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張家口市經開區東寧街社區始終堅持創新“管”“議”“聚”“領”四字訣工作法,精準聚焦“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成風化俗”目標定位,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用社區“小舞臺”引領轄區“大文明”,唱響文明實踐“新樂章”。
“管”——建強組織機構 壯大文明實踐隊伍
建強組織架構,做到有組織有隊伍。社區把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設作為推動工作的有力抓手,建立起社區書記為實踐站站長、社區副書記為實踐站副站長、社區工作者為實踐站成員的組織架構,在社區創建工作中發揮積極作用,建起一支敢打硬仗、能打勝仗的過硬隊伍。完善制度機制,做到有制度有規范。通過建立健全值班值守、結對包聯、表彰激勵、多方協作等工作機制,不斷科學統籌調配資源,層層壓緊壓實責任,取得了顯著成效,不斷提升工作標準化、規范化水平。整合資源平臺,做到有場地有人氣。社區秉持辦公面積最小化、服務群眾最大化的理念,結合群眾需求,充分整合2700平方米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面積,搭建各類形式多樣的活動平臺,吸引轄區黨員、群眾參與社區活動,并從他們當中挖掘一批有號召力的“文明先鋒”,助力參與文明社區建設。為進一步將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打造成轄區居民家門口的“文化練功房”,社區聚焦各類人群特點,全面覆蓋轄區居民,真正實現文明實踐“接地氣、冒熱氣”。
“議”——堅持多元融合 構建基層治理格局
發揮網格作用。實行“精細化”管理,將社區劃分為7個網格,延伸治理觸角,將黨組織建在網格上。社區書記擔任網格長,社區工作者為網格員,以多方共建、服務群眾為著力點,建立起網格“發現問題——上報問題——解決問題——反饋結果”全鏈條,推動人在格中走、事在網中辦的“格事格辦”模式。整合轄區資源。以社區大黨委為核心,對內發揮社區力量,對外聯絡各方資源,將轄區單位納入社區大黨委,匯聚轄區整體力量,構建共融共治共享“一心多元”社區治理新格局,不斷提升社區服務水平。搭建議事平臺。建立居民議事廳、民情懇談會,暢通居民參與渠道,每月定期組織物業企業、居民代表、職能部門等召開會議,就群眾關注的問題進行協商議事,幫助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
“聚”——發動自治力量 匯聚全民共建合力
東寧街社區堅持多元融合、全民共建的發展理念,凝聚轄區68名“文明先鋒”,分編3支“文明先鋒隊”,推動群眾共建共享文明成果。組建“技小藝”文明先鋒隊。將轄區中擅長理發、開鎖、修理下水道和縫紉機等技術的居民納入進來,開展日常便民志愿服務。例如:發揮轄區燕興機械廠退休維修工技術優勢,幫助轄區居民解決供熱管道漏水各類維修問題。組建“雙報到”文明先鋒隊。動員轄區在職黨員,集結醫生、教師等人員,吹響文明集結號。例如:利用轄區雙報到在職黨員消防官兵的職業影響力,在社區成立了一支7人安全生產排查志愿服務隊,每周定期發動群眾參與社區文明城市創建活動,每月定期協助社區開展消防隱患整治排查志愿服務,引領小區文明新風尚。組建“正青春”文明先鋒隊。聯合轄區大黨委成員單位張家口職業技術學院和假期返鄉的居民大學生志愿者組成社區“正青春”文明先鋒隊,為社區服務注入活力。例如:轄區返鄉大學生假期利用自身專業優勢,在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展公益小課堂,為轄區有需要的中學生開展免費英語輔導,進一步激發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新活力。
“領”——打造雙爭品牌 引領轄區文明風向
培育紅色宣講隊伍擦亮文明陣地。打造“紅宣講”品牌,依托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和新時代文明實踐點“紅色察哈爾革命歷史博物館”,發揮轄區老黨員紅色講解員作用,成立“紅宣講”理論宣講團,融合場館解說與理論宣講為一體,通過參觀場館,引領愛黨愛國愛鄉風尚。打造“星”品牌提升雙爭活動影響力。圍繞轄區居民需求,在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打造星書法、星講堂、星工坊、星直播、星樂器、星健身等6個“星陣地”,實現群眾在家門口、樓道旁就能參與雙爭活動,依托活動陣地,廣泛征求群眾意見,轄區群眾熱情參與,不斷放大社區雙爭活動聲量。群眾性文體活動展示文明風尚。成立紅星腰鼓隊、紅星合唱團、紅星舞蹈隊、紅星秧歌隊、紅星書法隊等8支群眾性文化體育隊伍,每日固定在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展活動,邀請市文聯、市音樂家協會和市曲藝家協會藝術人才開展文藝指導,提升隊伍文藝水平;依托春節、端午節等重要時間節點,開展“我在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過大年”“濃情端午”等“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搭建百姓舞臺,定期開展群眾性文藝匯演,以文藝形式展現雙爭成果;開展“揚青春夢想 展豪邁激情”等主題居民趣味運動會12場,總計吸引430余人次參與活動。通過開展居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進一步激發群眾參與精神文明建設的內生動力,形成了“爭做文明使者、創建文明社區”的良好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