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維質量檢測事業多點突破賦能紡織產業升級-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22 15:09:37
來源:新華網

纖維質量檢測事業多點突破賦能紡織產業升級

字體:

自《“十四五”纖維質量檢測事業發展規劃》實施以來,全國多地以技術革新破題、體系重構強基、服務升級賦能,推動纖維質量檢測從“質量守門”向“價值創造”跨越,為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硬核動能。

技術破壁:破痛點 筑根基

在浙江紹興再生纖維產業園,檢測人員用便攜式設備現場完成纖維成分分析,全程不足10分鐘?!耙郧八蜆拥綄嶒炇?,來回得一周,現在當場出結果,每年能省近百萬元檢測成本!”園區企業負責人的感慨,道出了技術突破帶來的實惠。這一便利,源自浙江團隊攻克的“再生纖維成分快速鑒別”技術,該技術正加速推動綠色纖維產業規?;l展。

纖維產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精尖”檢測技術的支撐。江蘇研發的“功能性纖維智能檢測系統”,將傳統48小時檢測周期壓縮至2小時,為化纖企業搶占高端市場提供“精準導航”;河北針對羊絨產業“摻假難鑒別、品質難量化”痛點,研發“羊絨細度與純度雙參數同步檢測設備”,檢測時長從24小時縮至1.5小時,準確率超99.5%,每年為當地企業規避損失超2億元,守護“中國羊絨”國際品牌聲譽。

國產檢測設備正逐步打破對外依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聯合中國纖維質量監測中心研發的新一代棉纖維智能檢測系統,實現棉纖維無損拆分和定質量提取,精度比人工提高33%,獲十多項發明專利授權。截至2024年,全國已完成30項纖維領域推薦性國家標準復審,11項國家標準制修訂項目審查,技術創新與標準完善形成良性互動,為產業發展劃定“質量基準線”。

體系織網:守安全 惠主體

“剛采收的棉花,在田間檢測站就能出報告,合格馬上收購,再也不用擔心中間環節出問題!”山東德州棉農李師傅拿著檢測合格單,順利拿到收購款,臉上滿是笑容。作為棉花主產區,山東布局20個田間檢測站點,推行“采收即檢測、合格即收購”模式,每年幫助棉農減少質量爭議損失超3億元,為國家棉花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筑牢根基。

從生產源頭到消費終端,四級檢測體系正構建起質量安全“防護盾”。廣東針對電商服裝、家紡等消費熱點領域,建立“企業送檢+政府抽檢+市場快檢”聯動機制,2024年以來累計篩查不合格纖維制品超2000批次,及時下架問題產品,守護消費者“穿衣安全”;福建將濕態貼附性評價方法標準研究轉化為行業標準,青海制定《牦牛絨》國家標準,各地特色化體系建設成效顯著,織密質量安全保障網。

公證檢驗“一證通行”的推進,更讓市場主體收獲實實在在的紅利。2024年,全國纖維公證檢驗覆蓋棉花850萬噸、非棉纖維首次突破10萬噸,公檢證書用于產業結算率接近80%,為近1340家企業節約檢驗費用近8.7億元,有效維護市場秩序,降低交易成本。

服務賦能:激動能 獲認可

“有了定制化檢測方案,我們的新產品合格率從82%提升到97%,終于打開了高端市場!”湖北一家中小紡織企業負責人的話語,道出了檢測服務對企業轉型的助推作用。依托湖北與武漢紡織大學共建的“纖維質量創新實驗室”,200余家中小企業獲得精準技術支持,加速向“質量效益型”轉型。

如今,檢測服務正從“被動接單”轉向“主動賦能”。福建針對化纖新材料產業“出?!毙枨?,推出“檢測+標準+認證”一體化服務,幫助企業精準對接國際標準,2024年當地纖維制品出口額同比增長12%;重慶“基于AI智能識別的皮草纖維鑒別檢測系統研究”順利驗收,山東德州研制儀器化檢驗標準樣品,各地以檢測為紐帶的產學研協同創新蔚然成風,為產業發展注入新活力。

中國纖維質量監測中心,以技術創新為核心引擎、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統籌推進全國纖維質量檢測體系建設與能力提升。在關鍵技術攻關中牽頭組建產學研聯盟,在質量安全守護中強化統籌協調,成為纖維質量檢測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樞紐”與“力量”。

纖維質量檢測事業正站在新起點。各地正推動檢測技術與數字技術、低碳理念深度融合,開展機構能力提升三年行動,構建實驗室能力評價體系。

業內專家表示,隨著檢測價值的持續轉化,這一“質量基石”將為紡織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提供更堅實的支撐。

【糾錯】 【責任編輯:紀校玲】
        aⅴ另类天堂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