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過后,崇明新村鄉的稻田泛起金浪。稻米文化中心的廣場上,一群身著漢服的孩子正跟著非遺傳承人學做稻穗香囊,空氣中混著稻香與艾草的清香。不遠處的草坪上,“六藝社”的孩子們正跟著老師在稻田邊誦讀《論語》,稚嫩的童聲與稻浪翻滾聲相映成趣——這是崇明區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最尋常的一幅圖景,卻生動詮釋著文明在綠脈鄉風中扎根結果。
作為上海唯一的世界級生態島,崇明區以生態為底色、以文化為根基,構建起“流動+固定+嵌入”的多維文明實踐網絡,通過百姓戲臺、六藝社、石榴籽城鄉大健康直通車等一系列接地氣、有溫度的實踐載體,讓文明實踐融入日常、浸潤人心,在長江入??诘倪@片沃土上,書寫著新時代文明實踐的“崇明樣本”。
百姓戲臺:方寸舞臺間的文明交響
“咚咚鏘!咚咚鏘!”11月1日下午,瀛洲公園內的“百姓戲臺”第六場活動如期開演。隨著鑼鼓聲起,身著傳統戲服的演員登臺演繹越劇《洞房》經典唱段,婉轉的唱腔瞬間吸引了周邊散步的市民,原本零散的人群漸漸聚攏成整齊的觀眾席,連推著嬰兒車的年輕父母也駐足停留,輕輕為孩子講解著戲中的故事。
這方看似樸素的“百姓戲臺”,早已超越了普通文藝演出的范疇。自推出以來,它以十期系列活動為脈絡,構建起一個“復合型”文化生態平臺,成為崇明新時代文明實踐的鮮活載體。與傳統“送文化下鄉”的單向輸出不同,百姓戲臺創新性地采用“文化+”模式,將文藝表演與政策宣傳、非遺展示、志愿行動等元素有機融合,讓舞臺成為集思想引領、道德教化、文化傳承、服務群眾于一體的綜合性陣地。
在第六場活動中,除了滬劇、越劇等傳統戲曲,古箏獨奏《戰臺風》的激昂旋律令人熱血沸騰,小男孩用小號演繹的《我和我的祖國》深情婉轉,而崇明本土脫口秀演員則以詼諧幽默的方言,將移風易俗的理念融入生活趣事,引得臺下笑聲連連。更巧妙的是,活動間隙穿插的“共筑狂犬病防控防線”科普環節,通過互動問答讓觀眾在輕松氛圍中掌握實用知識,實現了“欣賞藝術+學習知識”的雙重收獲。
“百姓戲臺的靈魂在于‘百姓’二字?!被顒迂撠熑私榻B,戲臺的表演者既有專業文藝志愿者,更有本地文藝愛好者、民間藝人,甚至是通過海選脫穎而出的普通群眾。而獨特的“舉牌評審”機制,讓20位觀眾代表與專業評審共同擁有評判權,真正實現了“百姓演、百姓看、百姓評”。
截至2025年11月,百姓戲臺已累計開展活動18場,線上線下參與人次突破3萬。從《梅芬自嘆》等經典唱段到移風易俗主題脫口秀,從非遺江南絲竹到中西合璧的器樂演奏,這方寸舞臺如同一個文化棱鏡,折射出傳統與現代的碰撞、高雅與通俗的對話,更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與時代元素的交融中,煥發出歷久彌新的生命力。

瀛洲公園“百姓戲臺”啟幕儀式。本文圖片均為崇明區委宣傳部提供
六藝社:傳統文化浸潤成長之路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痹诔缑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六藝社”公益課堂上,老師正帶領親子家庭誦讀《論語》經典名句。孩子們端坐桌前,跟著老師逐字逐句品讀,家長們則在一旁認真記錄,偶爾與孩子眼神交匯,形成跨越代際的文化共鳴。
作為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重點打造的“文明實踐+”品牌項目,“六藝社”文明實踐公益課自2025年9月啟動以來,便以獨特的文化浸潤模式收獲家長與孩子的青睞。課程涵蓋《論語》誦讀、圍棋、書法、國畫、古琴等多元內容,通過動靜結合的教學方式,讓孩子們在傳統文化的滋養中成長。
在國畫課堂上,老師示范著用筆墨點染山水,孩子們模仿著勾勒線條、暈染色彩,雖然筆觸略顯稚嫩,卻充滿想象力;在圍棋教室里,“棋從斷處生”的博弈智慧通過實戰對弈慢慢滲透,孩子們在黑白棋子的交鋒中鍛煉邏輯思維;書法課上,老師握著孩子的手練習起筆、行筆、收筆,讓他們在橫豎撇捺間感受漢字的結構之美;而古琴課上,廣陵派傳承人杜思睿老師的講解深入淺出,《高山流水》的經典曲聲中,孩子們靜靜感受“天人合一”的古老意境。
“六藝社不只是一門課,更是一種文化傳承的生活方式?!币晃粎⑴c親子課堂的家長表示,與孩子共讀《論語》、同習六藝的過程,不僅讓家庭收獲了知識,更搭建起代際溝通的文化橋梁。這種“親子共學”模式,讓傳統文化從書本走向生活,在互動體驗中真正“活起來”,為青少年的精神成長注入深厚底蘊。
更具特色的是,“六藝社”打破了課堂的物理邊界,將學習場景延伸至自然之中。未來,崇明將打造“行走的研學課堂”:在濕地林中寫生,讓筆墨與自然對話;于稻田間誦讀,聽經典回蕩在田野;借古琴雅集傳遞和諧,感悟天人合一;結合農時節氣,讓“六藝”回歸鄉土現場。整個崇明生態島都將成為傳統文化活態傳承的實景課堂,讓孩子們在親近自然的過程中,更深切地感受文化與生態的共生之美。

國畫課上老師與學生親切互動。
石榴籽直通車:流動的健康服務暖民心
“醫生,我這膝蓋常年勞作后酸痛,您幫我看看是不是勞損?”11月2日下午,上海振華重工長興分公司的廠區廣場上,“石榴籽城鄉大健康直通車”的義診帳篷前人頭攢動。來自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的骨科專家饒志濤正耐心地為職工查體,詳細詢問病史并給出專業診療建議,旁邊的眼科、消化內科、心臟康復科等義診臺也排起了長隊。
這項已持續4年的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由崇明區委宣傳部、區精神文明辦、上海崇明石榴籽公益發展中心等單位聯合發起,旨在將市區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至基層,為農村地區和企業一線職工提供便捷的醫療服務。
“平時上班忙,去市區醫院掛號難、耗時間,這次專家上門服務,一次性解決了我好多健康困惑?!币晃灰蚰c胃不適前來咨詢的職工拿著醫生推薦的藥方,臉上滿是感激。另一位不慎摔傷后留有后遺癥的工作人員,也在骨科專家的細致診斷下得到了針對性治療方案。
作為項目的???,同濟醫院關節外科行政副主任饒志濤今年已參與四場義診活動。他發現,隨著健康意識的提升,絕大多數職工都有定期體檢的習慣,但長期勞作導致的勞損問題較為普遍?!澳馨厌t療服務送到一線,幫大家解決實際問題,是我們最大的心愿?!别堉緷f,每次看到職工們滿意的笑容,都讓他更加堅定了參與志愿服務的決心。
四年來,“石榴籽城鄉大健康直通車”的足跡遍布崇明16個鄉鎮,開展線上線下活動及健康咨詢近170場,共計服務群眾20萬余人次,其志愿者隊還榮獲上海市慈善基金會頒發的2023-2024年度優秀慈善志愿者集體榮譽證書。
從社區養老院到企業廠區,從線下義診到線上科普,這輛流動的“健康快車”不斷拓展服務邊界,通過“政府引導、公益組織搭臺、醫院助力、群眾受益”的模式,打通了健康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百米”。

“文明實踐·石榴籽城鄉大健康直通車”慈善公益志愿服務活動。
生態+文明:繪就城鄉共美新圖景
在崇明,文明實踐從未孤立存在,而是與世界級生態島建設深度融合,形成了“生態+文明實踐”的獨特發展路徑。
新村鄉稻米文化中心作為3A級旅游景區,將“墾拓文化”與“稻米文化”融入文明實踐,打造了集文化傳承、思想引領、惠民服務于一體的核心陣地。針對青少年群體,這里開展插秧、割稻、印糕制作等農事研學活動。
傳統節日期間,非遺漆扇制作、花燈制作、越劇演出等活動輪番上演;每月舉辦的稻香生態市集,通過鄉土美食展銷、非遺體驗等形式,實現了文化傳播與消費增收的雙贏。而“家+書屋”的建設,更將服務延伸至家風建設,親子閱讀、家庭教育講座等活動讓文明鄉風浸潤人心。
在長江之畔,“共抓大保護,同‘Hui’藍秀帶”生態志愿行動持續推進。2025年,崇明區聯動團區委、區水務局組織巡河護河、灘涂清理、生態監測等志愿服務活動156場,2800名志愿者用腳步丈量江岸,用行動守護綠水青山。暑期舉辦的“江海共生?綠動長江”生態科普展,設置生態知識展區、互動體驗區和實踐教學區,成為青少年生態教育的熱門打卡點,展期接待學生1.2萬人次,讓綠色發展理念在孩子們心中扎根。
這種“生態+文明”的融合,更體現在文明實踐陣地的創新布局上。崇明區構建起“流動+固定+嵌入”的多維文明實踐矩陣,“稻香新風號”流動文明實踐載體全年開展服務42場,覆蓋群眾6000余人次;萬達廣場“百姓舞臺”、瀛洲公園“百姓戲臺”等固定陣地累計開展活動18場,線上線下參與人次突破3萬;醫院、公交場站等嵌入式“文明實踐點”,讓文藝、科普、衛生等服務隨時可及,實現文明實踐“15分鐘服務圈”全覆蓋。

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學農主題活動
從瀛洲公園的百姓戲臺到稻田里的六藝研學,從流動的健康直通車到江邊的生態志愿行動,崇明的文明實踐始終扎根鄉土、貼近民心。崇明以文化為魂,讓傳統文脈在創新中延續;以民生為本,讓文明服務在煙火中生長;以生態為脈,讓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這不僅是新時代文明實踐的“崇明探索”,更為超大城市郊區文明建設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