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強國建設注入澎湃動能——從高交會看中國式現代化的創新注腳-新華網
  • <li id="kkkkk"><wbr id="kkkkk"></wbr></li>
  • <li id="kkkkk"></li>
  • <tt id="kkkkk"></tt><tt id="kkkkk"><table id="kkkkk"></table></tt>
  • <li id="kkkkk"><tt id="kkkkk"></tt></li>
  •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11/24 22:05:51
    來源:新華社

    為強國建設注入澎湃動能——從高交會看中國式現代化的創新注腳

    字體:

      發布5000余項前沿成果、超1700億元意向成交與投融資、超45萬人次參展……近日,第二十七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在深圳舉行。3天時間里,這座因改革而生、因創新而興的城市,再次匯聚全球目光,展現中國科技創新的勃勃生機。

      作為我國高新技術領域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和成果轉化的重要平臺,延續二十七載的高交會,不僅是觀察中國高新技術發展的風向標,更是中國以開放姿態融入全球創新網絡、以創新驅動賦能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

      高水平自立自強的“中國答卷”

      高交會上,一只仿生機器鳥翩然起飛,自主穿梭于人群之中?!八泶钶d傳感器、智能芯片,通過飛行算法能夠精準地繞過各類障礙物?!爆F場工作人員說。

      這輕盈舞動的翅膀,扇動的不只是空氣,更是中國科技邁向高水平自立自強的澎湃氣流。

      中海油的亞洲首艘圓筒型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惶枴迸c亞洲第一深水導管架“?;枴钡饶P?,展現我國深海能源開發能力;中廣核的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和核級數字化儀控平臺“和睦系統”等,均具備自主知識產權……

      2025年11月15日,觀眾在第二十七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現場參觀“華龍一號”三代核電技術模型。新華社記者 王豐 攝

      22大專業展區、5000多家知名企業和國際組織,如同星辰列陣,照亮科技天空。

      “缺芯少魂”,曾是橫亙在中國信息產業面前的巨大挑戰。然而,走進高交會現場,故事已然改寫。

      華為昇騰384超節點展示超強算力;浙江強腦科技的非侵入式腦機接口讓“意念馭物”成為現實;深圳亞泰光電以工業內窺鏡、油液在線監測傳感器等自主核心技術,成就了在設備狀態監測領域的領軍地位;華大九天全面呈現從芯片設計、制造到操作系統及應用場景的全產業鏈突破。

      亞泰光電總經理鄭翔說:“十年磨一劍,我們用了兩個十年,最終磨亮‘中國芯’里最核心的那一束光?!?/p>

      這束光,照亮的是自立自強的決心。從高端芯片、基礎工業軟件,到掃描電鏡等科學儀器,一個個技術成果在艱辛努力中實現“從0到1”的突破。

      這是2025年11月14日拍攝的第二十七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現場。新華社記者 王豐 攝

      從屢創新高的數據中,不難讀出高交會持續釋放的魅力:1999年首屆高交會,展覽面積約2萬平方米,參展企業2856家,移動存儲、數碼打印、電腦與網絡技術、電視與顯示技術等展品備受推崇。本屆高交會,不僅展覽面積擴大至40萬平方米,90%以上實物展品為“高、精、尖”技術與產品,超20%是首發、首展展品,涵蓋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半導體與集成電路、低空經濟與商業航天等。

      “從高交會的變化可以看到一條從個體創新到系統整合、從技術追隨到領域突破、從商業模式創新到硬核科技引領的演進路徑。一項項科技成果如同時代的一個個坐標點,連成高水平自立自強的‘中國答卷’?!鄙钲谑形h校副校長謝志巋說。

      匯聚全球智慧的“創新磁場”

      高交會的魅力,不僅在于展示中國的創新成果,更在于其海納百川的開放氣質。二十七年來,高交會從最初的5個外國政府團組,發展到如今匯聚全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知名企業及國際組織。

      記者看到,這里的跨國科技巨頭、海外知名研發機構等帶來的不僅是前沿技術和產品,更是對中國市場和創新環境的認可與期待。

      美國人力資源科技企業Remote今年第一次來到高交會。這家2019年創立的“獨角獸”企業,為全球企業提供“名義雇主”服務,幫助企業在未成立境外主體的情況下,實現跨國人力資源的合規管理。

      這是2025年11月14日在第二十七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現場拍攝的美國人力資源科技企業Remote的展區。新華社記者 楊深深 攝

      “我們致力于幫助中企走出去,也助力外企引進來?!盧emote大中華區負責人楊莉莉介紹,該平臺已在全球近10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直營服務網絡。

      在德國制造企業漢薩福萊柯思液壓技術(上海)有限公司的展位前,時不時有企業代表主動前來接洽,觀察桌面上擺放的軟管等流體連接配件。大客戶經理莫嘉斌說,此次參展,除了與風電領域的傳統大客戶保持交流外,更希望在中國快速增長的數據中心液冷市場中尋找新機遇。

      2025年11月14日,在第二十七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現場,德國制造企業漢薩福萊柯思液壓技術(上海)有限公司大客戶經理莫嘉斌(右)在與外國客商洽談。新華社記者 楊深深 攝

      “憑借高密封性、長壽命的管路產品,我們在中國的工廠不僅保持‘德國品質’,更練就‘中國速度’,實現比歐洲本土更快的交貨周期?!蹦伪笳f。

      “我們來這里不僅是為了銷售產品,也為了尋求更深層次的合作?!币晾仕_拉姆醫療集團研發主任、醫學博士米拉雷扎·塔克亞爾說。

      2025年11月14日,在第二十七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現場,伊朗薩拉姆醫療集團研發主任、醫學博士米拉雷扎·塔克亞爾在展位上洽談。新華社記者 楊深深 攝

      獨行快,眾行遠。高交會匯聚全球智慧,推動交流合作。

      合作平臺持續升級。高交會設立“一帶一路”專館、外國團組展區,3萬多家專業采購商、千余個采購團、200余場活動,讓交流不止于展臺,更深入到技術研發、產業應用。

      要素流動更加順暢。3000多家國內外投資機構云集于此,摩根士丹利、紅杉資本等行業巨頭攜資而來,推動科創成果轉化落地,不斷降低創新成本,提高創新效率。

      營商環境優化彰顯。高交會通過精準匹配采購需求、推送稅費優惠政策、配套多語種稅務服務等便利措施,著力促進交易實效,讓企業參展“唱主角、得實惠”。

      “高交會是我們觀察中國乃至全球技術動態的絕佳窗口,也是我們尋找中國合作伙伴的首選平臺。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這里充滿了機遇?!瘪R來西亞馬來亞大學技術轉移中心主任李清霞說。

      驅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

      首屆高交會上,創立騰訊才一年的馬化騰拿著改了66個版本、20多頁的商業計劃書跑遍各展館,為騰訊拉回第一筆風險投資220萬美元;科大訊飛攜語音技術在高交會開啟智能交互的新征程,獲得數百萬元的訂單,被視為公司的“第一桶金”……

      二十幾年間,高交會走出騰訊、比亞迪、金蝶等一大批知名科技企業,被譽為“中國科技第一展”。

      這是2025年11月3日在鄭州航空港區比亞迪總裝工廠拍攝的新能源汽車“宋Pro”生產線。新華社記者 李嘉南 攝

      一座舞臺,共同唱戲。

      “我們想在這里尋找更多客戶和應用場景?!薄斑@里關注底層技術,我們來的是研發人員?!薄粡垙埌咨∽?,連接著投融資和買賣雙方。

      數據顯示,今年高交會共促成供需對接和投融資項目簽約1023項,意向成交與投融資金額突破1700億元。

      科技興則產業興,科技強則發展強。從早期的互聯網、軟件,到如今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商業航天等,高交會持續引領技術變革潮流。

      2025年11月14日,觀眾在第二十七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現場了解可模仿復雜表情的仿生機器人。新華社記者 王豐 攝

      在光明科學城展區,科研團隊攜新型柔性顯示材料與下游手機廠商共同研發下一代折疊屏產品;比亞迪等龍頭企業攜全產業鏈技術,展示從能源獲取、存儲到應用的整體解決方案。

      “核心技術突破,絕非創新的終點。如何讓實驗室的‘樣品’轉化為市場的‘爆品’,是另一張必須答好的考卷?!绷S吧飫撌既藦堄罢f。

      這里的“轉”,是視角之轉,更是模式之轉。企業成為創新的主體,市場成為研發的導航,產學研用緊密結合,擰成一股繩,共同下好一盤大棋。

      這是2025年11月15日拍攝的第二十七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現場。新華社記者 王豐 攝

      在寶安展區,“白手起家”的影石創新、從民房加工廠起步的欣旺達等“隱形冠軍”企業尤為引人矚目,不少客商前來交流洽談。據工作人員介紹,創辦僅10年的影石創新,以全景影像技術為支點,憑借“在太空中捕捉地球之美、能讓自拍桿隱形”的硬核科技實力,在2024年創造了超50億元的營收,全球全景相機市場占有率高達67%。

      “高交會在聚焦‘高技術’和‘促交易’的同時,構筑‘政、產、學、研、資、介’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覆蓋從技術研發、成果交易到產業落地的完整鏈條?!鄙钲谑锌萍紕撔戮志珠L張林說。

      由此,創新不再是孤島。一條條緊密協作、自主可控的現代產業鏈條,在高交會的舞臺上清晰地勾勒出來。它們承前啟后,將關鍵技術“點”上的突破,串聯成產業發展“線”上的優勢。

      以高交會舉辦地寶安區為例,全區已打造產值千億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5個、五百億級戰新集群9個、百億級以上戰新集群17個,2024年戰新集群產值11750.7億元。

      起于技術突破,承以產業變革,轉于深度融合,合于發展新局?!案呓粫@個‘強勁引擎’,正以其持續迸發的創新活力,驅動著中國經濟巨輪破浪前行?!敝袊鞘薪洕鷮<椅瘑T會副主任宋丁說。

      文字記者:周科、楊深深、趙瑞希

      視頻記者:潘禹杰、俞歡

      海報設計:徐菁

    【糾錯】 【責任編輯:邱麗芳】
      aⅴ另类天堂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