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沈陽,這座承載著工業記憶與紅色基因的厚重之城,以一種溫潤而堅定、質樸而深沉的力量,悄然重新定義著現代都市的文明刻度。它不尚喧囂,不逐浮華,只是將道德的基石深深夯進城市的土壤,讓向善的暖流浸潤著每一寸街巷,溫暖著每一個黎明與黃昏。
從雷鋒精神的薪火相傳、歷久彌新,到道德模范的群體崛起、星光熠熠;從街頭巷尾那些不經意的凡人善舉,到青少年群體中自覺的道德萌芽與擔當——沈陽,以“崇德向善”為最厚重的底色,以全民參與為最廣泛的筆觸,以全域覆蓋為最宏大的構圖,精心繪制著一幅氣韻生動、直抵人心的精神文明建設時代長卷?!?/p>
道德星空下的沈陽亮色
仰望沈陽的道德星空,每一顆星都沿著自己的軌跡運行,散發著獨特而溫暖的光芒。它們并非遙不可及,而是與我們比鄰而居,照亮著平凡的生活。

2025年5月的北京,人民大會堂內華燈璀璨,光瀑如織。一位來自沈陽的產業工人——中國航發沈陽黎明公司特級技能師李志強,步履沉穩地走上第九屆全國道德模范代表的發言席。他的聲音不高,卻字字千鈞,帶著東北黑土地特有的質樸與堅實。四個月后的天安門廣場,蒼穹之下,長風浩蕩。當裝配著強勁“中國心”的殲-20戰機以雷霆萬鈞之勢掠過長空,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的閱兵式上接受祖國和人民的檢閱時,這位將人生最寶貴的四十年光陰都奉獻給航空發動機裝配的工匠,眼眶濕潤了。那劃過臉頰的熱淚,是對堅守的最好告慰,也是對腳下這片土地最深情的告白?!拔抑皇乔f萬沈陽工人中的一個縮影,”他常常這樣說,“這至高無上的榮譽,不屬于我個人,它屬于中國航發沈陽黎明公司這個光榮的集體,更屬于沈陽——這片養育我、錘煉我的文明沃土!”

徐夢桃——那個在皚皚雪道上追逐了二十四年夢想的沈陽姑娘,她的名字本身就成了一部勵志傳奇。四屆奧運會的輪回,考驗的不僅是技藝,更是意志的千錘百煉。頸椎的膨出、膝部韌帶斷裂的劇痛、半月板切除后的康復……每一次傷病都像是命運設置的險隘,她卻一次次從低谷中爬起,最終在北京冬奧會的賽場上,以一道近乎完美的弧線,兌現了為祖國“拼”下金牌的誓言。當她站在最高領獎臺,淚水與笑容交織的那一刻,世界看到的不僅是一枚金牌的榮耀,更是一個沈陽女兒骨子里那份“永不言棄”的堅韌。這份堅韌,讓她榮登“中國好人榜”,成為了這座城市精神品格的最佳注腳。

牛雪松——他的名字或許鮮為人知,卻在冠軍光環的背后,默默耕耘了二十八個春秋。作為運動員康復領域的專家,他是“冠軍背后的冠軍”,是“金牌幕后的英雄”。他用專業與耐心,為無數運動員撫平傷病的折磨,重拾競技的翅膀。他“潤物細無聲”的奉獻,是將個體價值融入國家體育事業的赤誠。

潘越——一位帶著患有精神殘疾的母親四處求學的博士生。在青春的賽道上,她背負的不僅是知識的行囊,更有沉甸甸的親情責任。她用柔弱的肩膀,同時扛起了學業的高峰與孝道的重擔。她的故事里,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卻有著“滴水穿石”的持久力量,詮釋著中華民族孝老愛親傳統美德在新時代的傳承與光輝。
……
截至2025年,沈陽這片道德的星圖上,已標記出全國道德模范及提名獎11人,遼寧省道德模范及提名獎37人,67人榮登“中國好人榜”的璀璨坐標。這并非零星的閃光,而是一片令人驚嘆的“道德集群現象”。在2025年的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上,李志強、潘越榮獲全國道德模范,方文墨、張藝小獲得提名,成就了“四人獲獎、一人發言”的佳話,讓沈陽成為當年全國唯一獲此殊榮的城市,形成了一片耀眼的道德星系。
這片星系得以形成的引力,來自沈陽構建的“階梯式選樹培育機制”。它像一座堅實的燈塔,指引著善行的方向。從社區基層的“身邊好人”,到全市范圍的“感動沈陽人物”,再到省級、國家級的道德模范,層層推薦、逐級評審的體系,如同一步步登臨的階梯,讓每一個普通人都有機會被看見、被銘記,讓道德的星光有了生長的土壤和閃耀的舞臺。

十六年澆灌的精神家園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015年2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這句擲地有聲的話語,為新時代的精神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也深深烙印在沈陽這座城市的精神實踐中。
如果將十六年的堅守比作一場漫長的耕耘,那么“感動沈陽人物”的選樹,便是沈陽人民用心血和汗水共同澆灌的一座精神花園。自2009年萌芽破土至今,這是一場沒有終點的文明接力,一次持續進行的精神尋訪。十六年間,超過160名“感動沈陽人物(集體)”和1600多位“沈陽市身邊好人”在這片舞臺上。
讓我們將目光聚焦于2024年的“致敬沈陽”現場。沈陽廣播電視臺的演播大廳內,燈火通明,座無虛席??諝庵杏幸环N莊重而溫暖的氣息在流動。臺下,有母親緊緊牽著稚子的小手,引導他們去認識那些閃光的名字;有莘莘學子手持筆記本,認真記錄下感人的話語,眼神中充滿敬仰與思考。當創造了“文墨精度”、被譽為大國工匠的方文墨,用他布滿老繭的雙手接過獎杯;當行車途中毅然停車、救助受傷農民工的中學教師李海衛,用最樸實的語言分享他當時“沒想那么多,就想著得救人”的心路歷程時,臺下響起的,不僅是雷鳴般的掌聲,更是無數心靈被觸動、被喚醒的共鳴。
“他們不是高不可攀、僅供仰望的英雄!”沈陽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如是說,“我們更希望傳遞這樣一種信念:道德的光芒,就閃爍在平凡生活的細微處;向善的力量,其實蘊藏在每一個普通人的心中。模范并非遙不可及,他們可能就是你的鄰居、你的同事,甚至,就是未來的你自己?!?/p>
一位連續十年參與投票的退休教師張阿姨,道出了許多市民的心聲:“每年看著身邊的鄰居、單位的同事上榜,就覺得好人好事離我們一點也不遠。在這個城市里,做好人、行善事,是光榮的,是受尊重的?!闭沁@種源于民間、回歸民間的選樹機制,賦予了“感動沈陽”強大的生命力,讓它從一個年度性的選樹活動,逐漸升華為整座城市共同守護、共同仰望的精神坐標與價值燈塔。
雷鋒精神的當代生長
在沈陽,雷鋒,這個名字從未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褪色,他仿佛一位從未遠行的親人,他的精神氣息彌漫在城市的空氣中,融入在城市的血脈里。
這位生命定格在22歲的年輕士兵,用他短暫而光輝的一生,在沈陽這片熱土上播下了無比珍貴的善的種子。六十余載光陰荏苒,這些種子早已穿透時間的巖層,生根、發芽、抽枝、展葉,如今已生長為一片郁郁蔥蔥、遮天蔽日的道德森林,涵養著整個城市的精神氣候。
2025年3月,一個春意萌動的日子,沈陽市“弘揚雷鋒精神 深化我是雷鋒”專項行動在大東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正式啟動。與以往的紀念活動、學習號召有所不同,這次行動更注重一個關鍵詞——“轉化”。它旨在將崇高的精神理念,轉化為一項項具體可行的行動指南;將歷史的道德符號,轉化為一種種鮮活生動的生活方式。
走進沈陽市政務服務中心,“雷鋒示范窗口”的標識格外醒目。工作人員胸前佩戴的“我是雷鋒”徽章,不僅是一種身份的提示,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諾。他們踐行著“一次性告知、最多跑一次”的服務標準。

穿梭在沈陽的大街小巷,印有“雷鋒車隊”標志的公交車和出租車,已成為一道流動的風景線。這些司機們不僅是安全駕駛的能手,更是城市文明的使者。他們會耐心地等待趕車的乘客,會細心地攙扶腿腳不便的老人,會主動幫行李繁重的旅客一把……這些細微之舉,讓冰冷的交通工具變成了傳遞溫情的移動驛站。

在遍布全市的各個社區,“學雷鋒”早已不再是三五日的活動,而是化為了常態化的服務?!八狞c半學堂”有效解決了雙職工家庭孩子放學后的“管理真空”,志愿者化身“臨時家長”,輔導作業、培養興趣,用愛心守護著孩子們的成長。針對獨居、空巢老人的養老志愿服務,則通過定期探訪、健康監測、代辦事務等,溫暖著他們的晚年時光。在社區工作者手中,雷鋒精神被具體化為解決一樁樁群眾“煩心事”的實際行動。沈陽市公安局和平分局一位名叫王鵬的民警坦言,“‘我是雷鋒’更意味著一種主動的身份認同和責任擔當。當群眾有困難時,我們亮明的是‘雷鋒’的身份,傳遞的是信任和依靠?!彼诘呐沙鏊O立了“雷鋒警務室”,平均每月為群眾辦理各類實事超過二十件。
在沈陽,超過1800個遍布各行各業的“雷鋒崗”“雷鋒團隊”“雷鋒班組”,如同繁星點點,共同構成了“人人學雷鋒、天天有雷鋒、處處見雷鋒”的生動場景。雷鋒精神,在這里完成了從歷史記憶到當代實踐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危急時刻的人性光輝
有些瞬間,能照見一座城市最深沉的品格。當危急關頭不期而至,那瞬間的抉擇,往往最能折射出人性的底色與精神的高度。

讓我們將時鐘回撥到2025年8月12日的下午,南京“總統府景區”內,游人如織,一片祥和。突然,一聲呼救劃破了平靜——一名6歲女童失足跌入深達2米多的景觀水池!生命危在旦夕!千鈞一發之際,來自沈陽航空航天大學的教師劉剛,沒有絲毫猶豫,縱身躍入水中。他甚至來不及摘下肩上的背包,來不及掏出口袋里的手機,更“忘了自己并不會游泳”這個事實。那一刻,驅動他的完全是救人的本能。他奮力游向女孩,用盡全身力氣將她托舉出水面,在岸邊眾人的協助下成功脫險。上岸后,人們才發現他的手臂被粗糙的池壁劃開了一道長長的血口子。那抹鮮紅,成了那個驚心動魄的下午,最動人的生命印記?!爱敃r那種情況,根本來不及思考,腦海里只有一個念頭——救人?!笔潞?,劉剛老師語氣平和地回憶道。他的低調與淡然,與他當時的奮不顧身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卻同樣令人動容。
這樣的故事,似乎在這座城市的人們身上有著某種共同的基因,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不斷重現:

1988年出生的柳忠鵬,是遼寧興利德電力有限公司的一名普通挖掘機司機。2024年8月,他利用休假前往大連觀看偶像任賢齊的演唱會,閑暇時到金石灘海邊游玩。突然,遠處傳來的急促呼救聲抓住了他的心臟——一對父子在海浪中掙扎,即將被吞噬。盡管生平僅下過三次海,水性平平,柳忠鵬卻沒有絲毫退縮,他毫不猶豫地沖進波濤洶涌的大海,憑借著一腔勇氣和毅力,成功將兩名溺水者救回岸上?!澳呛艟鹊穆曇?,直到現在我還忘不掉。我啥都沒想,就想著必須去救人?!彼牧x舉甚至感動了歌手任賢齊,特別邀請他前往上海參加個人演唱會,以此向這位平凡英雄致以崇高的敬意。

時間再前移至2023年7月,沈陽市人民檢察院一級主任科員劉曉晨,利用休假攜妻女到山東龍口母親家探親。在一次家庭海邊游玩時,他敏銳地發現離岸十多米遠處,有個人影在海浪中沉浮。他立刻意識到危險,一個猛子潛入水中,奮力將溺水者拖回岸邊。上岸后,他一邊讓妻子緊急呼叫120,一邊不顧疲憊對溺水者實施心肺復蘇和人工呼吸……直到急救人員趕到,他才帶著家人悄然離開。而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就在同一天,在這片相同的海域,劉曉晨竟然先后救起了四名不同的遇險者。他的事跡,直到被救者歷經周折、專程趕到沈陽送上感謝信,才在單位傳開。
細察這些見義勇為的故事,會發現主人公都是平凡的市民,有著普通的職業和身份;在危急時刻,他們的反應都出于一種近乎本能的善良,來不及權衡利弊;而在事成之后,他們都選擇了低調與謙遜,不事張揚,甚至刻意回避聚光燈。
在這座城市里,見義勇為早已不是偶然迸發的個體英雄主義壯舉,而是長期道德文化浸潤、社會環境涵養下的一種必然結果,是城市精神在關鍵時刻的集中彰顯。來自沈陽市委政法委的數據顯示,近五年來,全市登記在冊的見義勇為人員已達2300余人。這意味著,平均每天,就至少有1個沈陽人在他人危難之際,選擇挺身而出。這座城市,通過建立健全見義勇為人員的權益保障機制(包括醫療救助、法律援助、生活幫扶等),并通過隆重的表彰大會和廣泛的事跡宣傳,讓“崇尚英雄、學習英雄、關愛英雄”成為深入人心的社會共識,讓“德者有得、好人好報”的價值導向蔚然成風。
日常生活中的溫暖底色
如果說,見義勇為是道德力量在瞬間的集中爆發,是文明畫卷上最奪目的高光,那么,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微善舉,便是這座城市最持久、最溫暖的底色。它們如同空氣和陽光,無處不在,滋養著城市的生活品質,塑造著城市的獨特氣質。
請跟隨我們的筆觸,感受這些尋常日子里的溫暖片段:
早晚高峰的公交車、地鐵里,擁擠是常態。但你會發現,每當有孕婦、老人或抱著孩子的乘客上車,總會有坐著的年輕人(有時甚至是中年人)自然地站起身來,輕聲說一句:“您坐這兒吧?!睕]有過多的客套,仿佛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一個微笑,一個眼神,便完成了溫暖的傳遞。

在各個社區設立的“愛心驛站”里,冬天有熱茶姜湯,夏天有清涼綠豆湯。這里是環衛工人歇腳的中轉站,是外賣小哥充電的補給點,是戶外勞動者短暫的避風港。志愿者們默默付出,一杯熱水,一句問候,傳遞的是對普通勞動者的尊重與關懷。
回溯疫情防控期間,當城市的部分區域按下“暫停鍵”,無數普通的沈陽市民卻主動開啟了“快進鍵”。他們自發組織起一支支志愿服務隊,穿梭在各自小區,為居民配送生活物資、代購急需藥品、清理生活垃圾……他們用無畏的逆行,守護著城市的正常運行,用平凡的臂膀,筑起了抗擊疫情的堅固防線。
“如今在沈陽生活,能切身體會到一種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溫暖?!币晃辉谏蜿柹盍硕嗄甑耐跖扛锌?,“去市場買菜,不用費心費力地討價還價,攤主一般都會給個公道價;要是不小心丟了東西,只要被撿到,大概率能找回來;平時生活中遇到點什么小困難,左鄰右舍,甚至陌生人,都愿意搭把手?!?/p>
這種“人人向善、事事溫暖”的社會氛圍,并非憑空而來,它得益于對公民道德建設持之以恒的精細化推進與耕耘:全市各社區普遍成立的志愿服務隊,針對老年人、殘疾人、困境兒童等特定群體開展精準化、常態化的幫扶活動;“文明有禮沈陽人”全民行動,從“文明出行”“文明用餐”“文明養寵”“文明交往”等具體細節入手,引導市民將文明禮儀內化為日常習慣;常態化的“身邊好人”選樹活動,則充分發動廣大網友和基層群眾參與,讓發現美、傳播善成為網絡空間和現實生活中的一道亮麗風景。
青少年心中的道德種子
在沈陽,精神文明建設不僅關乎城市的現在,更著眼于綿延的未來。青少年,如初春之萌,如朝日之升,正是這座城市的明天。沈陽將最深沉的期待與最精心的培育,傾注于新一代的身上,讓紅色的基因、文明的種子,在青春的枝頭燦然綻放。
“我特別喜歡在雷鋒紀念館里尋找那些平凡卻又偉大的故事。我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名‘新時代故事的講述者’?!?025年度全國“新時代好少年”劉玥彤的這番告白,清澈而堅定,道出了沈陽新一代青少年的精神追求與價值取向。這聲音,仿佛一顆投入心湖的石子,漾開了層層漣漪,映射出這座城市在青少年心田精耕細作的倒影。

近年來,沈陽市匠心獨運,將思政課堂從四壁之內延伸至廣闊天地。一條條精心設計的紅色研學與傳統文化線路,如同縱橫交錯的文明血管,將歷史的養分輸送到年輕的心靈。中小學生們列隊走進莊嚴肅穆的“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在歷史的無聲轟鳴與民族傷痕的深沉回響中,愛國的種子破土萌發;他們漫步于承載著六百年風云的沈陽故宮,在飛檐斗拱間感受中華文明的厚重與輝煌,文化自信油然而生……這種“行走的思政課”,以其無可替代的沉浸感,完成了紅色基因從“知識”到“認同”的轉化,實現了精神的代際傳遞。一位名叫張浩的初三學生道出了許多同齡人的心聲:“以前總覺得‘愛國’‘奉獻’是課本上宏大的詞語,有些遙遠。但當我站在那些歷史場景中,聽雷鋒叔叔那些小故事,我才真正明白,偉大的精神就蘊藏在最平凡的善舉里。這些,我們觸手可及,我們也能做到?!?/p>
這份觸及靈魂的教育,結出了累累碩果。從2021年至2025年,沈陽市連續五年推薦的代表,均成功獲評全國“新時代好少年”,且每年都是遼寧省的唯一。這一在全國范圍內也堪稱罕見的成績,并非偶然的幸運,它是一座城市系統布局、長期耕耘后,必然收獲的秋天。
而另一個動人的故事,則為這份成果寫下了最鮮活的注腳。

2025年8月,11歲的沈陽女孩胡紫涵在餐廳里,運用在學校學到的海姆立克急救法,冷靜沉著地救助了一位被奶茶豆卡住氣管的陌生女子。視頻傳開,這位“冷靜女孩姐”溫暖了全網。
胡紫涵那超越年齡的勇敢與冷靜,仿佛一面鏡子,映照出沈陽“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協同育人機制的完美融合。家中,母親那句“用自己的能力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的樸素教誨,是她一切善行的源頭活水;校園里,系統而實用的安全教育課程,賦予了她關鍵時刻化知識為勇氣的力量;社區中,那張張“美德少年榜”上同齡人的事跡,如同夜空中最近的星辰,為她提供了清晰而親切的榜樣。這正是一種無痕的德育:家庭的熏陶播下品格的種子,學校的教育澆灌知識與技能的清泉,社會的氛圍則提供陽光雨露與豐沃土壤。
在這套精密的育人體系中,沈陽市文明辦、教育局、團市委等多部門聯動,如同默契的交響樂團,五年間奏響了“開學第一課”“童心向黨”等1200余場德育活動的華彩樂章,參與師生逾160萬人次;社區的“四點半學堂”,不僅是留守兒童的溫馨港灣,更是道德教育的第二課堂;遍布中小學與社區的“美德少年榜”,則讓榜樣的力量不再抽象,它就在身邊,可學可做。
“青少年是道德建設的未來,是文明的希望所在?!鄙蜿柺形拿鬓k相關負責人的話語中,飽含著期待與責任,“我們的使命,就是傾盡全力,幫助每一個孩子‘扣好人生第一??圩印?,讓他們從小就在心靈的田園里種下真善美的種子,明辨是非,砥礪品行?!?/p>
沈陽的實踐,以其細膩的筆觸向我們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城市的文明,其標志從來不是摩天大樓的物理高度,而是由無數市民共同托起的道德海拔;其魅力也并非僅僅源于悠久的歷史遺存,更在于日新月異、生生不息的精神氣象。那些來自平凡個體的道德微光,或許起初只是星星之火,但正因為有了制度的呵護、文化的滋養、社會的尊崇和傳播的助力,它們終能彼此吸引、相互激蕩,匯聚成照亮時代前路的璀璨星河。那些向善的足跡,或許每一步都看似平凡,但正因這億萬次的重復與疊加,才靜默而堅定地,構筑起一座城市最深厚、最持久的文明底色。
【記者手記】
讀懂城市的文明密碼
行走在沈陽的大街小巷,我逐漸讀懂這座城市的文明密碼——它從不懸浮在半空,而是深深扎根在街頭巷尾的泥土里,生長在普通人的生活軌跡中。
那個能容納千人的演播大廳里,“感動沈陽人物”頒獎典禮走過了十六個年頭。臺下總是座無虛席,有母親握著孩子的手靜靜聆聽,有學生用目光丈量著榜樣的高度,有普通市民無聲淚目。臺上沒有星光熠熠的明星,他們的故事那么普通,卻又如此動人。連續十六年的堅守,讓一項活動升華為整座城市的精神儀式。
微光成炬,終成星河。沈陽把道德建設做成了真正的“民心工程”——三級聯動的選樹機制,讓社區里熱心的張大媽、車間里專注的李師傅、校園里勤奮的王同學都有了發光的機會;“善行義舉榜”“美德少年榜”遍布城鄉,讓道德的力量抬眼可見、觸手可及;“我是雷鋒”不是一句口號,而是政務窗口多一分耐心、社區服務多一分貼心、志愿服務多一分真心的具體實踐。
最打動我的,是這座城市“知行合一”的文明底色。劉曉晨在山東龍口海域連續救起四人后悄然離去的身影,柳忠鵬勇救溺水父子的果敢,這些都不是偶然的道德爆發,而是長期文明浸潤后的自然流露。當雷鋒精神走進政務大廳、公交車站、社區網格,當道德宣講變成實用的急救培訓、禮儀課堂,當見義勇為者能得到醫療救助、法律保障、社會尊崇,向善就成了一種不需要猶豫的本能。
采訪越深入,我越深切地體會到:一座城市的文明,從來不在于摩天大樓的高度,而在于道德風尚的厚度;不在于經濟發展的速度,而在于人心向善的溫度。
夜幕降臨,我走在沈陽的街頭。社區里的“四點半學堂”還亮著燈,志愿者正在輔導孩子們寫作業;公交站前,下班的人群自覺排成長隊;路口處,司機安靜地禮讓著過馬路的老人……這些平凡的片段,構成了這座城市最動人的文明圖景。
沈陽的故事,還在繼續;道德的力量,仍在傳遞。在這座崇德向善的城市里,每一個凡人善舉的微光都被珍視,每一份溫暖善意都被呵護。當無數微光匯聚成炬,便照亮了一座城市的文明之路,也為新時代的精神文明建設,寫下了最生動、最溫暖的注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