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kkkkk"><wbr id="kkkkk"></wbr></li>
  • <li id="kkkkk"></li>
  • <tt id="kkkkk"></tt><tt id="kkkkk"><table id="kkkkk"></table></tt>
  • <li id="kkkkk"><tt id="kkkkk"></tt></li>
  • 歐洲軍工欲再起勢

    2025-08-06 11:43:37 來源: 《環球》雜志

    這是2018年4月27日在德國柏林國際航空航天展上拍攝“臺風”型戰機仿制模型

    文/李赟

    編輯/黃紅華

      數據顯示,2024年歐洲軍工企業營業額達1588億歐元,同比增長16.9%,就業人數增至58.1萬,增長8.9%。截至2025年6月,高盛集團的歐洲防務類股票投資組合今年已上漲約120%,創下歷史新高。

      分析人士認為,歐洲推動軍工產業發展的最直接原因是俄烏沖突的爆發,另外,美國政治的不確定性也是重要推手。

    歐盟多措并舉助推軍工產業發展

      軍工企業不同于其他產業領域,其合法消費者只能是一國政府,且首要消費者是本國政府。歐洲軍工產業發展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各國軍費開支情況。各國大幅增加軍費是振興歐洲軍工產業的首要前提。

      俄烏沖突爆發后,歐洲各國軍費開支都出現了較大幅度增長。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的研究報告,2023年歐洲軍費開支總額為5880億歐元,較2022年增長16%。大多數北約歐洲成員國的軍費都有所增加,它們在北約總軍費中所占的份額合計為28%,為10年來最高水平。

      與此同時,為進一步鼓勵各國加大軍費投入,歐盟放寬《穩定與增長公約》限制,允許成員國在4年內將國防支出提高至GDP的1.5%,且不受3%赤字上限約束。北約成員國中的23個歐盟國家2024年平均國防支出占GDP的1.99%,2025年預計升至2.04%。今年5月,歐盟初步通過一項規模達1500億歐元(約1690億美元)的國防基金,結合基金貸款,預計未來4年可調動高達8000億歐元的國防支出。6月舉行的北約峰會上,絕大多數成員國同意在2035年前將年度國防開支提高至GDP的5%。

      大幅增加軍費開支的同時,歐洲還在政策上加大對軍工產業的扶植力度。2023年,歐盟先后通過《支持彈藥生產法案》和《通過共同采購加強歐洲國防工業法案》,加速推進軍工生產自主化進程。其中,《支持彈藥生產法案》要求提高歐洲生產彈藥、導彈及其零部件的能力,支持成員國彈藥去庫存化、聯合訂購彈藥和導彈?!锻ㄟ^共同采購加強歐洲國防工業法案》鼓勵歐盟成員國在防務采購方面加強合作,提高公共支出并減少防務采購中的過度分散現象。2024年3月,歐盟公布首份《歐洲國防工業戰略》及新版防務計劃,加緊填補軍火缺口、發展高新技術、提升歐洲整體軍事實力,特別是鼓勵各成員國共同采購軍事裝備、減少對美國的依賴,計劃到2030年實現各成員國50%的軍事裝備訂單由歐洲自產的目標。

      2025年,歐盟委員會發布《歐洲重新武裝計劃/2030年戰備計劃》,提出2030年前將歐盟國防工業產能提升40%,并明確規定,成員國若想獲得貸款支持,其采購的武器裝備中至少65%的零部件應來自歐盟國家內部或者烏克蘭、挪威、瑞士等歐盟伙伴國。

      歐洲將發展軍工產業視為提高工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積極推動軍工產業轉型升級。歐洲不僅將打造和擴張軍工產業視為歐盟強軍備戰的重要支柱,并將其深深嵌入歐盟“再工業化”進程中。2024年4月歐盟發布的《單一市場報告》提出將國防工業建設成為深化歐洲單一市場三大戰略方向之一。歐洲將下一代戰機、坦克、艦船等傳統武器裝備,以及人工智能、半導體、太空、網絡等視為未來歐洲軍工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積極促進歐洲國家間的聯合研制和生產?!皯鸲窡o人地面系統”項目匯集9個成員國和28個歐洲工業企業,22個歐洲國家聯手打造“海上監視系統”,20個國家加入“軍事計算機應急反應小組業務網絡”項目,都為歐盟整合和升級軍工產業體系提供了重要依托。

    法德成為領頭羊

      在歐洲的軍工產業體系中,歐盟領頭羊法國和德國扮演著重要角色。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后,法德兩國成為歐洲復興軍工產業的主要受益者。

      2024年,法國軍火出口額高達180億美元,訂單涵蓋戰斗機、核潛艇、火炮系統、直升機、防空雷達等多個門類,成為世界上僅次于美國的第二武器出口大國。10年前法國軍火出口不到俄羅斯的一半,而現在實現反超,為后者的兩倍。法國是歐盟內唯一一個不僅能生產戰斗機,還能獨立制造核潛艇、空天裝備、防空導彈乃至電子戰系統,能提供全譜系軍工產品的國家。

      不同于主要股東是美國基金的德國萊茵金屬公司和英國貝宜系統公司,法國的軍工體系由泰雷茲公司、海軍集團、賽峰集團、達索公司、替代能源與原子能委員會等5大巨頭加上數十家輔助公司組成。上述五巨頭均呈現法國特色股權架構:政府控股與本土企業控股。法國軍工資本保持75%的本土化控制率,不僅確保利潤與技術的內部循環,更讓法國在制造商國籍比任何其他條件都重要的歐洲軍備合同中占據先機。這也是法國比其他國家更熱衷于建立一個由歐洲國家主導的歐洲國防工業一體化體系,并將其作為實現歐洲戰略自主的重要依托之一的原因。

      與法國不同,戰后德國一直堅持有限軍備和謹慎防務政策,但俄烏沖突改變了這一切。軍費大幅增加不僅為德國軍工產業帶來豐厚訂單,也讓其軍工產業成為拉動經濟的新引擎。萊茵金屬作為德國軍工產業巨頭,截至今年3月底的積壓訂單總額達626億歐元,員工人數兩年內暴增25%,達到4萬人,股價上漲近18倍。萊茵金屬還斥資約1億歐元在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新建工廠,為美國F-35隱形戰機生產關鍵零部件,并計劃投入3億歐元建設新的彈藥廠。工業巨頭蒂森克虜伯旗下的蒂森克虜伯海洋系統公司,在2023-2024財年的銷售額約為21億歐元,同比增長16.7%??蛻魧@家企業潛艇、護衛艦等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電子戰裝備作為信息化戰爭的主戰裝備之一,成為德國軍工新的增長點。專注于傳感器和雷達系統的亨佐爾特公司,自俄烏沖突爆發以來銷售額上漲約50%,達到22億歐元,并計劃在2030年前提升至60億歐元。

      德國軍工生產在滿足國內需求的同時,還積極出口。槍械制造商黑克勒-科赫,10年前還深陷債務泥潭,俄烏沖突爆發后,依靠波羅的海三國和挪威等國的軍備換裝需求,員工數量增加20%,銷售額屢創新高。掌控著31.4%大眾汽車股份和25%保時捷股份的保時捷SE公司,雖早已退出軍工領域,但也打算重拾老本行,拿出20億美元投入與武器裝備相關的業務。德國經濟研究所國防專家羅爾稱,過去3年德國國防工業呈現上升趨勢,但“真正的繁榮”尚未到來,“真正的增長將來自北約3.5%的國防支出目標”。

    2024年1月19日,法國總統馬克龍(中)在法國西北部瑟堡一處海軍基地視察

    烏克蘭軍工企業突飛猛進

      俄烏沖突中,烏克蘭在積極尋求西方武器裝備援助的同時,其軍工產業也獲得迅猛發展。德國《世界報》7月報道,根據其所獲得的烏克蘭提交給北約的內部文件,總計有30多萬烏克蘭人在軍工企業工作;自2022年以來烏軍工企業數量從297家猛增至718家;烏克蘭2024年3%的經濟增長中約有三分之一由軍工企業貢獻,且這一比例還在不斷擴大。

      以無人機為例,2022年至2025年,烏克蘭航程數百公里的“深度打擊”無人機的產能提高了22倍;FPV無人機的產量同期增至原來的5倍多。烏克蘭計劃到2026年年產800萬架無人機用于偵察和攻擊。2024年前11個月,烏克蘭生產了250萬發炮彈,這一數字已超出歐盟各國設定的2025年總目標。今年年初,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宣布,2024年烏軍裝備中有30%為本國制造,其中包括一年內生產的150萬架無人機。烏戰略工業部部長赫爾曼·斯梅塔寧則表示,烏國防工業在過去3年間增長了35倍,軍工產值從2022年的10億美元增加到2024年的350億美元。

      與歐洲其他國家的軍工企業相比,烏克蘭軍工企業能夠更快、更高效地研發并生產符合實戰需求的武器裝備,往往只需要短短幾周甚至幾個月就能把一個概念變成能用的裝備。德國《商報》認為,俄烏沖突已經使烏克蘭成為歐洲軍事創新的中心。英國皇家國際問題研究所的專家將烏克蘭視為“需求推動創新”的“榜樣”:為應對在兵力和裝備上都掌握優勢的敵人,烏克蘭建立起“重新定義現代作戰規則的國防技術生態系統”。2024年,烏克蘭與法國簽署協議,聯合生產無人機和裝甲車。

      歐盟委員會提議將烏克蘭視為準成員國,參與《歐洲國防工業計劃》。2025年歐盟首次允許烏克蘭防務企業參與歐洲防務基金項目,計劃在烏克蘭本土啟動AI無人機項目。曾任美國國務院官員的蘭德公司研究員威廉·考特尼指出,軟件、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和輪式車輛是烏克蘭重點關注且具有引領潛力的領域?!拌b于其他歐洲國家在這方面的生產能力不足,烏克蘭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鄙踔了€預測?;鸷?,烏克蘭的軍工產能有望在未來10年躋身全球前10名。

    面臨兩大難題

      雖然尋求戰略自主的長期需求和俄烏沖突的迫切現實威脅,使得歐洲逐步加快了軍工產業復興的步伐,但要真正實現軍工產業復興,特別是在較短時間內實現軍工產業復興,歐洲仍將面臨兩大難題。

      一方面,大幅增加財政投入難度不小?,F在歐盟經濟低迷,各國財政狀況普遍比較吃緊,尤其像法國和德國這樣的歐盟大國,最近都因為財政赤字政府出現更迭,短時間內難以拿出太多資金來投入軍備領域。當前,除德國外的歐洲主要大國均債臺高筑,通過發行公債籌集軍費的空間有限。2024年,法國公債與GDP之比約為113%,意大利約為135%,西班牙約為102%,英國也高達96%,均遠高于歐元區設定的60%的紅線。

      雖然歐盟委員會已提出未來4年成員國可增加最多相當于本國GDP1.5%的資金用于軍事支出和防務投資,并可申請豁免財政赤字限制,但是赤字過大和發債勢必使得各國原本就高企的債務大幅飆升。即使能夠通過大量舉債增加軍費投入,也將迫使歐盟不得不放松長期堅持的財政紀律,這將不可避免地動搖歐洲單一市場和歐元運轉的基礎,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損害歐洲經濟一體化。歐洲能否在增強防務力量、維持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維護政治團結以及穩固一體化成果之間找到新的平衡,直接影響其軍工產業復興。

      另一方面,歐洲軍工產業短期內難以擺脫與美國的深度綁定。歐洲防務工業長期受制于美國供應鏈的深度綁定,短期內難以建立完全自主可控的國防生產體系。在北約框架下,美國在核威懾、指揮體系、情報能力等方面均占據絕對主導地位,彌補這些差距并不容易。盡管歐洲擁有泰雷茲、達索航空等知名防務企業,但在高端軍事技術領域仍需與美國合作。

      與此同時,歐洲國家為了規避同質競爭,各自發展差異化武器平臺,導致武器標準化程度低。北約的聯合作戰學說與構想、武器裝備的聯合維護和互操作性要求,促使歐洲多國需要投入大筆資金從美國采購軍火。此外,當前歐洲僅法國軍工產業鏈較完備,一些國家擔心擺脫美國控制后,又將受制于法國。數據顯示,2022年年中到2023年年中,歐盟成員國軍事裝備采購總支出的63%流向了美國。

     ?。ㄗ髡呦弟娛驴茖W院戰爭研究院副研究員)

    手機版
    aⅴ另类天堂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