感被線上問卷、社交媒體留言、線下交流等方式妥帖收藏——在雙向奔赴間,京劇藝術持續煥發著深厚底蘊與時代活力,為“演藝之都”與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留下了立意深遠、韻味悠長的生動注腳。 (文/高倩)

【糾錯】 【責任編輯:唐巍】
        aⅴ另类天堂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