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kkkkk"><wbr id="kkkkk"></wbr></li>
  • <li id="kkkkk"></li>
  • <tt id="kkkkk"></tt><tt id="kkkkk"><table id="kkkkk"></table></tt>
  • <li id="kkkkk"><tt id="kkkkk"></tt></li>
  • 在德國感受東亞“亞文化”

    2025-05-19 07:00:00 來源: 《環球》雜志

     

    在德國柏林的世界公園,扮演成動漫角色的人們坐在盛開的櫻花下

    文/《環球》雜志記者 王自強(發自柏林)

    編輯/胡艷芬

      在德國最大連鎖書店Thalia里,一定會有一處為日本漫畫開辟的區間;在柏林、慕尼黑和杜塞爾多夫等大城市,韓國流行音樂(K-POP)演唱會場場爆滿;如果是“圈內人”還可以發現,德國幾乎每個季度都會舉行規模不小的漫展。東亞“亞文化”,正悄然浸入德國年輕人的日常生活。

    原來你也玩“原神”

      每年4月,柏林世界公園都會舉辦一場以東亞文化為主題的“櫻花節”。節日期間,現場不僅有各式各樣的歌舞表演、手工藝展示,還有各類亞洲美食。節日的一大亮點,是眾多Cosplayer(也簡稱為Coser,即角色扮演者)齊聚一堂,在Cosplay比賽中展示他們精心準備的服裝和舞臺表演。

      Cosplay往往能直觀反映當下最流行的動漫作品。兩年前《環球》雜志記者參加過一次“櫻花節”,當時在德國特別受追捧的動漫是《鬼滅之刃》《我推的孩子》和《鏈鋸人》,走幾步就能碰到裝扮成禰豆子、星野愛或瑪奇瑪的Coser。到今年,風尚顯然發生了變化,《藥屋少女的呢喃》的主角“貓貓”成了最熱門的角色之一。

      令記者眼前一亮的是,今年現場還有大量《原神》角色的Coser。這款中國游戲制作公司米哈游出品的游戲在國內早已成為一個網絡迷因(網絡用語,指在同一個文化氛圍中,人與人之間傳播的思想、行為或風格性質),“玩原神玩的”是許多網友喜聞樂見的梗,但深聊幾句,大家又往往會笑著說“原來你也玩原神”。不過記者此前并不知道,《原神》在德國也已經流行到了這種程度。

    人們在2024年科隆國際游戲展米哈游展臺試玩游戲《原神》

      在前往世界公園的途中,記者采訪了還是中學生的兩位《原神》玩家。二人說,《原神》在德國的“00后”群體中非常受歡迎。其中一人提到,她從4年前開始了解這款游戲,一玩就是3年多?!白钕矚g的是游戲的劇情設定,而且它本身是免費的,后來只花錢買了幾款喜歡的皮膚?!彼f,除《原神》外,她還玩過《星穹鐵道》等由中國游戲公司開發的其他游戲。

      在活動現場,記者還遇到一位19歲的德國《原神》Coser,他是一名“學徒”(德國職業教育體系中的在崗實習者),表示自己的同齡人同樣非常喜歡米哈游的游戲。

      活動的主辦方還特別為Coser們設置了比賽環節,為他們提供展示才華的平臺。今年共有15支隊伍參賽,作品涵蓋從經典到當下熱門的多種類型,既有《哈爾的移動城堡》《火影忍者》等人們耳熟能詳的經典動漫,也有《心跳文學部》等近年來風靡全球的人氣作品,其中有兩支隊伍選擇以《原神》為主題進行表演。最終,冠軍由一個華人社團斬獲。

      “櫻花節”的另一大亞文化看點是韓舞表演。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韓舞比賽所有獲獎選手均來自歐洲,顯示出K-POP在歐洲年輕群體中的廣泛影響力。

    了解傳統文化的入口

      當然,“櫻花節”遠不只是二次元愛好者和追星族的“圈地自萌”。為期兩天的活動中,主辦方也安排了大量傳統文化項目,如中國功夫、日本太鼓、韓國民樂等表演,以及手繪燈籠等文化體驗活動。

      事實上,若沒有流行文化以及亞文化的牽引,東亞傳統文化的海外傳播未必能有今天的成果。與傳統文化相比,由于更年輕、更具流動性,也更貼近當代人的審美趣味和情感需求,這些非傳統形態的文化產品雖非刻意輸出,卻因能傳遞具象的生活體驗,而非抽象的文化符號,可以自然地滲透進其他國家的文化語境中。

      在柏林的森鷗外紀念館,你還能看到另一番景象。參觀者多對日本文學有著基本的認知,甚至是其擁躉——畢竟紀念館位于一個不起眼的位置,且這位在日本國內與夏目漱石齊名的作家,因為語言過于古典,在國際上鮮為人知。

      一名參觀者在接受采訪時說,據這名參觀者介紹,他對日本文學的了解,原本也僅限于村上春樹等當代作家,但“無意中觀看了動畫《文豪野犬》,感到自己還可以更加深入了解日本文學”。他曾讀過森鷗外的《舞姬》,小說主人公豐太郎在仕途和愛情之間的游移,也是西方騎士文學的一個重要母題;另外,森鷗外曾在柏林留學,這部小說以作者自身經歷寫成,描繪了許多帝國時代的柏林風物,反而讓他一個本地人透過外國作家的眼睛,看到了家鄉百年前的模樣。

      以動漫為代表的亞文化常常能成為理解一個國家傳統文化的入口。上文提到的《原神》Coser,對東亞傳統文化都有些許了解。亞文化在這里起到了“文化翻譯”的作用,它不直接講述歷史,卻用現代方式延續傳統。

    二次元的拉丁語?

      在柏林世界公園,中國園的面積是日本園與韓國園的數倍。在活動海報上,主辦方寫道,歡迎各位穿和服、韓服和中國傳統服飾入場。其中,和服和韓服分別是Kimono和Hanbok,即相應日語詞和韓語詞的音譯。不過,“中國傳統服飾”只是一個意譯,而不是Hanfu或其他。

      有知乎網友評論說,日語是二次元的拉丁語,意指日語在二次元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廣泛應用。該回答收獲了數千人的點贊。

      在亞洲餐館里,Tempura(日語單詞)-天婦羅、Teriyaki(日語單詞)-照燒、Kimchi(韓語單詞)-泡菜等單詞早已成為固定用法。而如果吃中餐,幾乎所有菜品都是意譯。雖然粵菜館成功將Dimsum-點心的概念推廣開,但可惜“蝦餃”一會兒是Xiajiao,一會兒是Hargau(粵語音譯),有時還可以是Garnelendumplings(德語和英語的復合翻譯),會讓人“迷糊”。德國超市里的煎餃售價不菲,5只就要4.99歐元,但仔細一看價簽,寫的是Gyoza(日語單詞)。

      走進書店,起源于中國的折紙,被念作相當具有日本和風的Origami(日語單詞);禪-Zen(日語單詞)也成為一種非常詩意的日本生活方式。至于中國剪紙,可以是Scherenschnitt,Schattenriss或Schwarzbild,唯獨不是Jianzhi。

      令人欣喜的是,近些年德國本地人、波蘭移民以及土耳其移民除了依舊熟悉以李小龍、成龍為代表的中國功夫電影這些文化符號,很多人也知道了以李子柒為代表的中國網紅博主。

      中國亞文化產業雖然整體起步較晚,尚未形成完整的內容生態鏈,從創作、包裝、推廣到本地化適配,許多環節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間,但豐富的歷史資源和文化遺產將是中國亞文化成長的不竭源泉。

    日本亞文化傳播的啟示

      近年來,伴隨著短視頻平臺的全球影響力上升,越來越多的中國文化元素正在“輕裝上陣”。古風音樂和茶藝表演等在TikTok、優兔(YouTube)等平臺吸引了大量國外觀眾,一些網絡小說也開始出現海外粉絲翻譯、同人創作。

      在“櫻花節”上,一位Coser吸引了記者注意,她裝扮的人物有點“古風”。細問才知,她扮演的是《陳情令》中的角色魏無羨。她說,自己并未看過同名電視劇,但是把原著小說讀完了。之所以喜歡,是發現小說的人設和立意非常獨特。

    在瑞士洛桑,動漫迷扮演成日本漫畫《龍珠》里的角色

      “喜歡劇情”也是記者聽到最多的理由。在德國,鳥山明的《龍珠》系列經久不衰,其單行本至今仍在各大書店暢銷。記者詢問兩個德國人為何如此鐘愛《龍珠》?一人說,因為喜歡弗利薩篇,悟空與克林之間的友情令他熱淚盈眶;另一人說,悟空為了守護家人不斷精進的意志打動了他。他們不知道的是,《龍珠》中大量角色的名字實際上源于中國名著。

      傳統文化符號固然很重要,但衍生出優秀的文化作品更迫切。沒有人因為馬里奧是一個意大利水管工,就認為《超級馬里奧》不是日本的文化符號;雙截棍在中國武術體系中是一種相當邊緣化的武器,但因為李小龍的電影,就成了中國武術的代表;手冢治蟲在《三個阿道夫》中深刻發掘德國二戰歷史,德國電影《櫻花盛開》大量使用了日本的文化意象,講述的卻是非常德國味的親情故事。

      這說明,文化傳播是一種平等的交流,是一種情感的交融。真正能夠傳播得遠的文化,不一定是“最古老的”或“最正確的”,而往往是“最動人的”。

    手機版
    aⅴ另类天堂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