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演歌的當代演繹

文/《環球》雜志記者 馬瓊
編輯/吳美娜
在世界音樂版圖中,每個國家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印記。法國有浪漫的香頌,美國有自由的爵士樂,而日本則有承載著其獨特文化與情感的演歌。
歷經百年的發展與演變,演歌已不僅是日本傳統音樂的重要標識,更深深融入了國民的集體記憶。無論是《哆啦A夢》《蠟筆小新》等國民動畫的經典配樂,還是“60后”“70后”在KTV中的必點曲目,演歌的身影無處不在,成為一代人共同的聽覺符號。
從黃金時代到身份危機
“演歌”的起源可追溯至19世紀80年代。當時,日本自由民權運動興起,“演歌”原本就是“演說之歌”的意思。
這一時期的演歌確立了兩大核心特征。音階體系上,采用獨特的“去四七音階”,即宮商角徵羽五聲音階,賦予演歌別樣的韻律感。演唱技法上,發展出獨特的顫音技巧,歌手通過聲帶快速振動模擬三味線的余韻,形成獨特的“人聲樂器化”效果。這些基因貫穿演歌百年歷史,成為其區別于其他音樂類型的標識。
演歌的主題廣泛而深刻,從自然之美到歷史記憶,再到日常生活的情感,不僅反映了日本人對自然、歷史和人生的深刻感悟,也展現出日本傳統文化中“物哀”美學的獨特魅力。
20世紀50到80年代是演歌的黃金時代,名曲頻出。美空云雀的《悲酒》成為悲戀的象征,生動描繪失戀女悲苦的心境;千昌夫的《北國之春》唱出一代日本鄉村進城務工人員的無盡鄉愁;石川小百合的成名曲兼代表曲《津輕海峽·冬景色》被錄制在日本東北地區青森縣龍飛岬的“歌謠碑”里,按下紅色按鈕,優美歌聲便會在空蕩的津輕海峽之畔繚繞。
演歌的歷史不過100多年,因此也被視為日本最古老的流行歌曲。談及日本流行音樂,最具代表性的莫過于“紅白歌會”——這是日本最高水平的歌唱晚會,歌會在每年的陽歷新年前夜舉行,因此被很多中國網友戲稱為日本的春晚。參賽者從當年歌壇選拔,女歌手組成紅隊、男歌手組成白隊以對決形式比賽。紅白歌會1951年作為電視直播節目初次亮相,早期稱霸紅白歌會的歌曲大都是演歌。
演歌不僅具象化了日本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的理解,還對華語樂壇產生了影響。1972年中日邦交正?;?,《北國之春》傳入國內,經蔣大為演繹的漢語版很快傳唱開來。歌詞中的白樺、藍天、獨木橋,構成了當時聽眾想象中日本鄉村的典型元素。
與此同時,鄧麗君的許多歌曲借用日本童謠或演歌名曲的曲調重新填詞,并得到廣泛傳唱??梢哉f,演歌深刻影響了鄧麗君,她的歌聲作為吹進大陸歌壇的一縷薰風,讓演歌的基因深植于那個年代的中國流行歌曲中。
演歌的危機,在1990年代隨著J-Pop(日本流行音樂)的強勢沖擊而逐漸顯現。彼時,X JAPAN以視覺系搖滾震撼樂壇,其狂放不羈的音樂風格撕裂了傳統音樂的夜空。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演歌標志性的的顫音唱腔在年輕聽眾眼中變得格格不入,甚至被戲謔地稱為“老奶奶的顫抖”。

“演歌五美人”的堅守與創新
在日本演歌的黃金時代,伍代夏子、藤彩子、坂本冬美、香西香、長山洋子五位女歌手憑借獨特的魅力與藝術造詣,被并稱為“演歌五美人”。但隨著流行音樂的沖擊,演歌逐漸被貼上“老年音樂”的標簽。面對這一困境,五位歌手以不同方式回應挑戰,其中尤為值得一提的是長山洋子和坂本冬美。
長山洋子的創新不僅體現在音樂創作上,更滲透到表演形式的突破中。她自幼學習津輕三味線,使她成為日本當代藝人中少數能駕馭該樂器的表演者。她將這一傳統樂器的演奏技巧與民謠旋律自然融合,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演歌風格。
以其代表作《じょんから女節》(旋律來自津輕地方的一種民謠)的舞臺演繹為例,她突破常規的站姿演唱,在表演中穿插進三味線獨奏段落。她會隨著旋律節奏調整肢體,時而輕抬衣袖,時而俯身撥弦,讓樂器自然融入舞臺表達。這種動靜結合的表演方式,既保留了演歌的抒情特質,又增添了舞臺表演的視覺層次感。
有人評價長山洋子展現出傳統與現代交融的獨特氣質。她不刻意追求潮流妝扮,但擅長通過和服搭配與表演細節傳遞純粹的日式美學。這種特質吸引了眾多年輕觀眾,2006年她更在日本時裝雜志主辦的“和服美人”評選中獲得全國第一,彰顯傳統藝術在現代社會的生命力。
坂本冬美則在演歌題材上進行大膽創新,突破了傳統演歌局限于“海、酒、淚、女、雨、北國、雪、別離”等固定意象的框架。例如,她的代表作《迎風而立》以“人生態度”為主題,通過“朔風”“逆風”等自然意象隱喻逆境,傳遞“人生唯有勇往直前”的積極精神。這種“大歌”題材的突破,使演歌從個人情感敘事升華為普世價值表達,吸引了更廣泛的聽眾群體。
坂本冬美在音樂風格上也展現出極強的適應性。她巧妙融入流行音樂元素,使作品在保持演歌韻味的同時,更符合當代聽眾的審美,顯示出她對流行風格的駕馭能力,在歌曲榜單上成績不俗。
例如,她在2009年發行的《依然戀著你》,是其演歌現代化轉型的代表作之一,歌曲發行后連續數周登頂日本公信榜Oricon演歌榜冠軍。在數字音樂平臺上,歌曲長期占據“日本演歌/歌謠曲”分類播放量前列。
再如,前幾年發行的《如佛陀般逝去》,是坂本冬美演歌現代化探索的又一力作,發行后迅速登上Oricon演歌榜冠軍。有樂評人指出,歌曲通過‘佛陀’隱喻,巧妙平衡了東方宗教智慧與現代情感表達,為演歌開辟了新的敘事維度。在中國的社交媒體上,“演歌還可以這樣唱”“這曲調太有魔力了”等評論頻頻出現。坂本冬美本人也因此被譽為“靈魂歌姬”,其后續作品如《羅生門》延續了對這種曲風的探索。
坂本冬美還通過國際演出和文化交流活動,提升了演歌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她曾與蔣大為在中日友好歌會上合唱《北國之春》,成就了中日文化交流的一個經典案例,不僅促進了中日兩國的文化交流,也讓更多國際聽眾感受到演歌的魅力。

演歌界的濱崎步誕生
在日本演歌領域,冰川清志曾是耀眼的“演歌王子”。2000年,他以單曲《箱根八里的半次郎》出道,憑借俊朗外形、醇厚嗓音與對傳統演歌的精彩演繹,迅速成為演歌藝術的象征性人物。
當時有人評價他是“一位能讓女高中生都愛上演歌這種傳統曲風的藝人”,也有人調侃他是“長著杰尼斯偶像般的臉卻唱著演歌”。這種獨特的反差魅力,讓他迅速收獲了以中年女性群體為主的一大批粉絲。在持續高漲的人氣中,他一路斬獲眾多獎項,并且在此后的多年里,始終穩穩占據紅白歌會的舞臺,成為備受矚目的焦點。
2014年,一場突如其來的丑聞將他推入輿論的暴風眼。其前經紀人公開指控他實施暴力、性騷擾,并強迫對方加入某宗教組織;媒體還曝光了他與一名男演員的親密合影,同性緋聞一時甚囂塵上。盡管他多次極力否認所有指控,但個人形象仍遭受重創,甚至遭遇黑社會組織的勒索威脅。這場危機使他的演藝事業跌入谷底。
此后,冰川清志開啟“自我重塑”的轉型之路。他放棄“演歌王子”人設,改用昵稱“KIINA”,進行顛覆性藝術嘗試。視覺形象上,他突破傳統,嘗試婚紗、夸張禮服、中性妝容等前衛風格。他曾坦言,出道20年,他始終在扮演他人期待的模樣,如今歷經風雨,更渴望回歸本真。
或許是因為這些變化早有苗頭,他風格的突變并沒有引起粉絲的強烈反感,多數人都表示愿意理解自己的偶像,并親切地稱他為“冰姐”“冰姨”。
在音樂風格上,冰川清志大膽跨界融合,嘗試將搖滾、流行、動漫音樂等元素融入創作。2017年,他為動畫《龍珠超》演唱片頭曲《限界突破×幸存者》,讓演歌與動漫文化碰撞出奇妙火花,成功吸引了一批新受眾。2025年,他與J-Pop男歌手酒井優合作推出歌曲《紅色豌豆花》,將演歌的敘事性與流行音樂的節奏感巧妙結合,為聽眾帶來全新的聽覺體驗。
舞臺表演方面,他借鑒偶像團體互動模式,增強與觀眾聯系。演唱會上,他帶領粉絲跳經典舞蹈,將抒情演歌轉化為全民娛樂氛圍。從演唱會現場粉絲年齡層的變化就能明顯看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喜歡上他的表演,演歌也在年輕群體中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
然而,冰川清志的轉型也面臨諸多質疑。老粉絲指責他“背叛演歌”,認為他的新風格破壞了演歌的傳統韻味;媒體則戲稱他為“演歌版濱崎步”,質疑他的轉型動機和藝術真誠。
對此,冰川清志選擇用作品回應。他既在《白云之城》等經典曲目中堅守演歌精髓,又通過《紅色豌豆花》等跨界作品展現藝術突破的誠意。這種“破而立”的堅持,逐漸讓部分質疑者開始重新審視演歌在當代音樂語境中的可能性。
“Z世代”的演歌革命
如果說冰川清志是日本演歌界的“現象級”存在,那么以辰巳勇斗為代表的“Z世代”(也稱“網生代”“互聯網世代”,通常是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演歌歌手,則正在掀起一場“演歌革命”。
1998年出生的辰巳勇斗以“陽光王子”形象示人,被中國網友譽為“日本的肖戰”。他徹底顛覆了傳統演歌的“滄桑感”與“苦情”路線,轉而憑借青春洋溢的笑容、活力四射的舞臺表現,以及在綜藝中幽默親和的互動,成功塑造了“演歌可以年輕化”的全新人設。他與松尾雄史、新浜萊昂、二見颯一等新生代歌手共同獻唱的《北酒場》,更被網友評價為“現在的演歌也走偶像團體路線”,成為演歌年輕化的又一力證。
辰巳勇斗的演藝生涯始于一場獨特的“街頭實驗”。在出道前,為鍛煉舞臺膽識,他開始在街頭進行演唱。隨著演出次數增多,他的人氣也水漲船高,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粉絲。他早期在街頭演唱的《北國之春》視頻,至今仍在網絡上廣為流傳,成為他這段奮斗歷程的標志性記錄。
此后,他通過個人綜藝與直播,成功將演歌的核心受眾從傳統中老年群體拓展至年輕一代,甚至吸引了兒童觀眾。其中,以他為主角的創新型綜藝節目《勇斗王子的大冒險》功不可沒。
在該節目中,他化身“辰巳王國的王子”,在每期圍繞踢踏舞、野外射箭、蛋糕制作、插花、騎馬等主題展開的冒險任務中,巧妙融入演歌演唱,打破了外界對“演歌歌手=嚴肅古板”的刻板印象。該節目自2020年開播以來,憑借“反差萌”與“年輕化”的精準定位迅速走紅,成為演歌界突破傳統、觸達“Z世代”的標志性案例。
“我感覺,近些年喜歡演歌的人越來越多了?!痹谌毡径ň佣嗄甑乃勺樱ɑ└嬖V《環球》雜志記者,“主要是現在的演歌和原來的不太一樣了,更能吸引新一代聽眾。還有許多年輕人是在家中長輩的影響下,逐漸接觸并喜歡上了這種音樂?!?/p>
這場由“Z世代”引領的“演歌革命”,或許預示著一個屬于演歌的、更加多元與包容的全新紀元,已悄然到來。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