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下午,2024太陽島企業家年會主論壇在哈爾濱舉行。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黃漢權致辭時提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黃漢權致辭
黃漢權表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經濟高質量發展是“質”和“量”的辯證統一,既包括質的有效提升,也要求量的合理增長。從量的增長看,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有一個重要的衡量指標,即我國人均GDP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根據我們的測算,實現這一目標2021年到2035年我國的GDP年均增速要達到4.7%以上。根據經濟學理論,經濟增長由勞動力、資本、全要素生產力推動,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隨著中國人口總量減少和老齡化加深,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將持續下降,同時伴隨人口結構變化、社會保障水平提升以及經濟結構轉型、儲蓄力和投資力將出現下降,加上傳統投資空間收窄,收益下降等問題,穩投資難度加大,進而影響資本積累形成。這就意味著勞動力資本形成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將減弱,只有提高全要素生產力,才能保持經濟穩定增長。
對如何準確把握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和形成邏輯,黃漢權做了這樣的分享:新質生產力就是創新起主導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和高質量發展要求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創新、質優、生產力是新質生產力的三個關鍵詞;要素新組合、技術新突破、產業新業態、新型勞動者是新質生產力的“四新”特征。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著力點在哪里?黃漢權從三個方面作了闡述:因地制宜,“地”指地域,各個地方要根據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選擇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主攻方向、實現路徑以及主要發力點;因技制宜,“技”是技術,每個領域的技術創新有不同技術路線,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根據不同技術路線的特點、發展階段,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使不同的技術路線能夠在市場競爭中并行發展;因業制宜,“業”是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要統籌好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未來產業有序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