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kkkkk"><wbr id="kkkkk"></wbr></li>
  • <li id="kkkkk"></li>
  • <tt id="kkkkk"></tt><tt id="kkkkk"><table id="kkkkk"></table></tt>
  • <li id="kkkkk"><tt id="kkkkk"></tt></li>
  • 跟著銀屏去選食

    2025-09-25 12:39:31 來源: 《環球》雜志

     

    文/宿亮

    編輯/胡艷芬  

          

      幾年前我曾在西安工作,辦公室就在西安城里,距離以美食出名的回民街不遠,下了班就溜達著去咥(dié)一碗泡饃,說上一句“嘹咋咧”(贊嘆之意,陜西關中地區方言),美美地回去睡覺。

      后來看《長安十二時辰》,看到主角張小敬在追查疑犯之前,愣是擠出時間吸溜火晶柿子,猛吃水盆羊肉,仿佛不管天是不是要塌下來,吃飯都是頭等大事,這種對美食極度的認真非常寫實。關中平原的豐富物產和傳承千年的飲食文化,讓以此地為主題的電影、電視劇都變得“好吃”起來。

      在電影《白鹿原》里,油潑面、臊子面貫穿全片,成為串聯情節的重要線索。畫面中滾燙的熱油灑在辣椒面上,激發的香氣好像隔著屏幕就能聞得到。而臊子面則是“鄉愁”的代名詞,一場相親聚餐咥面的場景,比什么畫面都更能反映關中風物。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美食講一方故事。經典電影《飲食男女》開場就是一套行云流水的廚藝展示,沒有一句臺詞:一只整雞隨著老師傅手起刀落被麻利脫骨,爐火上的砂鍋咕嘟冒著熱氣,油鍋里金黃酥脆的鯉魚正等著淋上滾燙的醬汁……忙碌的廚房畫面其實就說了一件事:回家吃飯。

      這部電影講的是家庭和代際沖突,核心就是那桌美食。這像極了中國父母在餐桌上的歡樂和憂愁,菜的形、聲、色、味恰似生活的五味雜陳。

      美食還是全球通用的敘事語言。在韓劇《請回答1988》中,“韓國半地下室的靈魂是泡菜,而社區的靈魂是各家媽媽互換的菜肴”,這種情節烘托出充滿年代感的韓式風情?!秮碜孕切堑哪恪防锴ы炓烈痪洹跋卵┨炀鸵u和啤酒”,引發觀眾熱情的共鳴和效仿,這些普普通通的美食,因為銀屏里的情節,成為一串串有趣有味的文化符號。

      數夜前,在商場里看到芝樂坊餐廳(The Cheesecake Factory)的連鎖店,讓我不由得想到美劇《生活大爆炸》。在這部劇里,這家美國大眾快餐店是主角們經常聚餐聊天的地方,也是故事中情侶感情升溫的地方。初看這部劇時,我一直以為這是飯店的植入廣告,因為情節和飯店的聯系太緊密了。不過,據說餐廳并沒有贊助劇集,只不過是導演要選一家洛杉磯當地知名度高的平價餐廳給主角設定打工的環境,但如今卻有不少粉絲去打卡。

      這就是所謂的“電子榨菜”吧。它們從來都不是故事的主角,卻保持著一個配角應該有的所有優點:色香味俱全卻從不搶戲。當故事里出現美食時,觀眾也會覺得自己在吃東西,在參與戲里戲外的情節。它們從來都不是主動的講述者,卻是故事承上啟下不可缺少的環節。

      在日本電影《深夜食堂》里,熱騰騰的日式深夜小廚房不僅填飽了故事中角色們的肚子,也用一碗熱湯面讓觀眾的心靈得到慰藉。而在系列電影《哈利·波特》里,一杯帶著厚厚白沫的黃油啤酒是主人公策劃小陰謀的最好道具。

      當然,這些“電子榨菜”也帶來一個問題,就是太刺激觀眾的味蕾,看多了,會覺得饑餓難耐,好在自家的廚房從不打烊……

    手機版
    aⅴ另类天堂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