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浮宮劫案警醒世界

文/《環球》雜志記者 張百慧(發自巴黎)
編輯/劉娟娟
2025年10月19日,周日清晨,睡眼惺忪的巴黎被一則突如其來的新聞強制喚醒:盧浮宮博物館在開館后不久遭遇搶劫,多件拿破侖時期的冠冕、胸針和項鏈被盜。消息一出,仿佛一枚炸彈投入塞納河,激起的漣漪迅速擴散至全球。
本該固若金湯的世界頂尖博物館,安保為何如此脆弱?民眾憤然發問:“一個國家連自己的歷史都保護不了,還能守護什么?”一夜之間,法國的國際形象與國民士氣遭受重創。
5年前巴黎圣母院大火的灼痛感尚未消失,如今法蘭西帝國時期珍寶又遭盜劫。法國,這個曾被奉為文化遺產保護典范的國度,現在為何屢屢出現反面案例?針對此的反思早已跨越國界。
盛名之下,漏洞百出
劫案發生逾兩周后,部分嫌疑人陸續落網,但被劫文物仍下落不明。初步調查勾勒出一幅令人啞然的畫面:這場劫案并非好萊塢式的高科技犯罪,其手法甚至帶著幾分樸素色彩。巴黎當地時間10月19日上午9時30分左右,4名蒙面歹徒來到盧浮宮塞納河一側,利用卡車上的升降裝置登上窗臺,用角磨機破窗進入,在短短幾分鐘內劫走阿波羅長廊內的數件珠寶,隨后駕駛摩托車揚長而去。盡管案件仍有疑點,但已披露的細節印證著一個事實:這座號稱全球訪客最多的博物館,安防系統早已“銹跡斑斑”。
“得知盜賊如此輕易得手,我感到一種深深的無力……”曾在巴黎多家博物館工作過的法國青年夏爾(化名)對《環球》雜志記者坦言。在他看來,法國的博物館遭遇此類風險“早有端倪”。據他透露,巴黎的博物館長期面臨人手短缺問題:“我的本職是商店和票務管理,有時卻被臨時調去值守展廳,部分展廳甚至因缺人而被迫關閉。這種情況并不罕見?!?/p>
此外,夏爾工作過的博物館還存在監控設備不足的問題?!案愕氖?,部分攝像頭已停用數周?!彼麩o奈地表示,“現場工作人員屢次上報安全漏洞,但管理層充耳不聞,也不采取行動?!?/p>
聲名遠播的盧浮宮,恰恰在此時成為這些系統性漏洞的放大鏡。盡管法國文化部與盧浮宮方面多次強調,搶劫案發生時現場警報正常啟動、工作人員及時響應并通知警方,但外界對博物館安全保障的質疑聲仍難平息。法國媒體查閱一份尚未公布的法國審計法院報告指出,盧浮宮在文物陳列技術達標方面存在“嚴重且持續”的延誤。例如,本次遭劫的德農館約三成的展廳未安裝視頻監控設施。此外,據盧浮宮安保人員愛麗絲·米勒透露,盧浮宮的技術設備陳舊,維修一拖再拖,且過去10年間已削減190個安保崗位。
盧浮宮博物館館長洛朗絲·德卡爾10月22日在法國參議院聽證會上公開承認,博物館安保系統存在外圍防護薄弱、長期投入不足與升級滯后等問題。其中,建筑外部攝像頭設備老化、數量短缺,無法覆蓋包括阿波羅長廊在內的所有建筑立面,導致館方未能提前察覺竊賊到來。
新型作案方式來勢迅猛,更讓整個博物館體系措手不及。夏爾指出,他所服務的機構之一、位于巴黎的科尼亞克-熱博物館今年9月剛發生過類似盜竊案,盜賊作案手法如出一轍:早有預謀的嫌犯瞄準體積小、易熔化、便于攜帶的物品下手,最后騎摩托車逃離現場。同樣是在9月,法國中部城市利摩日一家瓷器博物館也發生類似案件。
盧浮宮劫案當天,法國文化部長達蒂公開表示:“有組織犯罪現在瞄準了藝術品,博物館如今也成為目標……必須讓博物館適應這些新的犯罪形式?!钡驴栆脖硎?,近兩年來,盧浮宮主要提防與氣候問題相關的行為,如環保激進分子向畫作潑灑油漆等。而今作案目標已轉向貴重文物、金屬寶石,且手法更像是有組織犯罪,這些變化此前未被充分考慮。

積重難返:當漠視與遲鈍成為幫兇
劫案發生后,那扇被劫匪輕易突破的窗戶,成了盧浮宮的新“打卡點”。往來行人在此駐足仰望、議論、拍照,他們仿佛也在凝視法國文物保護事業的一道潰爛傷口。漠視與遲鈍,則是威脅文物安全的隱形幫兇。
盧浮宮在安防升級方面行動的遲緩與低效令人咋舌。據法國審計法院報告,盧浮宮管理層對安全漏洞早就心知肚明。早在2010年前后,前任館長就推出多項規劃措施,涉及設備更新、消防安全與防護設施等。但報告批評稱,相關研究周期過長,有的長達數年,進一步拖延了改進措施的實施;尤其是因游客數量持續增長,導致“博物館技術設備老化的速度遠超維修投資的速度”。
2019年,巴黎圣母院大火曾暴露出法國在文物保護硬件部署上的遲鈍。5年修復期間,巴黎圣母院大幅升級防災系統,例如增設了多種煙霧報警裝置。承擔這項工作的法國消防設施制造商的銷售工程師特迪·梅塔耶曾對記者表示,如今巴黎圣母院的消防水平已提升至“核電站級別”,但相關技術和設備其實并無技術革新,而是早已進入市場,只是長期未被文保單位廣泛應用。
面對盧浮宮劫案引發的輿論海嘯,德卡爾強調說,自2021年就任館長以來,她就注意到盧浮宮在設備與基礎設施上的長期投入不足?!盎蛟S我們一直活在‘大盧浮宮計劃’制造的現代化幻象中?!钡驴柨谥械摹按蟊R浮宮計劃”,是指法國前總統密特朗在20世紀80年代發起的一項大型現代化改造工程,其以貝聿銘設計的玻璃金字塔入口開放為標志,并持續至90年代。但她強調,相關工程僅覆蓋盧浮宮一半的區域,監控設備的部署亦不例外。
今年年初,德卡爾曾致信法國文化部長,請求國家支援。媒體披露的信件內容顯示,她描述了盧浮宮“不堪重負的建筑”與“令人擔憂的老化”等破敗現狀,并鄭重表示:“作為館長,我有責任拉響警報?!?/p>
這一呼聲最終得到了法國總統馬克龍的關注。今年1月,馬克龍宣布啟動“盧浮宮新復興”計劃,意在通過調整場館格局與門票政策等方式緩解游客增多壓力,其中也包括加強安保措施。劫案發生后,馬克龍再次敦促加快相關措施的落實??上?,常年的拖延已讓未雨綢繆之計淪為亡羊補牢之策。

堡壘還是廣場?博物館的新困境
為何世界一流博物館在安保問題上如此遲鈍?經濟因素或為首要原因。夏爾說,法國多數公共部門資金短缺,雇傭合同也日益不穩定。正如法國資深記者帕斯卡·普羅所言:“在一個財政拮據的國度,博物館安保難以成為優先事項?!?/p>
然而,將問題完全歸咎于經濟原因難以令人信服。審計法院報告顯示,盡管盧浮宮2023年運營預算高達3.23億歐元,但安保投入“與需求相比微不足道”。法媒指出,盧浮宮2023年自有資金達1.8億歐元,占運營預算的近60%,完全有能力承擔安保預算的增加。
在法國遺產領域專家蒂埃里·普魯沃看來,盧浮宮的行動遲緩,與其說是錢的問題,不如說是文化優先級的問題,它反映的是博物館在遺產保護與維持聲望之間的持久矛盾。實際上,盧浮宮事件也迫使全球文化界重新審視:21世紀,博物館究竟應是堅不可摧的文化堡壘,還是向所有人開放的公共廣場?
幾個世紀以來,盧浮宮從精英沙龍逐漸演變為公共教育機構。20世紀80年代的改造讓盧浮宮成為“大眾博物館”,游客接待能力從每年200萬提升至400萬人次,如今面臨近900萬人次的接待壓力。德卡爾強調:“博物館不是,也不會是堡壘,它們是發現、學習與娛樂之地。我們的首要任務是保護這批共同文化遺產,同時與盡可能多的人分享它?!?/p>
然而,博物館的開放性、可及性與文物所需的頂級安保要求之間天然存在矛盾。數字時代到來則在加劇這一困境:社交媒體進一步將博物館變為打卡地,洶涌人潮既考驗著博物館的物理承載力,也讓安全監控面臨極大挑戰。但過度的提防與保護又不利于公眾與博物館及文物親近,影響參觀的舒適度。
盧浮宮正是這一矛盾的縮影。盧浮宮安保人員愛麗絲·米勒向媒體透露,盧浮宮近年預算選擇向媒體營銷傾斜,而非安全保障?!皩①Y金用于慶典與特展無可厚非,但當預算不增反降時,被裁撤的往往是安保崗位?!苯衲?月,盧浮宮員工就曾罷工抗議過度旅游引發了工作環境惡化,其間對安保不足發出警告,但當局被指并未對此給予充分重視。
“法國在大型遺產保護上堪稱典范,卻常低估可移動文物的脆弱性?!逼蒸斘诌M一步補充說。更深層的挑戰在于,博物館守護的不僅是文物,更是一個國家的身份認同與集體記憶,一旦受損,將造成關乎國家文化自信和民族尊嚴的創傷。因此,普魯沃認為,博物館必須重新投資于培訓、數字監控與應急預案,同時不能忽視人的因素——保管員保持足夠的警惕性始終是最佳防線。
巴黎第一大學藝術史博士、藝術文化與社會史研究中心合作研究員周瑩認為,此次事件暴露出“法國博物館的安防思路已跟不上社會環境變化”。她舉例說,西方博物館盛行的“裸展”模式,其底層邏輯是基于對公眾的信任和尊重,“博物館的這種松弛感和可及性固然有其令人稱道的一面,但在移民增加、治安惡化的情況下,若仍只重視自然災害而疏于人禍風險、追責懲處不力,恐難盡到文物保護之責?!?/p>
盧浮宮的傷痕或可在時光中修復,但它留下的詰問將長久回蕩:在開放與守護、傳統與創新、有限資源與無限責任之間,人類該如何更好地傳承文明的火種?
這道考題,需要全世界共同作答。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