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北京協和醫院的走廊里,總能看到一位頭發微霜卻精神矍鑠的身影——步履穩健地穿梭于診室與病房,耐心傾聽患者的每一句訴求,細致查看每一份病歷,眼角的細紋里藏著四十余載的醫者初心。他就是張奉春,北京協和醫院風濕免疫科原主任、內科學系原主任,一位在風濕免疫領域深耕四十余年的醫者。
從1981年懷揣敬畏踏入北京協和醫院的大門,到如今退休后仍堅持每周出門診、查病房,張奉春用一生的堅守,將“嚴謹、求精、勤奮、奉獻” 的協和精神,刻進了風濕免疫學科的發展脈絡,更用無數個“第一次”與“不放棄”,為萬千患者點亮了生命的希望。
一份特殊的“雙節”情緣
10月1日,是舉國歡慶的國慶節,也是張奉春的生日。但他從未特意慶祝,總說“能和國家一起過生日,已經是最大的意義”。反而是每年9月10日教師節,成了他與學生們心照不宣的“特殊生日”。
“學生們記掛著教師節,也想著我的生日,就把兩個節湊在一起過?!睆埛畲旱脑捳Z中滿是對學生的感激,“這份心意,比任何禮物都珍貴?!边@份對學生的珍視,源于他對 “醫者”與“師者”雙重身份的深刻認知,在他看來,醫生與教師,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的兩個角色?!搬t學是一門需要傳承的學科,我們不僅要治病救人,更要把知識和經驗傳遞下去,培養更多優秀的接班人?!闭菐е@樣的理念,張奉春在治病救人的同時,始終深耕教學一線。

張奉春與畢業的同學們在一起
從帶教實習大夫、住院大夫,到指導博士生、博士后,他始終以“朋友”的姿態與學生相處,循循善誘,耐心點撥。
曾有一位學生因實驗屢次受挫,產生了退學的念頭。張奉春得知后,沒有批評指責,而是主動找學生談心:“沒關系,咱們一起看看問題出在哪兒?!彼私獾綄W生的研究涉及一項先進的示蹤技術后,便親自帶著學生登門拜訪這一領域的權威技術專家,虛心請教。在專家的幫助下,學生的實驗難題很快得以解決,而這名學生如今已在其他省市的醫院成為骨干醫生。
“不能因為一點困難就放棄一個有潛力的學生,我們當老師的,就是要在他們迷茫的時候拉一把?!睆埛畲哼@樣說。

2025年9月10日,張奉春的“弟子們”與他共同慶祝教師節

被患者“包圍”,是張奉春出門診的常態
從“自行車旁的仰望”到“生命禁區的守燈人”
1981年,張奉春以實習大夫的身份來到北京協和醫院——這個他從中學時就心向往之的“醫學圣殿”。1982年正式入職,成為一名醫生?;貞浧鸪跻妳f和的模樣,他至今歷歷在目:“得知被分配到協和實習的那天,我騎著自行車圍著醫院轉了三圈,從西門外望著里面,既激動又忐忑 —— 覺得協和太神圣了,甚至不敢輕易邁進去?!敝钡秸嬲蔀閰f和的一員,他才懂這份“神圣”的重量:那是一代代協和人對醫學的敬畏,是“15小時值班制”的全情投入,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診療態度。
剛入職時,北京協和醫院實行“15小時值班制”,從早上7點到晚上10點,醫生都要待在病房里。張奉春絲毫不敢懈怠,不僅認真對待自己接收的病人,還主動去研究其他醫生接收的病例,試圖解答每一個病情疑問。
“那時心無旁騖,每天泡在病房,回到宿舍也想著病人,就連中午睡覺、晚上休息,都戴著聽診器給自己聽心臟、聽肺,體驗診斷的感覺?!彼χ貞?,“記得學叩診,大家把自己的手都敲破了,還貼上膠布繼續練。就是因為對這個職業太渴望了!滿腦子都是‘怎么才能當好醫生’?!?/p>
在張奉春看來,實習大夫和住院大夫這幾年,是他醫學生涯中進步最快、對醫學體會最深的階段?!澳鞘莻€火紅的時代,沒有那么多干擾,我們一門心思撲在醫學上。也正是這種專注,讓我們練就了扎實的基本功,也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p>

年輕的張奉春在出門診
多年后,當張奉春成為科室主任、內科學系主任,依然常常跟年輕醫生強調臨床基本功的重要性:“病人是千面的,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病人。我們寫病歷要寫‘病例特點’,那是因為即使是同一種病,每個病人的情況也不同。只有打好臨床基礎,才能準確判斷病情,為病人制定最合適的治療方案?!?/p>
上世紀80年代,剛剛步入風濕病領域不久的張奉春,便遇見了一位令他終生難忘的患者——一位尚未大學畢業的紅斑狼瘡患者。在當時,紅斑狼瘡還被認為是“不治之癥”,生存的希望十分渺茫。然而,張奉春沒有放棄。他為這位年輕人悉心制定了個性化治療方案,更以溫暖的言語鼓勵他勇敢面對疾病。在張奉春的陪伴下,患者不僅順利完成學業,還考取了研究生,一步步走過了青春年華,邁入職場,開啟新的人生旅程。四十載春秋如流水,病程漫長卻未曾擊垮這個堅強的生命。盡管退休后因腎功能衰竭接受了腎移植手術,但他依然以樂觀和勇氣面對生活。
“看到病人圓滿完成了學業,成功走上工作崗位,又順利退休,始終積極、陽光地生活。我覺得作為醫生,所有的努力與堅守都在這一刻有了意義?!敝v述這一切時,張奉春的眼睛中閃爍著欣慰的光,那是一種超越職業意義的感動,更是生命與生命之間最珍貴的遇見。
還有一位一直高燒不退的患者,輾轉各地半年都沒有得到明確診斷。張奉春仔細詢問病史、查看檢查報告后,很快診斷出患者患的是成人斯蒂爾病。經過針對性治療,患者不到半年就痊愈了。12年后,已經從北京大學畢業、前往英國留學的患者特意回到協和,找到出門診的張奉春當面致謝:“我就是想在看病12年這個輪回的時候,再見見給我帶來健康的醫生?!?/p>

歷經12年輪回,曾經四處輾轉求醫的患者如今已經順利從北京大學畢業,并成為一名心理咨詢師。那個曾經被張奉春從死亡線上拉回來的患者,如今成為了挽救少年生命的“天使”
面對患者的感謝,張奉春總是很謙遜:“我看病,這是我的職責,沒想到能讓患者記這么久。其實應該是我感謝患者,他們讓我更堅定了做醫生的信念,也讓我享受到了做醫生的樂趣?!?nbsp;

2021年2月2日,張奉春(前排右三)參加風濕免疫科大查房
從“簡單病例總結”到“國際標準制定者”
在北京協和醫院風濕免疫科,有這樣一個共識:“科研是龍頭,教學是基礎,醫療是根本?!边@句話是張奉春的前任、風濕免疫科老主任唐福林教授總結的,也成了張奉春從醫多年來始終堅守的理念。
“作為協和醫院的醫生,特別是高年資醫生,不做科研是不行的。協和醫院是中國醫學的排頭兵,要跟世界看齊,甚至趕超世界,沒有科研是很難做到的?!?/p>
張奉春的科研之路,始于最樸素的病例總結。
他的第一篇文章,是總結脊柱關節病的關節外表現?!澳菚r候我發現強直性脊柱炎不僅會影響關節,還可能影響心臟、肺等器官,而且這些器官的損傷和常見的免疫病不一樣,就想著把這些發現整理出來?!边@次經歷讓他明白:科研不是 “空中樓閣”,而是從臨床中來,到臨床中去。
真正讓他打下扎實科研基礎的,是第二篇關于環磷酰胺治療狼瘡腎炎的臨床觀察文章,這是一篇整整耗時一年半的文章。
在那個還沒有電腦的時代,文章都用20×20的稿紙手寫?!耙粋€數據一個數據地統計,一遍一遍地修改。每改一句話,就要重新抄一遍?!睆埛畲夯貞浀?,“張乃崢教授幫我改稿,他每次改一點,我就從頭寫、從頭抄。雖然辛苦,但讓我學會了怎么組織一篇文章,怎么規范格式,怎么討論,為我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p>
隨著年資的增長,張奉春逐漸意識到,科研不能盲目跟風,必須有自己的方向?!搬t學的未知數太多了,你不可能每一項都去做,只有選定一個方向,堅持不懈地做下去,才能做出成績?!?/p>
20世紀90年代,張奉春晉升副主任醫師后,前往美國開展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是一個抗原的不同表位,當時在國內這是非常前沿的領域。在美國的經歷開拓了張奉春的眼界,他接觸到了基因重組等先進技術,也了解到60kd的SS抗原與干燥綜合征密切相關。

1995年,張奉春在留學歸國人員新春座談會上發言
回國后,張奉春與科室的研究方向不謀而合。當時,風濕免疫科老主任張乃崢教授已經開始做干燥綜合征的流行病學調查,并提出“干燥綜合征不是罕見病,而是常見病”的觀點,這與當時國際上認為干燥綜合征是罕見病的認知截然不同。
張奉春立即將“干燥綜合征”作為核心研究方向,并在此領域持續深耕。他在張乃崢教授的流行病學調查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干燥綜合征的研究;在董怡教授建立的中國人診斷標準之上,開展中國人群基因研究,并成為國際上首個報道中國干燥綜合征相關基因的學者。他還揭示了患者高球蛋白血癥的免疫學機制,并發現中國患者更易出現肺、肝、腎損傷,且發病年齡早于西方人群。

張奉春帶領團隊探究原發性干燥綜合征B細胞的基因表達譜,發現上皮基質相互作用蛋白1(EPSTI1)表達,并首次揭示該蛋白調控B細胞異?;罨臋C制。該成果發表于風濕病學頂尖雜志《風濕病學年鑒》(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上
這些研究成果不僅讓張奉春團隊獲得了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華夏醫學科技獎二等獎等多項成果獎,更推動了國際上對干燥綜合征的認知?!拔覀兊难芯孔寚H學界意識到,干燥綜合征在不同人群中的表現可能存在差異,不能一概而論?!?/p>
在研究干燥綜合征的過程中,張奉春還意外發現,干燥綜合征患者常合并肝臟損傷,其中一部分患者患有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敖涍^研究我們發現,37%的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患者會合并干燥綜合征的表現?!?/p>
基于這一發現,張奉春又帶領團隊開展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的研究。經過長達14年的觀察,他們證明了熊去氧膽酸治療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的有效反應時間約為半年,而當時國際上多數報道認為需要1-2年。這一發現被歐洲肝病雜志引用為“北京標準”,為臨床治療提供了更精準的依據,至今仍被國際學界認可。

1988年,張乃崢教授帶領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加入亞太風濕病學會聯盟(APLAR),成為正式會員,使中國風濕病學界的聲音可以被更多國際同行聽到。圖為2000年6月中國首次承辦APLAR大會,前排右一為張奉春
此外,張奉春團隊還通過家系調查,發現了一個容易患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的特殊基因,并利用該基因誘導出了目前反映該疾病最全面的動物模型,為后續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
回顧自己的科研之路,張奉春感慨道:“科研沒有捷徑,從最初的盲目總結,到選定方向后的堅持不懈,再到不斷開拓新的研究領域,每一步都需要耐心和毅力。但當你的研究成果能為患者帶來更好的治療方案,能推動學科發展時,所有的辛苦都值得?!?/p>
從“科室掌舵者”到“學科領航人”
2002年起,張奉春先后擔任北京協和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內科學系主任,站在管理者的崗位上,他既守得住“協和傳統”,又闖得出“創新之路”——用“掌舵者”的智慧,讓風濕免疫科從“國內領先”走向“國際知名”。
剛接手科室主任時,他就面臨一個棘手的問題:科室SCI文章發表量落后于兄弟醫院的風濕科。
“當時有醫院跟我們競爭中國風濕免疫科‘頭把交椅’,他們發表的SCI文章比我們多?!泵鎸剖覂扇瓴拍馨l表一篇的困境,張奉春沒有退縮,而是積極尋找解決辦法。他發現科室里有的醫生非常善于捕捉科研熱點,就鼓勵大家向其學習,還制定了“階梯式目標”——每個人一年發兩篇中華系列論著,兩年發一篇SCI文章,“這不是為難大家,而是為了科室能跟上國際節奏,也為了每個人的職業發展?!?/p>
起初,不少醫生覺得“目標太高”,但張奉春既給壓力也給支持:他牽頭申請科研基金,為團隊搭建合作平臺,親自幫年輕醫生修改論文。
沒過幾年,科室的科研成果實現“井噴”,其中不乏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高質量研究。如今,科室一年發表的SCI文章已接近100 篇,遠超科室人員數量。
“現在我們不拼數量了,要拼質量,要在頂級期刊上發出更多‘中國聲音’?!?/p>

風濕免疫科合影
在學科發展布局上,張奉春的眼光更顯“與眾不同”。
2007年,很多科室向醫院申請增加床位,擴大規模。張奉春卻反其道而行之,他通過調查研究,提出了“小病房、大門診”的發展思路。在當時看來,甚至有些“另類”。
他提出:“風濕免疫科的住院病人必須是非常疑難、復雜,在門診解決不了的;大多數病人要通過門診治療。這樣既節省病人時間和費用,也能讓醫院收治更多需要住院的疑難病人,提高整體效益?!?/p>
這個看似“吃虧”的建議,卻得到了醫院的認可。事實也證明了他的決策正確,門診接診量大幅增長,住院病人的“疑難率”也顯著提升。在張奉春的帶動下,科室跟風“擴張”的需求也大幅減少。
“一個學科的發展,不能只想著要條件,還要考慮醫院的整體利益和社會效益。你為醫院、為患者作出了貢獻,醫院會給你更多的支持?!?/p>
2008年,醫院號召科室到西單院區發展,不少科室猶豫不前,張奉春卻毫不猶豫帶頭報名,帶領風濕免疫科全科整體搬遷。

2002年9月10日,張奉春(前排右一)作為科室代表參加北京協和醫院、郵電總醫院合并重組新聞發布會
“當時科室的實驗室很小,只有100平方米,大家做實驗都要連班倒;診室也不夠,想多看一些病人都沒辦法?!卑岬轿鲉卧簠^后,風濕免疫科的實驗室面積擴大到500多平方米,還合并了檢驗科的免疫熒光室,科室的實驗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
實驗條件的飛躍,讓科研能力也“水漲船高”?!把芯可械胤阶稣n題了,研究成果也越來越多。等到10年后我們再回到東院,醫院又給了我們一個800平方米的實驗室。憑借這個實驗室,我們成功申請到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皮膚與免疫疾病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硬件條件的跨越式提升為科室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基礎?!?/p>
現在回頭看,是十年間實驗室從100到500,再到800的躍遷,但當時作出這個選擇,張奉春背負了很多質疑,“當然有反對的聲音”,他頓了頓,“但對學科整體發展有利,即使有反對的聲音,也必須要做?!?/p>
在擔任內科學系主任的11年里,老協和的住院醫生培訓傳統是張奉春始終的堅持,張奉春堅信“磨刀不誤砍柴工”。
“我們內科有12個專業,要讓住院醫生全面掌握各個專業的知識與技能,三年時間是遠遠不夠的?!崩蠀f和要求住院醫生用五年時間先輪轉所有專業,再分???,這樣能幫助他們打下更扎實的基礎,也能讓他們在輪轉過程中找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方向,這個傳統一直延續至今。

2021年9月22日,內科學系舉辦第十五期歷史人文訪談,張奉春作為當期訪談嘉賓,分享自己在協和工作、成長的歷程
“醫生多花一點時間打好基礎,病人未來看病就能少走彎路、少花一點時間”,張奉春的堅持始終圍繞病人,只要是對病人好的事,就要“守住”。
老協和的“主治大夫負責制”也不例外,張奉春堅持鼓勵主治大夫獨立思考,為病人制定治療方案。
“在協和,病房里的治療方案以主治大夫的意見為主。除非出現嚴重偏離,我們才會提出修改建議。因為這樣更能調動主治大夫的積極性,讓他們不斷查閱文獻、深入思考,也能讓大家在查房時暢所欲言,通過爭論得出更好的治療方案?!?/p>
在張奉春看來,學科的發展不是一個人的功勞,而是每一代人、每一個人共同努力的結果?!皬膹埬藣樈淌诮⒅袊谝粋€風濕免疫科,到董怡教授、唐福林教授推動學科發展,再到我們這一代繼續開拓,每一步都離不開前輩的指引和團隊的付出。只有傳承好傳統,才能不斷推動學科向前發展?!?nbsp;

風濕免疫科合影

2021年,北京協和醫院百年院慶前夕,醫院主要領導與風濕免疫科拍攝“全家?!?。前排左二為張奉春
做“人民好醫生”
從醫四十余年,張奉春獲得過無數榮譽:首都十大健康衛士、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個人、白求恩式的好醫生……但他最珍視的,是“人民好醫生”這五個字。

2025年4月17日至18日,“協和耆英”志愿服務隊首次志愿活動在河北滄州舉行。張奉春等知名專家攜手滄州市中心醫院專家開展聯合義診,為滄州百姓帶來高質量醫療服務
如今,已經退休的張奉春依然沒有離開他熱愛的臨床一線。每周二下午,他會準時參加風濕免疫科查房,與年輕醫生一起討論疑難病例;每周二、周三和周四上午則是門診時間,為那些跟了他二三十年的老病人看病?!斑@些老病人對我已經有了依賴性,我要是不看他們,他們會焦慮,所以我必須堅持?!?/p>
在門診,張奉春總是耐心地傾聽患者的訴求,細致地解答每一個疑問。即使一上午要看三四十個病人,他也從不敷衍。
“每個新病人都是第一次來看病,即使是同一種病,對他們來說也是天大的事。我們不能因為自己熟悉,就忽略他們的感受,一定要認真對待,讓他們從心理上得到釋然?!?/p>

左上:河南的紅斑狼瘡患者生下健康寶寶后給張奉春的來信(部分節選);右下:曾經的寶寶今年順利考上大學,媽媽在醫師節之際給張奉春發來祝福
今年,張奉春收到了一條信息,一直沒舍得刪。發信息的病人是一名河南幼教,這是一位紅斑狼瘡患者,因為飽受疾病折磨,甚至曾經輕生過。
“當她多年前找到我們,我告訴她,這個病沒什么難的,你會很好地控制,結果就是她真的控制得很好,后面順利地結婚、生育?!苯衲?,她給張奉春發信息說,“我的女兒考上大學了,我應該感謝你,讓我有這么一個完整的生活、完整的家?!?/p>
“獲得科研成果、科技獎項,這些都是職業發展的必然結果,但‘人民好醫生’這個稱號,證明我這一生中做醫生沒有愧對病人,沒有愧對事業,這才是我最值得欣慰的事情?!睆埛畲盒χf。

2025年1月17日,北京協和醫院舉辦2024年總結表彰大會暨2025年新春團拜會,老中青三代協和人用歌聲講述協和故事,傳遞協和精神,表達對醫學事業的深情告白,對協和未來寄予深深祝福。前排左七為張奉春
(文/陳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