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時節,秦嶺腳下的西安市藍田縣灞源鎮青坪村,村民方毅和家人終于能在忙碌一夏后稍作停歇、算算“收成”。
被秦嶺環抱的灞源鎮海拔超1200米,氣溫比西安市區低10攝氏度,是避暑勝地,生態旅游是當地人增收的主要來源。
位于西安市藍田縣的秦嶺山景。新華社記者 張斌 攝
“游客天天爆滿,還要排隊,3個月足足賺了10多萬元?!?6歲的方毅曾在西安打拼10年,2023年,他與父親深談后決心回鄉拆掉自家老舊土房,建起嶄新民居,轉型開辦民宿。
他家民宿沒有奢華的裝修,卻藏著最動人的生活本真與自然之美:房前屋后的青菜鮮嫩欲滴,散養土雞最受歡迎,站在陽臺遠眺,秦嶺的青翠山巒盡收眼底。
盡管忙碌時常常腳不沾地,但他始終堅守著一條“鐵規”:廚房必須安裝油煙分離器、油水分離器,污水管要全部接入村里的污水處理設備?!霸倜β狄惨洺z查這些設備,全村人都這么做,沒有例外?!狈揭阏f,“游客來村,圖的就是這山清水秀。要是環境被破壞了,再精致的房子也留不住人?!?/p>
生態是生存之本,也是發展之基。藍田縣的秦保區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83.09%,涉及17個鎮街,216個行政村。近年來,藍田不斷帶動群眾“護綠換金”,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青坪村村民方四海開辦的農家樂。新華社記者 張斌 攝
“誰破壞環境,就是砸了大家的飯碗。只有把生態保護好,這碗‘生態飯’才能吃得長久、吃得安穩?!鼻嗥捍宕迕穹剿暮5脑挊銓崊s深刻。
如果說灞源鎮的生態賬是“守護與經營”的平衡,那藍田縣輞川鎮的生態賬上,則多了“文化+產業”的增值密碼。
秋日的輞川河畔,“欹湖東路”的路牌帶著詩意,相傳唐代詩人王維手植的銀杏樹泛黃,與“輞川二十景”遺址的標識牌相映成趣,仿佛將千年前“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的意境,重新鋪展在世人眼前。
雨中的欹湖東路。新華社記者 張斌 攝
“王維留下的文化寶藏,加上秦嶺的生態底色,這是輞川獨一份的‘家底’,丟不得!”輞川鎮黨委書記張毅說。
“這些年,不少客商帶著大投資找上門,但我們反復評估后都婉拒了?!睆堃闾寡?,不是不渴望發展,而是深知,那些可能破壞生態的項目,即便短期能帶來收益,也會毀掉輞川的未來,這種風險必須杜絕。
舍短期之利,求長遠之益。輞川鎮“棄大項目”,轉而深耕當地詩意文化,培育適宜的特色生態產業,發展氣象日新?!坝慰蜎_著王維的詩、輞川的景來尋脈,臨走時還會大量購買村里的核桃、板栗等土特產?!陛y川鎮81歲的退休教師李海燕說,文化與生態交融,讓輞川的吸引力愈發持久。
生態向好,產業隨之興旺。在輞川中藥材種植基地,天麻、黃精等十余個品種陸續采收,15個村的村民握著這把“產業鑰匙”。當地村民說:“好生態種出好藥材,價格也硬氣,這生態賬算得越來越有奔頭!”
生態產業蓬勃發展的背后,離不開一刻不停的守護。在藍田縣終南林場,55歲的程平西站在智慧護林調度中心的大屏幕前手指輕點,無人機傳回的畫面里,松柏交織,景色宜人。
“最近林麝、麂子常來淺山區活動,它們敢下山,說明人為干擾少,生態環境越來越好!”程平西語氣里滿是自豪。
西安市藍田縣山區綜合開發服務中心主任常建權介紹,如今的藍田129名網格員穿梭林間,34架無人機定期巡航,已形成“空天地人”一體化管護模式,守護著上千平方公里的生態保護區域。當地森林覆蓋率從過去的稀疏狀態,躍升至如今的57.43%。
郁郁蔥蔥的西安市藍田縣秦嶺山區。新華社記者 張斌 攝
秦嶺腳下的每一筆生態賬,都連著民生的溫度,更連著未來的方向。從灞源鎮民宿的紅火,到輞川鎮產業的興旺,再到終南林場的生態向好,藍田人用實踐證明:生態賬越算越細,發展之路就越走越寬;生態賬越算越實,日子就會越過越紅火。(記者張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