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kkkkk"><wbr id="kkkkk"></wbr></li>
  • <li id="kkkkk"></li>
  • <tt id="kkkkk"></tt><tt id="kkkkk"><table id="kkkkk"></table></tt>
  • <li id="kkkkk"><tt id="kkkkk"></tt></li>
  • 歐洲初創企業緣何轉戰軍工產業

    2025-11-24 13:24:58 來源: 《環球》雜志

    2025 年 5 月 13 日,在西班牙馬德里舉行的西班牙國際防務與安全博覽會上,與會者觀摩無人機產品

    文/李赟

    編輯/黃紅華

      在人們的傳統印象中,軍工領域一直是由國家主導、大型防務集團盤踞的“堡壘”。然而,當前的地緣政治變局與技術革命正在催生一場靜默而深刻的變革:一些聚焦于新興科技的初創企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進軍軍工產業。當前,歐洲這些規模小、轉向快、思路活的創新力量,憑借其在人工智能、自主系統、網絡安全等前沿領域的優勢,不僅挑戰著傳統軍工巨頭的市場地位,更在重塑歐洲的國防安全生態與戰略自主路徑。

    新生態的崛起

      近年來,歐洲軍工創業投資正迎來爆發式增長。麥肯錫咨詢公司的數據顯示,全球2024年對國防相關公司的風險投資躍升至310億美元,比前一年增長33%。從2021年到2024年,對歐洲國防初創企業的投資是此前3年的5倍。

      德國初創企業的表現尤為搶眼,包攬了總融資額的近九成,凸顯其在該領域的領先地位。成立于2021年的德國赫爾辛公司已成為歐洲最具價值的國防科技獨角獸企業,2025年6月,其估值已達到120億歐元。該公司最初專注于開發用于武器系統的AI軟件,現已將業務拓展至無人機、戰機和潛艇領域。2024年,赫爾辛向烏克蘭交付了4000架AI驅動的HX-2無人機,并計劃在德國南部建設新工廠,實現月產1000架的目標。

      除了赫爾辛公司,其他德國初創公司也展現出多樣化的技術路徑。Quantum Systems公司專注于電動垂直起降偵察無人機,其產品已獲得德國聯邦國防軍及多個盟國的訂單;ARX機器人公司致力于開發出高度模塊化的無人地面車輛,用于后勤運輸、傷員后送等任務,并已在烏克蘭戰場接受實戰檢驗;Alpine Eagle公司專注于空對空反無人機系統,其創新的“空中架構”旨在克服地面雷達的盲區限制。法國初創公司SiPearl作為歐洲處理器倡議的工業化實體,獲得了歐盟大量科研經費支持,致力于開發兼具軍民用途的“主權”處理器Athena1,計劃2027年投入商用,以減少對外部技術的依賴。

      這一繁榮景象的背后,離不開歐洲官方層面有意識的引導與支持。歐盟層面,歐洲防務基金等機制鼓勵跨國合作與研發。2024年,歐盟投資銀行取消了對軍民兩用技術項目的投資限制,并聯合發起設立1.75億歐元的國防股權基金,旨在撬動更多社會資本。在國家層面,德國政府啟動千億歐元的“特別基金”用于國防現代化,法國也宣布大幅增加國防預算。這些舉措為初創企業提供了寶貴的早期訂單。

    2025 年 10 月 25 日,在烏克蘭基輔第聶伯區,人們加固在空襲中受損的居民樓窗戶

    多重因素驅動

      歐洲初創企業大力進軍軍工產業,是技術、市場、資本與戰略四重因素共振的結果。

      技術平民化與軍民兩用趨勢降低了門檻。開源AI大模型的廣泛應用,使初創公司能以較低成本開發專業軍事模型,并能根據戰場反饋進行快速迭代。商用衛星、低成本無人機等民用技術的成熟,使其能直接應用于軍事場景,如偵察、通訊甚至攻擊,這種變化模糊了軍民技術的界限。

      當前,俄烏沖突成為現實催化劑與需求轉折點。烏克蘭在2024年制造了約200萬架無人機,并計劃在2025年翻番,這種來自戰場的緊迫需求,催生了對快速、廉價、可消耗技術解決方案的極致追求。初創企業“小快靈”的特性使其能迅速響應前線需求,其產品更新周期可以縮短至幾周,這與傳統軍工項目動輒數十年的研發周期形成鮮明對比。這種“由需求驅動、在實戰中迭代”的模式,證明了初創企業的獨特價值。

      長期以來,風險資本因軍工采購周期長、市場由巨頭壟斷而對此領域敬而遠之。但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加劇后,軍工行業“不受經濟周期影響”、訂單穩定且持續增長的特性,使其吸引力大增。帕蘭蒂爾等公司的成功上市、赫爾辛等歐洲“獨角獸”的出現,證明國防科技公司也能創造巨額財務回報,這為資本提供了清晰的退出路徑。

      面對日益復雜的地緣政治環境,歐洲各國深刻認識到減少對美國技術依賴、建立自主可控防務體系的重要性,扶持本土創新型中小企業成了構建更具韌性、更敏捷的國防工業基礎的關鍵一環。法國國防創新局的成立初衷,便是“持續關注民用技術界,從中尋找并把握機遇”。這種國家層面的引導,為初創企業進入原本封閉的防務市場打開了大門。

    挑戰與機遇并存

      盡管前景廣闊,但歐洲初創企業在軍工領域的征途仍充滿挑戰。

      首要挑戰是市場準入壁壘。歐洲防務市場具有“對外保護,對內也非完全開放”的復雜性。一方面,歐盟鼓勵成員國優先采購歐洲產品;另一方面,各國又傾向于保護本國承包商。初創企業需要面對漫長而復雜的采購流程、極高的認證標準以及深厚的政府關系網絡。大型傳統軍工集團如空客、萊茵金屬、泰雷茲等,憑借其系統集成商的地位,依然主導著主要項目。

      其次,供應鏈與規?;a的壓力。從原型驗證到大規模交付是巨大跨越。軍工產品對可靠性、安全性和供應鏈安全的要求極高,初創企業需要建立符合軍標的生產體系和質量控制體系,這需要大量資金和時間投入。

      再者,“軍民兩用”的平衡難題。如何在同一家公司內協調民用市場的快速迭代與軍品市場的嚴苛規范,對企業戰略和資源分配是巨大挑戰。隨著技術成熟,其軍民兩用潛力可能會降低,企業可能面臨聚焦軍品還是民品的戰略抉擇。

      但挑戰之中蘊藏著巨大機遇。一是技術顛覆的窗口期。當前AI、無人機、太空、網絡戰等新興領域尚未形成絕對壟斷,初創企業與傳統巨頭幾乎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有機會通過技術領先成為新的“規則制定者”。

      二是歐洲整合帶來的市場機遇。歐盟正在推動防務市場一體化,如“永久結構性合作”項目,這為初創企業提供了跨越國界的更大舞臺。例如,赫爾辛公司正推動其無人機成為“歐洲國家的通用標準平臺”,以解決歐洲防務市場碎片化、難以形成規模效應的問題。

      三是與傳統巨頭形成共生關系。越來越多的傳統防務承包商意識到與初創公司合作的重要性。它們通過風險投資、建立孵化器、項目分包等方式與初創企業聯結。例如,萊茵金屬與初創企業合作制造無人機,空客在“未來空戰系統”項目中與赫爾辛合作。這種“大型系統集成商+敏捷技術提供者”的模式,正成為歐洲防務創新的新范式。

      歐洲初創企業正以其獨特的創新活力、敏捷性和技術專長,打破傳統藩籬,為歐洲的國防工業注入新鮮血液,并成為歐洲實現戰略自主夢想不可或缺的關鍵力量。在烏克蘭戰場的現實需求、各國政府的大力扶持以及資本市場的持續看好下,這批新銳力量有望在歐洲乃至全球的防務版圖上,刻下屬于自己的印記,重塑未來戰爭的面貌與國防安全的邏輯。

     ?。ㄗ髡呦弟娛驴茖W院戰爭研究院副研究員)

    手機版
    aⅴ另类天堂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