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15日,由國家動物健康與食品安全創新聯盟主辦的第六屆中國動物健康與食品安全大會于在浙江杭州舉行。9月15日,大會舉行第六屆中國動物健康與食品安全大會之動物源細菌耐藥性論壇,論壇旨在探討如何控制細菌耐藥性的產生,推動我國動物源食品的安全發展。
華南農業大學教授孫堅
華南農業大學教授孫堅主持了本場論壇,他指出動物源食品耐藥性的防控對于我國食品安全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他指出腸道是耐藥基因孕育的溫床,介紹了多種傳播耐藥基因的載體以及耐藥基因通過接合轉移的傳播機制,同時介紹了建立監測耐藥基因傳播的方法。
中國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基礎獸醫學系主任、教授吳聰明
中國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基礎獸醫學系主任、教授吳聰明分享了《動物源病原菌耐藥性監測與合理用藥》的策略,他介紹了歐盟EMA,美國FDA以及我國農業農村部目前批準用于食品動物的抗生素使用種類,指出由于抗生素的大量使用,造成了大量的細菌耐藥性的產生,因此開展動物源細菌耐藥性檢測,是防控細菌耐藥性問題的基礎。
瑪氏全球食品安全中心高級研發經理葛崇濤
瑪氏全球食品安全中心高級研發經理葛崇濤分享了《應用納米孔測序對沙門氏菌血清型預測以及溯源分型的評估報告》。
吉林大學唐敖慶特聘教授王建鋒
吉林大學唐敖慶特聘教授王建鋒在《畜禽耐藥菌感染的多元防控策略》中分享了大量的天然藥物在抗感染領域的研究。
內蒙古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文羿
內蒙古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文羿在《益生菌對抗耐藥性的潛在機制》中提出,益生菌在使用的過程中是否存在安全風險尚無定論。
中國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教授王少林
中國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教授王少林講述了畜禽病原菌耐藥高通量擴增子在細菌耐藥性檢測技術與應用,他指出在檢測過程中選擇同源性更高的基因,需要找到特異性區域進行擴增,通過靶向擴增技術,可以實現宏基因組中一些檢出率低的問題,更好地指導用藥,降低細菌耐藥性,節約成本。
揚州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李瑞超
揚州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李瑞超分享了《新型測序技術在耐藥菌檢測與耐藥遺傳元件發掘中的應用》,著重介紹了基于第三代測序技術而研發的Nanopore納米孔測序技術這一新型測序技術的應用。
浙江大學醫學院/動科院雙聘教授馮友軍
浙江大學醫學院/動科院雙聘教授馮友軍分享的主題是《黏菌素耐藥與毒力》。馮教授從細菌脂代謝角度出發,嘗試從細菌的脂代謝為細菌的耐藥性感染提供一些方案,通過三部分的學術報告內容,揭示了脂肪酸/生物素感應是細菌感染的代謝需求。
微生物產品應用經理溫曉芬
微生物產品應用經理溫曉芬分享了《賽默飛世爾獸用微生物鑒定藥敏解決方案》,她介紹的該方案區別于傳統的定性的紙片型藥敏鑒定方式,即全自動微生物鑒定及藥敏分析系統,該系統可測得MIC數值,定量鑒定微生物藥敏情況,用于配合耐藥監測。
江蘇省農科院農產品質量安全與營養研究所、畜產品安全研究室副主任、江蘇省優青何濤
江蘇省農科院農產品質量安全與營養研究所、畜產品安全研究室副主任、江蘇省優青何濤分享了《耐藥新基因的發現及其防控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