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月壤3D打印系統”有望實現在月球上“蓋房子”;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BEST)讓核聚變發電不再遙遠;自研圖像生成大模型秒生逼真視頻……這些聽上去科技感爆棚的事,均來自安徽。
7月盛夏,參加“活力調研中國行”主題采訪活動的記者行走在江淮大地上,處處感受到前沿科技帶來的震撼以及新興產業迸發的活力?!笆奈濉逼陂g,安徽重大原創科技成果競相涌現,量子信息、聚變能源、深空探測蓬勃發展,人工智能、機器人、低空經濟加速崛起。從“科里科氣”到“新”潮涌動,安徽厚植創新基因,以新質生產力驅動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
未來圖景照進現實
在中電信量子信息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內,工作人員向記者展示了全球首個量子加密通話服務“量子密話”和量子辦公應用“量子密信”。只需更換一張SIM卡并開通業務,普通手機即可實現防竊聽的加密通信?!澳壳?,量子密話密信用戶接近600萬,服務覆蓋單位超3000家?!敝须娦帕孔蛹瘓F董事長呂品介紹。
作為全國首個科技創新試點城市,“科里科氣”成為合肥的鮮明標識。聚焦量子信息、聚變能源、深空探測三大科創引領高地,合肥加速推動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產業端。
在合肥聚變堆園區,一個個巨大的實驗室里,正在測試安裝“人造太陽”的不同關鍵部件。作為BEST建設主體,聚變新能(安徽)有限公司董事長嚴建文表示,他們正致力于將可控核聚變技術由科學實驗階段逐步提升至高成熟度的工程實踐和商業應用水平。短短兩年間,聚變新能已引入多方投資,注冊資本增至145億元。
深空探測實驗室內,技術專家演示如何利用月球土壤資源就地取材“打印”出月壤磚,為國際月球科研站長期建站做準備。深空探測實驗室理事會辦公室主任李航表示,實驗室正在積極謀劃深空能源、太空旅游等十大深空產業方向。
未來照進現實的一個個新圖景,在安徽已不鮮見。
在安徽蕪湖灣沚區航空小鎮,12年前的一片荒地,如今已長成一座低空經濟產業之城。規劃面積56平方公里的航空產業園內,聚集了通航整機、無人機制造、航空新材料等全產業鏈企業近200家,“不出園區即可造一架國產通航飛機”。蕪湖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董亮介紹,2024年,蕪湖市低空經濟產業營收達463.8億元,同比增長15.95%。
焊接、碼垛、搬運……在埃夫特智能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一個個身懷絕技的機器人正在進行“上崗”前的最后測試。作為蕪湖市首家科創板上市公司、國家首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埃夫特已經形成較為完整的核心技術研發體系,實現關鍵核心部件及關鍵核心器件100%自主化和國產化。
十年磨一劍,蕪湖機器人產業實現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跟跑到領跑、從量變到質變的跨越發展。2024年蕪湖市機器人產業產值突破400億元,聚集產業鏈上下游企業300余家,2025年機器人產業綜合實力位列全國第六位。
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加快推動“人工智能+”創新示范應用,超前布局智能機器人產業……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江淮大地“新”潮涌動、潛力無限。
傳統產業向“新”而變
未來產業“小樹變大樹”,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作為農業大省,安徽通過科技賦能與產業創新,推動農業現代化向“新”而變。
宿州市聚焦被譽為農業“芯片”的種業發展,積極構建以產業為主導、企業為主體、高??蒲袡C構為支撐的現代種業體系,打造黃淮海(宿州)種業科技谷,目前已引入10余家科研單位與企業。
在安徽荃銀興大種業有限公司,智能化設備日夜運轉,新繁育的小麥種子高效入庫。公司入駐科技谷后,組建碩士研究生科研團隊,在宿州市建成1200畝科研育種基地。
成立于2024年的南京農業大學大豆生物育種中心致力于大豆生物育種技術的研發與創新?!爸行囊验_展多項針對適合宿州本地種植的大豆品種選育工作,已有5萬余份大豆材料在宿州種植,從中篩選出高產優質多抗新品系32個,這些新品系蛋白質含量較常規大豆提升9%以上、單產提升10%以上?!敝行呢撠熑硕蝿P旋說。
在蕪湖市繁昌區,溜溜果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通過青梅深加工打開產業新局,一年賣出超20億顆青梅。從“電解質冰沙梅凍”到“黑咖西梅”,不斷“上新”的產品受到年輕消費者歡迎。為提升產品競爭力,企業引入AI分揀去核設備,開展包裝材料、無菌灌裝、鎖鮮技術等多項研發創新,打造“從一顆青梅到一整套健康食品”的全鏈條體系。
作為中國銅工業重鎮,因銅而名的銅陵,2024年銅基新材料產業產值超700億元。
銅陵精達特種電磁線股份有限公司漆包扁線車間內,一排排自動化的流水線上,滾輪飛轉,一根根銅線被源源不斷地生產出來。作為國內特種電磁線行業的龍頭企業,該公司生產的產品遠銷歐美、東南亞、中東等國際市場,覆蓋新能源汽車、光伏逆變器、機器人、無人機、核聚變、磁懸浮交通等領域。
向新而變,向綠而行。銅陵有色金屬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金冠銅業分公司內,通過浸出、熔煉、電解等技術加持,一塊塊銅礦石被“吃干榨凈”,變“廢”為寶。
建設綠色智能銅基新材料項目、打造高精尖深加工銅產業鏈、鞏固拓展高端銅基新材料領域先發優勢……一根根銅線,連接起一座資源型城市全產業鏈的升級躍遷。
科技與市場相見相融
從大科學裝置的尖端探索,到企業車間的技術攻堅,江淮大地上創新活力奔涌。創新從何而來,去往何處?
——聚焦科技優勢,打造創新基礎。安徽聚焦“從0到1”的原始創新領域,依托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高校和科研機構,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上持續發力,前沿科技成果不斷涌現。
在基礎設施層面,安徽加快大科學裝置集聚布局,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支撐平臺。目前,該省已建、在建和預研的大科學裝置13個,全國重點實驗室數量23家。安徽不斷把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
——強化企業主體作用,提升創新動力。在安徽,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正成為科技發展的重要驅動和源頭活水。一批本土企業聚焦關鍵核心技術,不斷增強自主研發能力。
位于合肥的科大訊飛,2024年研發投入達到45.9億元,占營業收入的近20%?!坝嶏w星火”系列產品廣泛應用于教育、醫療、政務等場景。在蕪湖,海螺、奇瑞等行業巨頭帶動創新資源集聚。2024年,該市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4.28%,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90%以上的研發投入來自企業。
——打通創新鏈條,推動成果轉化。從“書架”到“貨架”,安徽在政策、資金、應用場景等前后端持續發力,加快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率。政策資金端,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基金叢林”,構建起“政府領投、國資聯投、機構跟投”的多層次基金體系;場景應用端,加快打造科技成果首次應用場景。
2025年,安徽出臺《安徽省加快構建“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發展機制行動方案》,“政產學研金服用”協同發力,全面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
圍繞產業鏈推動創新鏈發展,圍繞創新鏈優化產業鏈布局,讓科技創新與產業市場相見又相融,這或許是安徽給出的答案和啟示。(記者 班娟娟 郭晨 陳尚營 黃博涵)