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kkkkk"><wbr id="kkkkk"></wbr></li>
  • <li id="kkkkk"></li>
  • <tt id="kkkkk"></tt><tt id="kkkkk"><table id="kkkkk"></table></tt>
  • <li id="kkkkk"><tt id="kkkkk"></tt></li>
  •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2 04/ 07 19:10:24
    來源:新華網

    在一片荒蕪中搶建“生命之舟”——中央援建香港應急醫院建設者群像掃描

    字體:

      新華社深圳4月7日電? 題:在一片荒蕪中搶建“生命之舟”——中央援建香港應急醫院建設者群像掃描

      新華社記者洪澤華

      4月7日清晨,落馬洲河套碧空如洗。在一個月的緊張施工后,中央援港應急醫院一期正式交付。

      從一片荒蕪到設施完備,30天時間完工是所有參建人員的軍令狀。搶建“生命之舟”的近2萬人從五湖四海集結于此,將同胞之情濃縮進每一個細節,書寫著建筑史上的奇跡。

    來自五湖四海的建設者們(拼版照片)。新華社發

      30天,時間在召喚

      “7天時間,在200米寬的河上修一座橋,你能完成嗎?”

      3月8日,黃克起在鋼棧橋施工現場。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2月23日,黃克起接到電話,沉吟片刻,給出了肯定的回復,同時詢問施工位置。

      “在深圳河上,通向香港?!?/p>

      2月底,在香港抗疫形勢異常嚴峻的關鍵時刻,應特區政府請求,經黨中央批準,落馬洲河套地區將建設應急醫院。自1997年深圳河截彎取直、落馬洲河套劃入香港管轄以來,內地施工隊將首次踏上這片土地。

      連通深港的臨時鋼棧橋成為人員、物資進出的生命線。從業22年、主持過十幾座大橋建設的“老橋梁人”黃克起發現,這個“簡單”的鋼棧橋幾乎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沒有圖紙,沒有水文、地質資料,甚至沒有橋位,只知道7天后,幾百人要從這里渡河,每一分鐘都極其寶貴?!秉S克起說。

      任務下達后不到48小時,第一根橋樁穩穩打進深圳河的河床。

      眼看棧橋初具規模,橋樁卻被河底的石塊阻隔。黃克起和團隊采取了“超?!笔侄?,在河水水位較低的早晨將挖掘機吊入河道,涉險將大石塊撈出。

      6日一早,隊伍踏著鋼棧橋跨過深圳河,黃克起終于長舒了一口氣。

      “奮戰了7天7夜,這是我最自豪的作品,終生難忘?!秉S克起這樣評價這座跨度僅180多米的鋼棧橋。

      春風勁吹,工程車輛帶起沙塵,首批抵達現場的隊伍,伴著黃沙吃下第一餐。

      3月7日晚,中建科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宏(中)在應急醫院項目現場了解各工區施工進度。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沒有水,沒有電,連休息用的帳篷都得臨時搭建。

      “先生產,后生活?!敝袊ㄖ煜轮薪乒ぜ瘓F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宏向全體參建人員發出動員。

      3月30日晚,一期醫院A2工區長郭金池在施工現場用對講機溝通。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來的前幾天大家都在抓生產,為后面的施工留出空間。因為清明前后下雨會影響施工進度?!币黄卺t院A2工區長郭金池說,“我整整四天沒洗臉。第五天早上洗了個冷水澡,感覺半條命回來了?!?/p>

      大雨伴隨劇烈的降溫,陰云籠罩施工現場。帳篷內地面被泥漿淹沒,冰涼的雨水打濕了被褥。工人們踩在泥漿里,用鐵锨鑿出排水溝向外引水。衣服上、褲子上、鞋襪上混雜著汗和泥,但他們都準時出現在各自崗位,分秒不停。30天,時間在召喚。

      來自四川的王文文還記得汶川地震后抗震救災的場景?!翱挂咭彩蔷葹??!彼f,為了拯救更多香港同胞的生命,吃苦也值得。

      在“豆腐地”上建房子

      地勘資料顯示,落馬洲河套軟弱土層較厚、性狀較差。王宏將這一項目生動地稱為“在‘豆腐地’上建房子”。

      3月16日,呂夢圓(左)和總工程師張青華在化糞池施工現場討論方案。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去年剛剛博士畢業的呂夢圓面對的難題是在軟弱的土層上挖出深達7.5米的基坑,用于安放應急醫院的化糞池。

      正式開工后,開挖1.5米的基坑涌出水來。呂夢圓發現,實際的作業區域是一個淤泥質魚塘,隨時面臨基坑坍塌的威脅。

      “土質條件這么差,要挖出一個長寬比標準泳池還大、深達7.5米的基坑,太難了?!彼f。

      為了加固和防水,工人們沿著坑邊打下兩排鋼板樁,像高墻一樣“鎖住”淤泥塘。

      即使做足了措施,淤泥的擠壓仍然強烈,基坑的形變也隨時可能出現。呂夢圓和總工程師張青華不得不幾次更改施工方案。

      “在‘豆腐地’上建房子,連挖個坑都這么困難?!睆埱嗳A說。

      4月2日,一期醫院A3工區長劉勝強在施工現場。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一期醫院A3工區長劉勝強在進場前特意買了雙軟底運動鞋,準備每天平均兩萬步的跋涉。30天下來,鞋子沾滿了各色泥土,鞋底磨得不成樣子。

      在施工現場,沾滿泥土的鞋子是最高的功勛章,踩進淤泥坑幾乎是每個人都有過的經歷。陳博林每次去現場都不忘提醒身后人注意腳下,誰料自己卻一腳陷進泥里。身高近1米8的他掙扎了半天硬是沒把小腿從淤泥里拔出來,還是身邊人把他拽了出來。

      “在淤泥地里蹚水走,踩著車轍最安全?!彼偨Y出了經驗。

      3月21日,于喆(右)在應急醫院廚房施工現場。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我是1997年出生的,和香港也是有緣,聽說有援港項目我就報名參加?!必撠煬F場物資管理的于喆和材料擠在一個帳篷,忙的時候每天只有3個小時睡眠。在他管理的倉庫,管材和閥門碼得整整齊齊,標簽妥帖地指示著材料特征。

      曾是軍人的于喆說:“參軍是保家衛國,援建是建設國家。雖然很艱苦,但都是在為國奉獻,為人民服務?!?/p>

      風雨無阻迎春來

    3月28日,電工王梓昊在工作中。新華社發

      “香港是個很不錯的地方?!焙幽习碴柸送蹊麝煌ㄟ^視頻向3歲的兒子介紹這座離家很遠的城市。

      去年國慶節后,王梓昊離開妻兒到北京打工,本計劃春節回家,卻因疫情取消了行程。接到援建任務后,他叫上53個兄弟一起南下。

      “這是我參與的第四個應急項目。來這里的都是年輕人,大家都想為香港同胞做點事?!蓖蹊麝徽f。

      父親生病期間,王梓昊曾獲得眾籌捐款?!皠e人支援過我,我也同樣希望能支援別人?!痹谒劾?,建設醫院治病救人意義重大,再苦再難,義無反顧。

      3月27日,周志明在材料堆場檢查材料。新華社記者 洪澤華 攝

      “95后”周志明本計劃在2月22日和相戀4年的護士女友領證,但疫情打亂了安排。

      “她是護士,一直在抗疫一線戰斗。我很心疼,希望能陪著她一起抗擊疫情,這次有援建的機會,就直接報名參加?!敝苤久骱团逊謩e在深圳、東莞工作,年后再未見面。

      “疫情不結束,我們永遠都是異地戀?!敝苤久髡f,“確實感受到我們的‘小家’與‘大家’密不可分,只有香港和全國其他城市徹底戰勝疫情,我們才能團圓?!?/p>

      春節后深圳發生本土疫情,這座追求效率的城市首次按下“慢行鍵”。齊特家里兩個孩子也因學校停學而居家上課。

      “我希望能為抗疫做點事?!饼R特說,“能參與建設這樣一座現代化醫院,很光榮?!?/p>

      出發那天,小女兒趴在齊特身上哭個不停。在項目現場,當同事給身邊人展示這段視頻時,原本湊得很近的齊特突然轉過身去,背對著人群抹了下眼睛。

      此時,思念是這個東北漢子眼角晶瑩的淚花。

      3月27日,一期醫院A1工區長李增源在屋頂上察看施工情況。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一期醫院順利交付,一些人的戰斗勝利結束,另一些人又將踏上戰場。

      一期醫院A1工區長李增源加入了維保團隊,這意味著他將要在這座醫院繼續再待上幾個月。

      李增源負責的工區包含手術室、放射科等重要設施。從圖紙到落成他全程參與,對施工工藝最為熟悉。加上他是廣東人,會講粵語,醫院后期的維護保養、與港方對接的重擔就落到了他的肩上。

      “我會繼續做好工作?!崩钤鲈凑f:“一定會為香港同胞提供最好的服務,讓兄弟們一個月來的奮斗交上滿意的答卷?!?/p>

    【糾錯】 【責任編輯:周楚卿 】
    新聞鏈接
    • 新華時評:援建“香港速度”彰顯“一國兩制”優勢
      速度就是生命。來勢洶洶的香港第五波疫情下,與病毒賽跑已是抗疫成功與否的關鍵。29天,中央援建的6所方艙全部交付,這種“香港速度”的背后,不僅有賴社會各界同心協力和建設人員辛勤付出,更是“一國兩制”制度優勢的極大彰顯,這股力量必將引領香港走出疫境,迎來新生。
      2022-03-30
    • “為了救人,爭分奪秒”——中央援建的香港6所方艙項目全部完工
      隨著確診人數不斷攀升,香港醫療系統不堪重負,特區政府向中央發出請求。2月22日,中央援建的第一所社區臨時隔離設施(方艙項目)在青衣開建。
      2022-03-25
    010020030320000000000000011124101128539854
    aⅴ另类天堂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