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kkkkk"><wbr id="kkkkk"></wbr></li>
  • <li id="kkkkk"></li>
  • <tt id="kkkkk"></tt><tt id="kkkkk"><table id="kkkkk"></table></tt>
  • <li id="kkkkk"><tt id="kkkkk"></tt></li>
  • 《寶島一村》:讓兩岸的心聲在劇場里相遇

    2025-11-05 12:44:57 來源: 《環球》雜志

    《寶島一村》劇照 林靜雯攝

      文/《環球》雜志記者 劉娟娟 實習生 郭惟嘉

      編輯/黃紅華

      《寶島一村》2025年的巡演即將收官。這一年,兩岸演員攜手走進全國各地,讓獨一無二的眷村(1949年后臺灣當局為安置上百萬大陸赴臺軍人和家眷所建立的聚落)在講述中重新有了溫度。兩岸演員不僅僅把演出當作身上肩負的一份傳承重任,《寶島一村》更早已融進了他們自己的生命。他們用愛與堅守,讓這段跨越半個世紀的鄉愁故事,生生不息。

      這部由導演賴聲川與臺灣電視節目制作人王偉忠聯手創作的舞臺劇,自2008年首演以來已走過17載,所有版本巡演累計超過460場。從原始版的眷村子弟演繹父輩故事,到由賴聲川在上海創建的上劇團年輕演員接棒的上劇場專屬版,再到如今兩岸演員同臺的融合版,《寶島一村》早已超越一部話劇的范疇,成為承載兩岸共同記憶的文化載體。

      “電視是速食,只有話劇能永恒?!蓖鮽ブ耶斈甑倪@句感慨,成了《寶島一村》誕生的契機。2005年眷村拆遷之際,這位在眷村長大的影視人找到賴聲川,希望用戲劇留住那些即將消散的故事。賴聲川把自己從王偉忠那聽說的和親歷的25個家庭上百個故事,濃縮成趙、朱、周三個家庭的悲歡,勾勒出特殊年代里這群人的集體鄉愁。

    《寶島一村》劇照 林靜雯攝

      在原始版本中先后飾演叛逆少年“大?!焙透篙叀袄钭涌怠钡哪蔷S勛,角色的代際跨越恰與他自身的生命體驗重合,“我父親7歲離鄉,直到2007年才重返老家,戲里的思念是我從小聽熟的故事。2016年我父親去世,所以在此之后的每一場《寶島一村》,我都覺得是演給天上的爸爸看的?!?/span>

      2020年,上劇團的年輕演員接過接力棒。飾演“趙嫂”的司雯說:“專屬版不是復制,是再創造?!倍斔谌诤习嬷信c臺灣演員同臺,更真正理解了賴聲川所說的“緣分”,舞臺上可達成的默契早已超越地域。

      成為兩個孩子的母親后,司雯把自己當母親的體驗融入趙嫂感受,如今演趙、朱兩家吵架的時候,她看女兒“大毛”時會有一種難以言的感受,我只看到了當下的那一刻——‘老朱’家不行,所以我把女兒推向了另外一條路。你不可能永遠是上帝視角,做父母最難的就是決策。

      劇組每到一座城市,都會為觀眾準備當地特色的包子,17年未曾間斷。這個細節,呼應著《寶島一村》劇中朱嫂向天津籍趙母學做包子的情節,包子成了連接鄰里、紓解鄉愁的紐帶。看完戲領包子吃,不僅成為巡演路上獨具特色的暖心儀式,亦是這部劇生命力的彰顯。

      “包子是具象的鄉愁?!辟嚶暣ㄕf。這種味覺記憶背后,承載的是跨越海峽的情感共振。

      當眷村消亡,第一代親歷者陸續離世,這份鄉愁又如何被年輕一代理解?有觀眾問劇組主創,如何讓00走進劇場?主創們的回答樸素而有力:“只要TA能夠進來,我們就有把握讓TA因這個戲而有所改變。我們不用刻意討好,只需要把真實的故事講清楚。

      “當眷村成為歷史,它的意義反而更普世了?!本拖駝≈腥恕板e把他鄉當故鄉”的無奈,如今能讓更多遠離故土的人產生共鳴。那些在狹小空間里鄰里互助的溫暖,恰是當下都市人向往的人情溫度。

    《寶島一村》劇照 林靜雯攝

      17年過去,《寶島一村》臺下坐著的觀眾也在變化著。最初大多是耄耋之年的眷村老人被兒子女兒、孫子孫女攙扶著來看這出戲,席間總是傳來此起彼伏的慟哭,謝幕時他們會拄著拐杖起立鼓掌,經久不息;到現在,越來越多年輕觀眾走進劇場,去了解這個不說就可能被遺忘的故事。賴聲川說,“寶島一村就是最后一個眷村?!?/span>

      《寶島一村》的魅力,或許正在于它讓遠去的歷史變得可感可觸,讓兩岸的心聲在劇場里相遇,讓我們都能在故事里找到自己家的影子。正如劇中臺詞所說:“生命就像奇跡一樣,我是何等幸運,能與你們一起走這一趟。

     

    手機版
    aⅴ另类天堂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