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kkkkk"><wbr id="kkkkk"></wbr></li>
  • <li id="kkkkk"></li>
  • <tt id="kkkkk"></tt><tt id="kkkkk"><table id="kkkkk"></table></tt>
  • <li id="kkkkk"><tt id="kkkkk"></tt></li>
  • 穆藹仁:一位美國老人與中國的地久天長

    2025-09-08 17:38:13 來源: 《環球》雜志

    穆彼得、穆言靈夫婦在刻有穆藹仁名字的福州三山人文紀念園抗日志士紀念墻前

    文/《環球》雜志記者 翟翔 宓盈婷

    編輯/林睎瑤

      時間倒回21年前,如今從事貿易工作的陳美純依然清晰記得大學時代那位特別的英語老師——一位來自美國,卻能講一口流利福州話的老人,穆藹仁(唐納德·麥金尼斯)。與他的告別情景,陳美純至今歷歷在目。

      當時,陳美純就讀于福建南平的武夷學院。84歲的穆藹仁擔任外籍英語教師,完成一年的教學任務后即將返回美國。離別之際,她和同學們為他演唱了《友誼地久天長》。心情激動的穆藹仁表示,自己明年還會回來。但第二年,武夷學院沒有等來穆藹仁,就在那年12月,他在美國的家中因病離世,手中還攥著學生們寄給他的簽名圣誕賀卡。

      回憶起穆藹仁初到學校的情景,陳美純說:“他特別親切和藹,雖然年紀大了,但上課極其認真,每次都比我們早早到教室,課后還常常教我們唱英文歌?!?/p>

      在相處中,大家逐漸了解了這位老人的一生:他曾多次遠渡重洋來到中國;曾參加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人民并肩抗擊日本侵略者;兒孫兩輩也都說著流利的中文,和這片土地有著深厚緣分。

      這位在同學們看來“穿越戰爭與和平、滿載故事與信念”的老人走了,卻也用一生留下了最真誠的承諾——友誼,地久天長。

    改變一生的決定

      “穆藹仁1920年出生在美國威斯康辛州,后來隨家人搬到加利福尼亞州。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讀大三時,他巧遇來訪的福州鶴齡英華中學校長陳芝美(該校為福建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福州市高級中學等的前身),后者邀請他到英華任英語教師?!备V菔泄膸X管委會、長期研究鼓嶺歷史文化的江先生介紹道。

      穆藹仁接受了陳芝美的邀請,這個決定也改變了他的一生。

      幾個月后,穆藹仁帶著父母給的300美元支票,踏上橫渡太平洋的旅程,于1940年抵達中國。目睹日本侵略者帶來的苦難以及中國人民堅韌不屈的抵抗,穆藹仁對中國和中國人民產生了深厚的感情。

      “從上海前往福州的途中,他所乘的輪船遭遇日本軍艦攔截,被要求返航。船長冒險在深夜將輪船偷偷駛入福鼎港口卸客,穆藹仁徒步翻山越嶺,歷時七天才抵達福州?!苯壬f。

      當時,英華書院因戰事遷至福建順昌洋口。學校條件極其艱苦。穆藹仁晚年回憶那里像“400年前的歐洲小鎮”,“沒有自來水、沒有電、沒有車子”。

      在英華任教時,穆藹仁與中國學生創辦的英文報紙《Tide》。對這份刊物珍愛有加的穆藹仁,在近半個世紀后將它帶回中國,贈予當年最喜愛的學生陳世明

      在洋口,穆藹仁與中國學生結下深厚的情誼。師生們一起創辦英文報紙《Tide》。學生們撰寫關于洋口的新聞、散文,然后用美術字體謄抄。穆藹仁珍愛這份刊物,離任時將創刊號帶回美國珍藏。近半個世紀后,他又將這份刊物帶回中國,親手交給了當年的學生陳世明。

    戰火中的選擇

      1941年11月,穆藹仁結束在英華中學的教學后返回美國,次年大學畢業。為了重返中國,他報名加入了美國陸軍航空軍,經過高強度訓練后,抵達昆明,并于1945年被派往福建南部。作為海岸巡視員,他與中國戰友們一同監視廈門海域的日軍艦只動向,一旦發現敵情,立即通過無線電向昆明發報,為美軍轟炸行動提供準確坐標。

      廈門市地方志專家林靖介紹,這類任務非常危險,當時廈門島是日本海軍的重要基地,侵華日軍常常公然違反國際公約,對戰俘進行殘酷虐待和殺害。

      穆藹仁晚年回憶這段險象環生的經歷,身邊人很難理解他的決定,但他說,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對中國懷有深厚感情。他曾從日軍重兵把守的廈門島死里逃生,而一些美國戰友,卻在執行任務時犧牲。

    幾代中國情

      二戰結束后,穆藹仁回到美國,進入斯坦福大學攻讀國際關系學研究生。他還與同樣對中國有濃厚興趣的海倫結為連理。1947年,他帶著妻子和剛出生的大兒子再度來到中國,在福建協和大學(福建師范大學等學校前身)任教。他們的二兒子穆彼得(彼得·麥金尼斯)就出生在福州。他說“我想讓愛人認識中國人——我的朋友”。

      福建協和大學校園位于福州避暑勝地鼓嶺山麓。自19世紀起,一批旅居福州的外國人在此修建避暑別墅,與當地居民和諧共居,形成了中西文化交融的“國際社區”,留下了無數動人的友誼故事。

      穆藹仁一家人租住的是曾屬于加德納家的別墅。1986年,加州大學物理學教授密爾頓·加德納在彌留之際,仍反復念叨“KuLiang,KuLiang”,1992年,他的遺孀到訪鼓嶺,寫下中美民間交往的一段溫情佳話。

      穆藹仁與孫女愛中、愛華在一起

      穆藹仁的兒媳、“鼓嶺之友”發起人穆言靈(埃琳·麥金尼斯)表示,她第一次見到穆藹仁是1973年的圣誕節。那時,她與穆彼得在哈佛大學相識不久,一見鐘情?!八卤说茫┍緛砭褪莻€中國孩子,這也是我喜歡他的原因?!?/p>

      在她印象中,雖然初見時與穆藹仁交流不多,但從那以后,“中國”成了家庭內的日常話題,以及情感共鳴的重要紐帶。

      自1974年以來,穆藹仁夫婦多次重返福建探訪故友。據已101歲高齡的陳世明回憶,他常會在英華校慶上遇到這位年長自己4歲的美國老師,而后者總用福州話喊他“世明兄弟”。然而短暫的旅行不足以慰藉他對中國的深情,2004年,已經84歲的穆藹仁以志愿者身份赴福建南平武夷學院擔任英語教師,每周八個課時,僅接受學校提供的生活補貼,還捐出遠超補貼數額的助學款,以行動詮釋“歸來”的深意。

      “在武夷山被喊‘老外’,我說自己是‘老內’?!蹦绿@仁生前說,他已習慣中國的文化、氣候與習俗,也想重溫年輕時的美好時光。

      受父輩影響,穆彼得、穆言靈夫婦1988年帶著兩個女兒來到中國,在南京、北京、重慶和上海等地加起來工作生活了30年。

      陳美純回憶,穆藹仁曾自豪地向學生展示他兩個孫女的照片,說她們一個叫“愛中”,另一個叫“愛華”,合起來就是“愛中華”。

      2015年,穆藹仁離世十年后,穆言靈夫婦遵照遺囑,將他的一半骨灰帶回福州,撒入閩江。

      “閩江是福州的母親河,最終流向大海,與太平洋彼岸的美國相連。所以我公公的骨灰,雖然一半在閩江,一半在美國,但最終也會匯合到一起?!蹦卵造`說。

      2018年,穆藹仁的名字被刻在福州三山人文紀念園內的抗日志士紀念墻上。穆言靈輕輕拓下公公的名字,將這份跨越國界的榮光帶回美國。

      “每年清明節,我都會去當初撒骨灰的閩江邊撒花瓣,或到三山人文紀念園敬獻鮮花,以此紀念穆藹仁。這已經成為我們自己的事情,就像思念我們自己家里人一樣?!苯壬f。

      “他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在中國的經歷,對我們家庭來說是非常感人的故事。我們全家都為他以及他所做的事情感到驕傲。對我們來說,他是我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蹦卵造`說,“我覺得他對彼得的影響潛移默化,這就是他深深影響我們家族的方式?!?/p>

      “雖然我們是美國人,但也可以說,我們是中國人?!彼f。

    手機版
    aⅴ另类天堂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