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山綠水間,安徽省蕪湖市南陵縣家發鎮聯三村正演繹著一場鄉村文明的生動實踐。這里的村規民約體現了“自治、法治、德治”的深度融合,其深意早已超越紙面文字,成為村民共同遵循的生活準則,凝聚著聯三村的智慧與共識。

南陵縣家發鎮聯三村美麗村景。

村規民約已成為村民的行動自覺。
“約”自治:民事民議,激活自治新動能
在每月舉行的村民議事會上,村民們熱情參與村務管理,無論是產業發展規劃還是鄰里矛盾調解,都能聽到村民們踴躍發表的真知灼見?!斑^去覺得村里事務都是干部說了算,現在有了村規民約,我們真正當家作主了?!壁w大爺的這番話,道出了村民自治帶來的獲得感。
漫步聯三村,清新的空氣里飄著淡淡的花香,整潔的村道上不見一片紙屑。這得益于村里嚴格執行的“家禽圈養、垃圾分類”制度。每天早上,村民們都會自覺將家禽送入集中飼養區;每個村民小組門口,藍綠相間的分類垃圾桶整齊排列,保潔員準時清運。更令人感動的是,村民們自發成立了“美麗家園監督隊”,通過“紅黑榜”激勵大家保持環境衛生。年過七旬的馬大爺每天清晨都會提著竹籃沿路撿拾垃圾,“看著村子越來越美,我這心里比蜜還甜!”他樸實的笑容里,滿是對家園的熱愛。正是這份全民參與的環境意識,讓聯三村接連榮獲“省級文明村”和“全國文明村”稱號,成為新時代美麗鄉村建設的典范。
“約”法治:法潤鄉風,筑牢法治保障線

圖為農民普法館。
鄉村振興,法治先行。聯三村深挖本地“兩賢文化”法治內涵,將“學法守法”寫入村規民約核心條款。一支由村民組成的“法律明白人”隊伍活躍在田間地頭,去年,兩戶村民因宅基地糾紛爭執不下,調解員引用村規民約中的“依法協商”條款,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耐心調解,最終化干戈為玉帛。村民們在案例中學法、懂法、用法。如今的聯三村,法治文化墻、法治文化廣場等設施一應俱全,“尊法學法”蔚然成風。三年來,村里通過落實“反家暴”條款和家事調解機制,村里家庭糾紛投訴量驟降70%,“家和萬事興”在這里得到生動詮釋。
“約”德治:德化人心,培育文明新風尚

圖為板石嶺戶外集體婚禮現場。
在聯三村,“愛國敬業、尊老愛幼”不僅寫在村規民約里,更刻在村民心間。村里創新成立的“家庭和諧促進會”,通過每月一次的親子活動和季度婆媳懇談會,讓好家風在潛移默化中傳承。最打動人的是界山村民陳家兒媳小李的故事:她毅然辭去城里工作,回鄉照料患阿爾茨海默病的婆婆,日復一日地端茶喂飯、擦身洗衣。這份孝心不僅感動鄉鄰,更被編入村規民約示范案例,成為教育年輕一代的鮮活教材。
漫步聯三村,文明新風撲面而來。曾經喧囂的賭博場所已變身為書聲瑯瑯的“道德講堂”,迷信活動被一場場孝德文化講座取代。在村文化活動中心,村民們或揮毫潑墨,或靜心閱讀;村文化廣場上,歡快的廣場舞音樂與村民的笑聲交織成和諧的樂章。紅白理事會推動的移風易俗成效顯著,去年通過喜事新辦、喪事簡辦,累計為村民節省開支30余萬元。更可喜的是,“誠信經營、崇德向善”已成為村民的自覺追求。
聯三村的村規民約,不是墻上的標語,而是村民的行動自覺;不是冰冷的條文,而是溫暖的共同約定。在這里,村規民約讓文明從“要我做”變成了“我要做”,讓鄉風從“軟要求”變成了“硬習慣”。這份由村民共同制定的約定,正在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