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岳麓書院坐落于湖南長沙岳麓山下,目前為湖南大學的歷史與哲學學院。長沙文明網供圖
沿著習近平總書記的文化足跡,隨“文明中國”主題采訪報道組,近日再訪岳麓書院。這座受到總書記關懷矚目的千年學府,到底承載什么樣的文明使命?在新時代如何“立德樹人”,如何成為現代城市的“文明之窗”,又如何創新傳承中華文明?認真聽完講解老師的精彩解讀,盤旋在我腦海中的這些問題,有了清晰答案。
從立德樹人到孕育革命火種
這天,是湖南秋季最常見的陰天,書院的朱檐斗拱洗去浮華,更添幾分肅穆;赫曦臺靜靜佇立,仿佛一位無言的歷史老人,令人油然而生敬仰之心。給采訪報道組作講解的唐美良老師,是位專職講解員,她笑容親切但目光堅定,迎了上來的開場白很簡潔:“今天我們看的不僅是建筑,更是文化文明?!?/p>
穿過大門、二門,置身講堂前,時空仿佛在此折疊,由這個“朱張會講”的學術圣殿,叫人聯想當年朱熹、張栻二位“大咖”相對而坐、激辯不休,引得“一時輿馬之眾,飲池水立涸”的盛況。

9月27日上午,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在文廟舉行2025年本科生導師聘任儀式暨拜師禮,圖為活動現場新生誦讀學規。湖南大學供圖
“各位請看堂前的椅子,”唐老師的聲音將我的思緒拉回?!懊磕觊_學,湖南大學都在這里舉行新生‘開學第一課’,新生代表坐在這里,聆聽師長誦讀《岳麓書院學規》?!彪S即,她邊背誦邊講解:“‘時常省問父母’是教孝道,‘朔望恭謁圣賢’是明禮儀,‘氣習各矯偏處’是重修身……”這些誕生于清代的求學規矩,經過創造性轉化,如今已融入現代大學的育人體系,成為學生行為準則的基石。

《岳麓書院學規》石刻。漆世平攝
當我們還在感悟學規所蘊含的育人智慧,唐老師又緊接著介紹說,在講堂前,還會經常開展“拜師禮”研學體驗活動。學生身著仿古服飾,從“盥手”“靜心”到“獻贄”“敬茶”,學生們的神情常常是從開始的好奇嬉笑,到很快變得莊重肅靜。聽到這里,我深切地感受到:立德樹人,絕非空洞的說教,而是需要可感、可觸、可踐行的文化儀式。書院,正以其獨特的“氣場”,將抽象的道德理念內化為青年學生的成長體驗。
然而,岳麓書院的“立德”,遠不止于傳承古代的禮儀規范。唐老師引領我們走到書院后門時,她抬頭看著不遠處山上,掩映在蒼翠之中的愛晚亭,簡短幾句介紹,引出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青年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范求學期間,多次寓居書院的半學齋,這里‘實事求是’的學風深深影響了他?!碧评蠋煹脑捳Z充滿了敬意,“這里,不僅是青年毛澤東靜心讀書的場所,更是他與蔡和森等志同道合的好友探討救國真理的搖籃?!?/p>
我的目光從彌漫文化氣息的庭院,瞬間移向滿眼綠色的后山。好像看到這樣的畫面:一群英姿勃發的青年,剛剛在書院講堂里聆聽了千年智慧,汲取了傳統文化的精華,又踏著青石板路爬上愛晚亭,思考現實的革命道路。他們“攜百侶曾游”,“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將書院倡導的“經世致用”精神,化為“改造中國與世界”的宏偉求索。
這條通往愛晚亭,不過百米長的小徑,或許就是理解岳麓書院“立德樹人”深刻意義的密鑰。它無聲地詮釋著,書院的教育,曾如何為近代中國培育了熾熱的革命火種。今天這一方庭院更是“兩個結合”最鮮活的注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實事求是”等文化精髓,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化的革命實踐,在此深度交融,結出了震撼世界的碩果。
從文化地標到精神文明之窗
岳麓書院文廟位于書院主軸線左側,與書院講學、藏書的主體功能區并列,形成了獨立而完整的祭祀空間。文廟的這種格局和使用象征皇權的黃色琉璃瓦、朱紅色墻體,在歷史上的民辦書院中極為罕見,這凸顯了岳麓書院受到尊崇的程度。

岳麓書院文廟崇圣祠。王曉寧攝
走到文廟時,唐老師的講解視角,從“教育”轉向了“社會”。她說:“您看,除了學生和學者,我們每天還接待大量來自全國各地乃至全球的游客??梢?,岳麓書院也是觀察和引領社會文明的窗口?!钡拇_,我注意到,在院內參觀的人群構成非常豐富。有銀發老人在安靜地觀摹碑刻;有年輕媽媽在耐心地給孩子解釋“忠孝廉節”碑的含義;也有游客對導游的講解頻頻點頭。與喧囂的景區不同,在這里有一種叫人心靜的天然引力,讓人們的言行不自覺間變得輕緩、恭敬。
采訪中,我們還了解到書院通過舉辦“岳麓書院講壇”“岳麓書會”等高品位文化活動,將高深學問通俗化,將傳統文化現代化,正悄然從一個被仰望的文化地標,變為一個能產生輻射力的文明窗口。突然我感到自己產生了一個新的認識,這里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及其承載的厚重歷史文化,在向社會展示現代文明的一種新形態,發揮著城市“文明之窗”的作用,拉升著長沙整座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文明水平。
唐老師似乎看到了我在想什么,她補充道:“岳麓書院還是黨員干部接受廉政文化教育和黨性鍛煉的基地?!甭牭竭@,我進而想,說這座千年學府是長沙城市文明建設的精神高地,也屬實至名歸。書院嚴謹的管理、潔凈的環境、深厚的內涵,是一所“沒有圍墻的大學”,于無聲處教化著每一位到訪者,讓文明從一種外在要求,內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
從學術傳承到全面創新發展
歷史上,“朱張會講”代表了思想流派的碰撞與開創。在新時代,岳麓書院又是通過怎樣的形式和平臺讓傳統文化思想與當今世界進行對話?從而讓書院文化繼往開來、再創輝煌呢?
正想著這個問題,唐老師已把我們帶到了中國書院博物館前。原本我還停留在岳麓書院乃當今讀書人值得“到此一游”的刻板認知上,而此時唐老師的介紹,卻馬上把我帶入了書院繼往開來、全面發展的新境界。

中國書院博物館。王曉寧攝
“很多人以為我們只是活在‘過去式’,其實岳麓書院是湖南大學實實在在的教學科研機構,是‘現在進行時’”。唐老師的語氣里有一種充滿底氣的自豪,“書院本身就是辦學機構,每年都招收歷史學、哲學等專業的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p>
“我們不僅有厚重的歷史,更有活躍的學術生命?!碧评蠋熤钢┪镳^內展示的學術著作和學術活動預告說。在這里,一邊是學生在御書樓查閱古籍文獻,一邊是游客在一墻之隔觀賞亭臺樓閣。這種“文博+教育”的獨特模式,這種學術研究與文化傳播的巧妙共生與交融,正是岳麓書院“繼往開來”的具體寫照。
承千年道統,續往圣絕學;開萬世新聲,揚時代氣象。千年文脈的傳承,在岳麓書院并沒有停留在符號化的展示和儀式的復刻上,而是在創造開展實質性歷史研究和人才培養。隨著調研采訪的深入,我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
岳麓書院的“繼往”,在于與新時代進行深刻的“對話”。它將“傳道濟民”的精神,轉化為服務當代社會的實踐;將“經世致用”的思想,融入新時代“實干興邦”的浪潮。它的實踐證明,傳統文化不再是博物館里的標本,而是能動的、能解決現實問題的活的文化資源,為建設“文明中國”貢獻著智慧。
岳麓書院的“開來”,是立體化的,比如它還在積極擁抱數字時代的技術創新。博物館里展出了利用數字技術復原的古籍、開發的線上課程和文創產品。積極嘗試用短視頻、播客等新形式傳播,讓古老的IP變得年輕、時尚,走進當代人的文化生活。
當我們結束調研采訪,回望岳麓書院門前那副“惟楚有材,于斯為盛”的名聯,暮色中的學府更顯莊嚴,墨色的大門仿佛一道時間的界碑,區分又連接著過去與未來,讓人聽見這座千年學府的歷史回聲,化作了文化傳承、文明接力的清越鐘聲,越傳越遠。(采訪報道組:成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