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津市市藥山鎮藥山村的東沖水庫下游,千畝稻田已經收割,鴨子們在田間歡快地覓食,尋覓散落的谷粒。這幅“稻鴨共生”的生態畫卷,是津市市藥山慈云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范國軍深耕生態農業的生動注腳。這位扎根田野十余年的新農人,用生態理念喚醒沃土,以抱團發展帶領鄉鄰,走出了一條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之路。

村民在合作社務工
稻田革新:生態種植破解“優質優價”密碼
2014年,從事造林工作的范國軍受朋友邀請,來到津市市藥山鎮藥山村,流轉土地300余畝,開啟了生態農業的探索:他引進東沖水庫國家一級飲用水灌溉,播撒紫云英作綠肥,養千只谷鴨除蟲,連插秧、除草都堅持人工。
創業之初,范國軍先后奔赴廣東清遠、浙江杭州等地學習生態種植經驗,選定優質常規稻“農香42”品種,堅持一年只種一季,逐步摸索出一套生態培管模式。為了杜絕化學污染,他還在低洼處種植蘆葦、蓮藕構建生態緩沖帶,形成“水稻—害蟲—天敵”的自然生態鏈。
最難的是土壤改良的前幾年,稻谷產量偏低,市場也尚未打開。但范國軍并未放棄,他帶著樣品跑遍各地,用29項農殘零檢出的檢測報告贏得客戶信任。如今,合作社注冊的“藥山福田”大米通過“中國綠色食品”和“湖南省富硒產品”雙認證,每公斤售價達35元。
“我們的大米不用化肥農藥,煮出來的飯帶著自然清香?!狈秶娔闷鹨淮婵瞻b的大米,指著包裝上的“省級生態農場”標識說,這是對他十二年堅守生態農業的最好認可。

范國軍在田間巡察
頭雁領航:用“黨建紅”點亮群眾共富路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狈秶娎斡泟摌I初心。
合作社不僅為周邊村民提供穩定的就業崗位,更將周邊1000多畝稻田納入統一管理,帶動農戶共同參與生態種植。
作為原常德市人大代表,他創新“三張聯系網”,累計收集民情建議200余條,成功推動解決三輪車治理、農產品流通等民生難題;作為生態農業公司黨支部書記,他推行“黨員示范崗+技術攻關組”模式,將黨建工作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
今年9月,剛在中國農業大學“頭雁”項目結業的范國軍,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寫滿了思考:“要將數據智能融入生態種植”“以點帶面打造有機水稻產業帶”?;氐浇蚴泻?,他牽頭成立生態農業技術推廣站,免費為周邊農戶提供技術指導,計劃帶動500畝農田轉型生態種植。

水稻基地豐收圖景
綠色未來:生態與產業融合的鄉村振興路
十余年耕耘,碩果累累。如今的“藥山福田”大米已建立訂單銷售模式,70%的產品提前被北京、上海、長沙等城市客戶預訂。合作社自成立以來,累計提供就業崗位近5萬人次,發放勞務工資超500萬元,不僅成為省級生態農場,更成為津市“綠色通道”“秀美村莊”建設中的亮麗名片。范國軍用實踐證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農業就是振興之路。
如今,站在新的起點上,范國軍規劃著更廣闊的藍圖:擴建生態循環種養區,開發稻田研學旅游,打造“林下種植+生態水稻+農產品加工”的全產業鏈。

范國軍踩打稻機脫谷
“我要帶動更多農戶加入生態農業,把‘藥山福田’的品牌做得更響,讓生態循環農業成為鄉村振興的堅實支撐?!背醵呐栍痴赵谀樕?,范國軍的話語樸實而堅定。
這位與土地深情相擁的農人,用堅守與創新證明:把生態理念種進田野,定能收獲金色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